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红兵:南辕北辙——教育家渐行渐远
南辕北辙:教育家渐行渐远
程红兵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步伐,教育也在发展进步,从教育理念到学校建设,从课程改革到课堂变革,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育分享了经济发展的红利,进入了一个“不差钱”的时代。GDP的4%作为教育经费,即将成为现实。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无论政府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愿意把钱花在办学上,都愿意把钱投在子女的教育上。大部分学校告别了寒酸简陋的时代,学校盖起了高楼,拓展了校园,有了塑胶跑道,有了比较现代的实验室。即使是乡村学校,也有很大的改观,“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乡村学校也成了当地最好的建筑之一。
教育分享了社会开放的红利,进入了一个告别封闭走向开放的时代。请进来,把大学教授请到中小学来,大学教授们把发达国家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请到中国来,请到中小学来,培训校长,培训教师。走出去,走出校门,到县城去,到省城去,到沿海发达地区去,学习新思想,学习新经验;走出去,走出国门,到英国去,到德国去,到欧美发达国家去,学习新理念,学习新思路;我们的中小学校长、老师大大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毋庸讳言,教育在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也染上了经济这只“动物”身上所固有的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的病症,一度甚嚣尘上的教育产业化虽然被强行压制,但教育界诸多顽症都或多或少地与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更有许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
毋庸讳言,教育在分享社会开放成果的同时,也沾上了社会浮夸、躁动不安、虚假繁荣等多种病症,今天的中国教育已经是一个理念爆炸的时代,几乎所有的校长、绝大多数老师都能说出许多新的理念,都能喊出一两句代表性的口号,但应试教育等教育异化现象并没有消除,反而愈演愈烈。课程改革无以深入,停留在形式变革,停留在表面文章,停留在热闹的口号,教育的表面化、形式化、浅层化造就了教育的虚假繁荣。
这是一个缺少教育家的时代。
这是一个急需要教育家的时代。
这是一个应该而且能够产生教育家的时代。
但是当下促产教育家的方式却是南辕北辙的。
教育家应该产生于相对自由、宽松的文化土壤里。1924年,鲁迅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作“未有天才之前”演讲时说到:“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鲁迅看出了天才赖以产生的“土壤”“气候”的重要作用。教育应该允许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自由办学权力,可以按照自己对教育的正确理解,对教育的价值判断,对教育的哲学思考,来进行独立自主的自由办学,没有强大的外部力量强制性地压迫你按照一种模式办学,没有一种无形的枷锁粗暴地限制学校,没有一种或者来自社会、或者来自教育内部的力量强力阻挠教师自由地按照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学。
但是眼下我们恰好缺乏这样的土壤。其一是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里弥漫的是急功近利的价值思想,升学第一,分数第一,分数是教育的GDP,GDP是官员的分数。这强大的文化气场压抑着校长,压抑着教师,没有升学率就没有学校基本的生存条件。其二,政府的强势介入也是导致校长无法自主办学的又一重要原因,今天学校在享受政府所提供的政策和经费支持的同时,必须接受政府事无巨细的领导和管理,统一的标准,统一的体制机制,统一的规程,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评估考核,一所学校要接受来自政府或政府派出机构的考核、检查、督导、评比、评审、审计,从教学到德育,从安全到卫生,从实验室到食堂,从消防到垃圾,从音乐到美术,从教师专业发展到课程领导力,从校本教研到校本课程,任何一样工作都要接受官方的督查,校长还哪里有什么自主办学的自由权力?其三,有些教育的专业结构,借助政府力量强力推进一种所谓的教学经验,有些校长为了树立政绩强行推行统一的教学模式,用一种十分机械的标准衡量教师、约束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哪里有个性教学的自由空间?这样下去教育家又如何产生?
