悲欢与重生:黄维被俘后的人生
1989年3月20日,黄维去世
原载:《江淮文史》2014年第5期
作者:黄慧南、周海滨
上海,17岁第一次见到父亲
父亲突然出现在黄慧南面前,那是在1965年。高二学生黄慧南正在上海北郊中学的教室里上课,突然被教导主任叫了出去。
“你父亲来了,现在住在锦江饭店,你去看看他。”
“我不去!”黄慧南的回答出乎教导主任的意料。多年后回忆父亲的来临,黄慧南感觉“这个人与我是不搭界的,我一点都不想去见”。
17岁的黄慧南在生活中并不缺少父爱,也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是个单亲孩子。
父爱的温暖来自姨夫黄崇武,他是上海五十三中的教师。黄崇武的父亲黄梅兴,与黄维、杜聿明是黄埔一期的同窗,1937年8月在淞沪会战中壮烈殉国。
当知道还有个父亲等待黄慧南去见面的时候,一种不搭界的情绪笼罩着她,她很坚决,不愿去就是不愿去。但是,教导主任说这是一个政治任务,你要帮党做工作。姨夫也在劝说。
“当时妈妈已经去了在北京的姐姐家”,黄慧南跟着姨夫来到上海锦江饭店。在这个豪华饭店里,黄维住的是一个单间。
黄慧南看着眼前的父亲,心里想“也没那么害怕”。她解释说:“本来以为爸爸的形象很狰狞,他被说成放毒气的杀人魔王。我看到他觉得这个老人挺和蔼的,不是那样的人。”
这次父女见面并不是在私密的情况下进行的。“我爸爸等一批战犯被组织到各地参观,乘专列先到杭州,然后到上海。安排与家属见面也是改造的手段之一,我们聊天时还有穿便衣的陪同人员在旁边做记录。”
61岁的黄维兴致勃勃地向女儿讲述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对杭州的建设赞不绝口。“组织参观非常有效,他也逐渐改变了对共产党的认识。思想开始有所转变。”后来,黄维说:“国民党以前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共产党做成了,而且做得更好。”
“我和父亲聊了很久,一起吃了顿午饭。”但是,眼前的这个老人还是让黄慧南感到十分陌生,她甚至不关心他在上海要待几天。
徐蚌会战,传来父亲阵亡消息
1948年9月,蒋介石组建第十二兵团,并让黄维担任司令。当时黄维办军校正渐入佳境,“他不想干,但这是蒋介石的命令,听说蒋介石甚至要拿起拐杖打他”。
无论是蒋介石还是陈诚,都由不得黄维不愿意,作为陈诚土木系(陈诚军事集团由第十八军第十一师发展而来,“土”拆开为“十一”,“木”拆开为“十八”,故而得名)的重要将领,黄维从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后,几乎一直在陈诚部任职,深得陈诚信任,在此用人之际黄维自然难以推脱重任。
10月底,在汉口组建完成的十二兵团转移至河南确山、驻马店等地集结待命。部队长途行军,人困马乏之际,解放军11月6日发起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徐蚌会战”)。2月15日,第十二兵团除副司令胡琏等人逃脱外,整个兵团覆灭。
晚年时,父亲回忆这次失败说,(淮海战役)说我是笨蛋、草包,我是不能接受的。我的兵团最后是全部被歼了,但换个人,未必比我强。当时在双堆集,我的部队没有吃的,没有喝的,饥寒交迫,顶了28天,换个人,行吗?不光是我黄维个人失败,更主要的是国民党失败。国民党太腐败,太失人心了!
在丈夫离开武汉半年后,夫人蔡若曙等到的却是黄维在徐蚌会战中阵亡的消息。“那个时候妈妈很着急,听说爸爸战死了,觉得天都塌下来了。”
黄维被俘后,国民党政府宣布黄维阵亡,并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眼看失败已成定局,国民党逐步撤退到台湾。蔡若曙也于1948年底带着襁褓之中的小女儿黄慧南和另外3个尚未成年的儿女去了台湾。
几个月后,蔡若曙偷偷回了一趟大陆。凭着直觉,她一直不相信丈夫会死。终于,蔡若曙得知黄维没有死,而是被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