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紊乱全身游走性疼痛的中医辩证论治
神经紊乱全身游走性疼痛属于中医学“痹证”的范畴,现代医学相当于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但是几乎都是检查不出来什么问题,没有器质性症状表现。痹,即痹阻不通。痹症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如果患者出现游走性的隐痛,这些患者往往可能不存在器质性的病变,有一些患者如果长期心理压力比较大,思想负担比较重,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 压迫神经导致神经系统紊乱。这些患者又合并植物神经紊乱,可能会觉得全身会出现游走性的,隐痛不适,有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头部的隐痛,或者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等症状,这些患者可能适合情感的异常等因素,有关患者往往不存在一些器质性的病变。对于这些患者来说,首先要针对情志方面进行调整。
全身游走性疼痛的病因病机
全身游走性疼痛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通,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则为热痹。总之,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闭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产生本病。
全身游走性疼痛辨证分型
主症: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1.行痹(风痹) 特点为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
2.痛痹(寒痹) 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湿痹) 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
4.热痹 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
全身游走性疼痛中医进行一对一辩证治疗方药仅供参考
川芎、生川乌、生草乌、青风藤、大风子、防风、乌药、独活、威灵仙、桃仁、桃枝、乳香、没药、血竭、远志、赤芍、杜仲、牛膝、山药、香附子、熟地黄、何首乌、三棱、续断、昆布、鸡血藤、防风、红花、大黄、九里明、山楂、山豆根、艾叶、百合、女贞子、竹叶、无患子、沉香、芸香草、苣荬菜、郁金、五灵脂、栀子、伸筋草,炒僵蚕、益智仁 、煅龙骨、煅牡蛎、 制龟板、浙贝母、丹参、豆豉姜、薄荷、一点红、牛膝、西红花、西洋参、紫河车、全蝎、金钱白花蛇等药材根据不同患者症状进行药物配伍。
什么是中医一对一辩证治疗?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如脉象、舌象),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加以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同病异治”即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每个人的处方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症状不一样,每个人的疾病类型不一样,每个人的病源病因不一样,每个人的年龄不一样,每人的病理因素也是不一样的……而且每个治疗周期的用药处方也是不一样的,每个周期的用药都是需要结合患者症状来更换下次用药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