教育家的产生往往是因人而异的,个性色彩很浓。校长在自己的学校,利用自己的办学条件,创造性地解决自己学校的办学问题,推动学校的发展;教师在自己的课堂,针对自己的学生,创造性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自由愉快地成长。对于教师来说,发现儿童就是发现自己,在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校长、教师自身也发展成长了,最终他们当中成就巨大的佼佼者水到渠成地成为社会公认的教育家。
但是我们眼下却用工业化的模式来培养造就教育家,以工厂生产标准器件的方式来批量生产教育家,经济上的唯GDP主义“生产—消费”逻辑不可避免地被复制和移栽到教育家的生成逻辑之中,这种“工业化”模式背后的依据正是一种如同商品批量化流水线般生产加工的逻辑,从我们经常听到的“打造”一词即可看出,像打造一个物件一样打造教育家,教育家是可以人工或机器打造的吗?我们各个师范大学、各级培训机构,响应政府的号召,举办教育家高级研修班,举办教育家论坛,实行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实施教育家培养工程。一问:教育家是培训师培训出来的,还是通过长时间的教育实践产生出来的?今天大量的培训导致我们有些校长、教师成了受训专业户,校长当中有的连续几年,每年都有3个月以上的培训,最多的甚至一年不在学校;教师当中有每个星期三个下午都在外面接受培训。这样下去,我们是否想过:如此培训是不是表明我们需要不在学校的教育家?不在课堂的教育家?二问:教育家是论坛论出来的,还是在办学实践、教学实践中历练摔打出来的?今天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家高峰论坛、尖峰论坛,导致我们不少校长、教师整天热衷于参加论坛、发表高见,进而养成了满嘴跑理念、时时喊口号的教育生活习惯、校长生态特征,不再深入课堂,不再深入学生,不再研究真问题,而只研究时尚的教育理念、时髦的教育口号,我们是否想过:我们需要的是不是口号教育家、理念教育家?
教育是农业,需要精耕细作,需要日积月累;教育家的诞生一定是在没有终点的马拉松长跑过程之中,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坚持不懈;教育家的诞生是自然而然,是水到渠成;教育家的成长是倾听花开的声音,需要慢慢的等待。教育是阳光的事业,普照大地,并不在乎任何的回报。钱理群先生说的好:教育的急功近利、粗糙、急迫背后,仍然是教育本质的失落:人们不愿承认,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但我们眼下却用商业化的模式培养、包装教育家,这种模式是通过投入试图赚取回报为主要特征,以追逐实际功利为主要目的。通过政府的大量投入以求教育家的批量产生,我们看到教育界使用的“投入”“产出”概念,所反映出的正是这种模式的典型话语表征。商业化的培养模式特别注重包装和炒作,像娱乐圈包装歌星、影星一样,包装名牌教师、校长;像炒作歌星、影星一样,炒作名牌教师校长;为明星教师提供舞台,上观摩课、示范课、公开课;为名牌校长造势,开某某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办学经验交流会;为名师提供阵地,发表论文,出版著作;为名牌校长做宣传,购买报纸版面加以介绍,购买期刊专集加以宣传。教师只要有名就是名师,校长只要有名就是名校长,名师、名校长进一步包装、炒作就是教育家,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思路,这就是我们荒诞的逻辑。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我们的一些大牌教师,基本不在自己班级上课,而跑到各种各样的舞台上去上课,在聚光灯下上课。这样的课是公开课,更是表演课;这样的课是示范课,更是作秀课;这样的课不乏漂亮,但却是没有灵魂着落的课!我们的一些大牌校长,基本不在自己学校呆着,而是到处传经送宝、参观考察,在报告厅演讲,在大会堂演讲,在体育馆演讲,他们的眼里只有芸芸众生,却唯独没有学生!他们的耳朵只享受听众一次次的掌声,却唯独听不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和沙沙的书写声!而那些千篇一律、剪刀加浆糊似的论文、著作,那些除了自己看、其他人基本不看的报纸宣称、期刊专集,最大的功能就是制造华而不实的泡沫,聊以自慰的虚假繁荣!因为在这些文字当中并不缺乏理念,但唯独缺乏自己的思想,真正教育家的思想绝不是把别人现成的理论、现成的口号、现成的概念搬过来就是,那充其量只是鹦鹉学舌,教育家的思想应该是对当下教育所面临的种种问题的深入的思考和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建构属于自己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哲学观,并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孜孜以求、实践探索。
对照一下美国杰出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即可知道,作为一名教师他倾其所有精力、美德、创造力,他为学生做出了令人震撼与惊叹的工作——他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给他提供捐助的人也不计其数。他的事迹轰动整个美国,而且还被拍成纪录片,他的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成为美国最热门的教育畅销书之一,但他仍然坚守在他的56号教室,以他的坚守证明着一个人能够在最小的空间里创造出最大的奇迹……56号教室是雷夫永远的课堂,是雷夫永远的精神家园,是雷夫安放自己灵魂的殿堂,是雷夫和他的学生共同营造的精神家园。
教育家身上不应该有匠气,不应该整天营营苟苟地计较于分数,计较于升学率高出几个百分点,重点大学多了几个人,充其量也就是匠人而已!
教育家身上不应该有明星气,不应该以“作秀”为基本状态,即使表演得再老练,说到底就是一个“秀”而已!
