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童年琐忆 || 郭庆祥
感恩父亲节
2021年6月20日
父爱如山,撑起家的脊梁
童年琐忆
文 | 郭庆祥
我家住在陇南白水江畔,祖祖辈辈崇尚耕读,就连老屋正门上方悬挂的匾额上也是“耕读传家”四个大字。爷爷是读书人,做过私塾先生。由于天灾人祸,家境逐渐衰落。我父亲排行老大,不得不从小就下地种田,养家糊口,上学读书与他无缘。不过,出生在这样的家庭,耳濡目染,能认识一些字,知道一些“子曰”之类的典故。记得我家楼上的一个角落里,还堆放着几大捆颜色泛黄的线装书。我妈、我姑、我婶、我姐夹鞋样用的都是线装书。
父亲是地道的农民,但是,我隐隐约约感觉到他和别人有些不同,却说不出到底什么地方不同。
1956年,从省会兰州到家乡文县——甘肃省最南端的一个县——的公路修通了,邓宝珊省长莅临文县出席通车典礼,很多人都去看热闹。那年我6岁,父亲说带我一起去,我好高兴。但是他说:“我们不能像别人那样纯粹去看热闹。”我心里纳闷:“那怎么个去法?”原来他为自己准备了一背篓煤炭,大约一百多斤,为我准备了一个小小的背篓,里边也装了三四块,有十一二斤(我们村有个煤窑,当时燃料自给自足)。他说:“我们既观看通车典礼,又挣点钱回来,不是一举两得吗?”天不亮就出发了,我们行走在一条沿江的小路上,湍急的江水泛着白色的浪花,唱着欢快的歌儿,伴着我们一路前行。当路程过半时,我感觉背上的背篓越来越重,双腿越来越沉。然而身边的江水,依然不知疲倦,时不我待地向东奔去。10公里路程,累得我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好在我们一进城,煤炭就被人买走了,感到一身轻松。
父亲给我几毛钱,说:“这是你用自己的力气挣来的,你留着用。”
那时候我对钱还没有概念,就说:“你拿着吧,我不要。”
于是他开导我说:“你知道吗?娘有不如己有,己有不如揣在怀里走。”
他看我一脸茫然,又说:“身上多少要带点钱,以防万一。到急需的时候,你去哪里找爹找娘?”说到这里,话锋一转:“钱可以揣在怀里走,不过有可能弄丢,也可能被人偷走或者抢走。就算没有丢,没有被偷,没有被抢,也有花完的时候。对吗?”
我点点头。
“如果你读了书,学了知识,掌握了本领,知识和本领都装在脑子里,谁也偷不走,谁也抢不走。对不对?”
我点点头。
“知识和本领'娘有不如己有,己有不如揣在怀里走’。走到哪里就用到那里,你看多好!”他看我有点明白了,又补充道:“不像钱,用一元少一元。知识和本领永远用不完;不仅用不完,还会越用越多。”
“那是为什么?”我又不懂了。
“因为知识和本领在用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知识和新的本领,它们会下儿子。”
这句话把我逗笑了。
通车典礼现场人山人海,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我们在会场外围,从高音喇叭里听省长鼓舞人心的讲话。
这是我第一次见大世面。
父亲有早睡早起的习惯。虽然早早就躺在炕上,但并非马上入睡。而是躺着想心事。我问他:“为什么老是这样?”他说:“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之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他看我听不懂,就解释道:“孟子是古代的圣人,他说一个人身上最重要的器官是心,心最重要的功能是思,就是想的意思。如果不把自己身上最重要的器官和它最重要的功能用好,人这一辈子就算白活了。所以,我前半夜想别个,后半夜想自己。”听了他的解释,我还是似懂非懂。