教育家身上应该有几分傻气,不唯利是图,不热衷时髦,而是执着地在自己的园地静静地耕耘,痴迷于教学始终不变,痴心于教育永远不改。
教育家身上应该有几分豪气,关心眼下的现实,关心人类的命运,关心教育的整体现状,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担当,这样潇洒,这样豁达,这样大气。
教育家身上应该有哲学家的气质,教育家的事业应该是教育哲学的事业,教育哲学的事业应该是思想的事业。教育哲学思想和思维不是一回事,我们有些校长、教师的思维也许真的很发达,这种思维是用在如何应对上级要求,如何应对高考分数提高,如何应对各级各类的评比考核上,但思想却是极为匮乏。面对教育日益深重的危机,人们还是在用一些早已证明问题重重的教条来应对和回答,用空洞无物的时髦话语来回答,却很少有深入的思想。
不知为何,教育不缺乏知识,教育界却缺乏常识!我们许多人不知不觉地把常识丢弃一边,而丢弃的结果是南辕北辙:教育家渐行渐远。
海德格尔说:在技术化的千篇一律的世界文明的时代中,是否和如何还能有家园?
仿照这句话,我这样说:在功利化的千篇一律的教育浪潮之中,是否还有教育的精神家园,如何才能拥有精神家园?
上文引发的一场对话,与《中国教育报》记者时晓玲的对话。
1.从与魏商榷语文教法到做建平10年校长,你其实一直在坚守教育中的人性、人格与人本(不准确),这是教育之所以教人的要义,而我们却在其中发现大量漠视生命和学生差异的事存在,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程红兵:作为语文教师,我主张语文人格教育,反对那种无视学生人格的异化行为;作为校长我主张学校文化育人,反对那种唯功利化的教育行为。前不久我曾撰文谈教学之中的异化行为,罗列了实际教学中许多被老师所忽略的不尊重学生的细枝末节,那种漠视学生生命和学生差异的事实存在,针对这些现实我倡导教师要有一种文化自觉。我想产生教育异化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文化的原因,功利化的文化在今天的社会里几乎无处不在,“分数是教育的GDP,GDP是官员的分数”,可以说这两句话高度概括了现实的文化特征之一。我们教育的目标定位原本是非常清晰的、非常全面的,但是我们常常把外显的行为作为我们的刚性目标,而不自觉地抛弃了内隐的、人格的、情意的目标,久而久之,把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目标作为唯一的追求,其它的一概视而不见。诗人纪伯伦说:因为走的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其实我们并没有走的很远,就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或者这样说:我们在出发的时候目标定位就出现了偏差,抓住一点(功利),不及其余(人格、情意、文化)。于是教育异化现象的产生就是十分自然的。基于此我以为现在经常有人说教育要回到原点,这句话既正确,又不正确,正确是指教育回到知情意的原初目标,当然就是正确的;不正确是指回到当初的出发点,当初出发的时候如果目标就偏了,那当然就不正确。
2从一所名校的名校长到服务500多所学校,显然更多是行政的力量使然,也使你这个以书生校长为荣的人有了更多学问以外的东西,你怎么看这种转身?会不会因此又少了一个有思想、有能力、又坚持的校长?
2010年8月我从建平中学校长的岗位调任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这是我自己主动提出的,这里面有诸多原因无需细说。其中有一条是好说的,我年届五十,离退休还有10年光阴,这一辈子只能做教育,但我从1982年大学本科毕业起一直在重点中学任教,对基础教育的整体情况并不了解,关于教育我所知道的太狭窄了。我想到幼儿园走走,到小学去看看,到初中去听听课,了解面上的情况。我提出这个要求之后,领导当然是不批准的,一个重要的理由是不放心建平中学的未来,我说:所谓的好校长不但他在位的时候学校是好学校,更重要的是在他离开的时候学校仍然是好学校,这才是真正的好校长。我离开建平可以帮助更多的学校成为好学校,帮助更多的校长成为好校长。正是这几句话打动了领导,使我得以转身。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是区域教育研发机构,是区教育局主要教育业务的执行机构,是区域教师培训的专业机构,其功能定位是活跃思想、建设队伍、提升质量、推广技术,所以我现在的主要工作是服务,服务区域教育、服务基层学校、服务教师,只要基层有需求,我基本做到召之即来挥之即去,2011年年终考核,我一年内走了浦东新区40多所学校,在浦东做了30多场报告。此外我的工作就是研究,研究基础教育,2011年统计结果显示我发表了各种谈论教育的文章23篇。我仍然把所有的精力投身于教育。
3你说自己一直在批判与建设中行走,这次,在批判的同时,你的建设在哪里?