那是1960年的春天,村里闹饥荒,青黄不接,靠吃野菜和树叶度日。江边长堤上的柳树,嫩芽一长出来就被人掐掉了,哪里还能看到“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景象?我们一个村是一个大队,那时他担任大队长。作为大队长,最让他牵肠挂肚寝食难安的是村里的青壮年人,他们力气大饭量也大,所有的苦活、重活、累活、技术活全靠他们,他们是一村男女老少的靠山。不仅如此,他们还是各自家庭的顶梁柱。如今个个饿得面黄肌瘦,弱不禁风。把这批人饿垮了,甚至饿死了可怎么办?他在炕上辗转反侧,思前想后,怎么也睡不着。他说无论如何得想个办法,一定要把这批人救下来。只要这批人能扛过去,全村人就能扛过去。就这样想了好几个晚上,终于想出一个办法来,并且说干就干。
他把全村的青壮年人,凡是能走得动的,全部带出村子,去一个七八里远的叫做平坑沟的地方。平坑沟三面环山,地势相对平坦,有一泓山泉,四季长流;那里开春后会生长出多种野菜和野果;那里有连片肥沃的山坡地,是种植洋芋(土豆)的良田;那里还埋藏着几窖洋芋,是留做种子用的。他们依山旁水盖了几间茅草房,垒起锅灶,过起了自救的生活。一日三餐以野菜为主,加少量杂粮面粉做成稀薄的糊糊吃。他派人打猎,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猎获一只野兔或一只山鸡,饭碗里能增加点肉末肉汤。当这批人身体开始得到恢复时,洋芋的播种季节到了。他提出用洋芋勾子养活他们。洋芋勾子是当地土话,每颗洋芋上有少则五六个多则十来个眼儿,每个眼儿可以长出一棵洋芋苗。把每一个眼儿和周围的部分一起切下来做洋芋籽,剩余的部分就叫洋芋勾子。年景好的时候,洋芋勾子是喂猪的饲料,人是不吃的。他叮嘱大家把洋芋籽切得尽量小,把洋芋勾子留得尽量大,这样既解决了洋芋播种的问题,又解决了吃饭问题。几十号人就靠吃洋芋勾子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并且种植了大面积的洋芋。
父亲去了好多天都没有回家,一天我和堂兄去平坑沟看他。远远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绿油油的洋芋苗,走近一看,幼苗就像黑土地上站立着无数的鸽子,山风轻轻吹来,鸽子在风中摇头摆尾,煞是可爱。我们来到泉边,泉水淙淙流淌,清澈透底。掬起一捧泉水,咕嘟一口喝下去,感到全身清爽。父亲他们出工去了,只有两位炊事员在忙着给大家做午饭。
看到眼前的一切,我突然懂了:这不正是“前半夜想别个,后半夜想自己”构思出来的画图吗?
1963年夏天,我要去县城参加小学升初中的考试,父亲送了我一程。那天刚下过雨,路上积了许多水,一群蚂蚁被雨水冲刷形成的小水沟拦住去路,有些在原地转圈,有些向四周突围,寻找出路。他看见了,回过头去从路边捡来几根干树枝递给我,叫我给蚂蚁搭一座桥。我按照他的指点,把几根树枝理顺,并排架在小水沟上,两端用土抹平整,果然“天堑变通途”。看到蚂蚁们从桥上顺利通过,回到它们自己的巢穴,我心里热乎乎的。
接下来他边走边给我讲了一个和蚂蚁有关的故事。
古时候有甲乙两个书生,骑着马前去赶考,途经一段羊肠小道,正巧遇上蚂蚁搬家,蚂蚁的队伍绵延数丈,几乎占据了整个路面。看到这情景,书生甲勒住缰绳,翻身下马,牵着马从山坡上绕道走。而书生乙继续策马前行,马蹄从蚂蚁身上踩了过去,死伤无数。
且说考官大人在阅卷时,发现书生甲的文章立意高雅,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文字优美,好到多一字嫌多,少一字嫌少的地步。但遗憾的是有一个字缺了一点,当判为错字。老先生十分惋惜,仰天长叹:“可惜呀,可惜!”当他的目光再次投向卷面时,看见一只蚂蚁急匆匆地赶过来,直奔那个错字,到达那一点的位置时,停了下来,一动不动,错字被修正了,而且恰到好处,天衣无缝。老先生非常惊讶,直呼:“天意啊,天意!”
书生甲考取了,书生乙落榜了。书生乙上书申诉,说他的文章不比书生甲的差,为什么他没有考取?考官大人挥笔写道:“你的文章虽然好,你的为人不如他。”
我还在回味故事情节,为书生甲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善举而感动,不知不觉来到桥上。父亲在桥头驻足,目送我过桥,他只能陪我到这里,剩下的路要我自己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