我的性格是非常务实的,不论走到哪里,我都想把工作做好。走进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这个专业的教师培训机构已经快两年了,提升校长、培训教师是我们这个机构的中心工作,我一直在关注并研究校长培训、教师培训,当下培训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培训对象多,而优秀培训师少;培训资源多, 而优质培训资源少;分散用力的多, 整合用力的少;培训的形式多,而高质量的培训少;培训的理论口号多,而关注校长、教师的真实生态少。基于此,我提出:关注每一所学校在当下的真实生态 ,关注每一位校长和教师的具体行走。开展基于学校需求、校长需求、教师需求的助力式培训,与校长们、教师们共同遭遇问题,共同分析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基于问题的培训,给校长、教师以切切实实的帮助,我们的策略是从学科课程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从知识学习转向实践应用能力提高;从静态的素质培训转向动态的专业支持;从注入式培训转变为专业历练式培养。真真切切地提高培训的有效性。这是我当下的理想追求,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践行。
(文章于2012年4月10日在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发表)
许多校长、朋友发来短信:
好。是说的真话。有些人会有些不舒服。现在教育确是要有人说点真话了。要捅破官话之弊。
一口气读完大作!聚焦问题,一针见血,洋洋洒洒,十分痛快!非常好!我们教育和社会需要这样专业的敲打!谢谢您为教育保持的这份纯正和果敢!
感觉您的文章淋漓酣畅!
拜读之后深感掷地有声!钦佩!贵在您揭示了“世人皆知且无人敢言”的现象,高山仰止。
程老师,您好!
昨晚,看了《中国教育报》上您署名的一篇文章,倍感振奋。心中许多感慨的东西好像一下子被你说到了,我不敢妄言现下的教育,但是从农村中学来到城市,学生确又不同,而教育却有许多您说的现象,也许不是您能很快改变的,但是您说,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孜孜以求给了我更大的信心和勇气,作为校长,作为院长,您给我树立了榜样!谢谢您。早些时候在合肥听您讲座,今天看到您的这篇作品,心中又觉得与您近了一些……
祝程老师一切安好!!!
程校长:
读了您在教育报上的“教育家渐行渐远”的文章,为您喝彩,您讲出了真话,讲了大家心知肚明但谁都不敢讲的真话。
程院好!中教报你的大作拜读,很有同感,敬佩你的勇气和直白,时下太需要你这样的呐喊了!
程院长:您好!无锡一别,瞬间七载,不得谋面,时在念中!雄文《南辕北辙:教育家渐行渐远》,实乃灼见真知,文情并茂,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顿生钦佩!
程院长好,我是教育时报的***。在去年读了你的关于精英教育的文章后,现在又读到您的关于教育家的文章,很有感触。文中的一些现象每天就在身边发生。我们的一些教育媒体也推波助澜,但我会冷静判断,抵制之。无他,唯向您致敬问好。
红兵:正在开市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校长会议,领导点我即兴发言,我抛开会议主题,大大地介绍了你4月10日在中国教育报的文章,以促使校长们多思考。
程院长:正看《南辕北辙:教育家渐行渐远》,听君一席言,感慨!痛快!
程院长,你的大作,高屋建瓴,针砭时弊!文中提到鲁迅《未有天才之前》一文,深感当今社会风气对教育土壤的恶化之烈,未来中国之天才怕很难产,易产的是地才,钱才,庸才或奴才之类,今日之平学生忙做题,轻读书的取向也较突出,文化的空气有点薄!
刚拜读了您《中国教育报》4月10日《南辕北辙:教育家渐行渐远》的文章,很深刻、很亲切的。哈哈
人民日报2012年5月29日刊登李拯《教育家是长出来的》文中提到:日前北京市教委拟取消“首都教育家”评选,行政指令鸣金收兵。
评论:
http://pinglun.eastday.com/eastday/pinglun/p/20120411/u1a6479062.html
http://cqsbepaper.cqnews.net/html/2012-04/11/content_256339.htm
转载(新华、文新、腾讯等):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edu/2012-04/10/c_122956105.htm
http://big5.news365.com.cn:82/gate/big5/www.news365.com.cn/xwzx/gd/201204/t20120410_354116.html
http://edu.qq.com/a/20120410/000290.htm
http://finance.jrj.com.cn/opinion/2012/04/11110612715557.shtml
http://cqsbepaper.cqnews.net/html/2012-04/11/content_256339.htm
http://www.pingxiaow.com/2012/0410/82253_5.html
博客转载:
http://yqzzm.blog.edu.cn/2012/739026.html
http://blog.jnsms.com/blog.php?ui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