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招聘个助理,被骂了个狗血喷头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离婚七年》系列已转去小号更新
请点击下方链接关注小号查看
文/晏凌羊
我一直有合作了好几年、合作得还比较顺利和愉快的远程助理,但前段时间,因广州疫情的影响以及公司业务的调整,我觉得自己快要累崩溃了。
远程助理“远水救不了近渴”,还是需要一个同城助理,于是,我就跟远程助理说了一声,开始在广州招聘同城助理。
助理岗位不同于其他岗位,它的性质相对比较特殊,招来的必须是能让我交底的人,因此,就格外难招一些。
招聘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招聘途径:朋友圈请人介绍、社交媒体上发布信息、招聘APP花钱买位置.......
我只感觉:现在(有)的年轻人挺生猛的啊。
我们那时候求职,觉得某份工作比较合适,就老老实实发简历过去。毕竟,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也很宝贵,实在不想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虚耗时间和精力。
现在,你若是在一些社会招聘平台发布招聘信息,时不时会收到一些求职者骂你的信息。
某天,我登录了一个好久(其实也就两天)没登录的招聘APP,发现还真有两个人在骂人。
第一个骂我:老板,你异想天开哪。你这个要求,除非给得起百万年薪,谁愿意来啊?周扒皮都不带你这样的。
我点进他的简历一看,好家伙,简历注水成分很大,而且把公司的业绩全算成自己的功劳,动不动就是“掌管数十亿的生意”。
照他这逻辑,银行柜员每年经手的钱款说不定高达百亿元啊。
他甚至花了好大篇幅介绍原先供职的公司在业内有多牛掰,拿了多少个第一。
我心想,这么牛的公司,你干嘛还离职呢?有这么牛掰的能力(前公司创造的业绩都是你创造的),那你当马云的竞争对手都是屈才,你还求职?
嗯,可能我们的招聘要求,激发了他的心理创伤了吧?
他一定因为“自觉”干了很多活却没拿到高薪资而感到万分委屈,一看到招聘广告就把你当靶子骂。
OK,看下一个。
招聘广告中列了一条“最好有驾照、会开车”。
正常人都知道“最好”,是加分项,但它只是加分项,不是必要条件。
好家伙,又收到了一堆司机的简历,他们的简历中,花大量篇幅介绍自己开车经验多丰富、开车习惯多好。
连招聘需求都没耐心看,我哪敢用你啊,大哥。
看我今天没回音,对方直接开骂:人死了吗?都不会回个信息的吗?
哈哈哈哈哈哈哈!那一整天的笑料已经有了。
我真的觉得求职也要讲诚意,不要漫天撒网,而是精准出击。要去找适合自己的,而不是“肯要自己的”。
这期间,我也被人放过鸽子。
对方说定了要来,我就把招聘广告删了,其他招聘者也回绝了,就专心等着她来。
我就觉得,求人、求人才这种事儿,就跟谈恋爱似的,大家都别做渣男。
合作诚意达成后,那大家都别骑驴找马、心猿意马,不然很容易败尽对彼此的好感。
最好能结束上一个,再去谈下一个,而不是招很多人进来,让他们开展竞争,最后,选最好的那个留下来,让其他人当炮灰。
双方都要付出诚意、互相尊重,看不对眼别勉强,看对眼了就一起联手往前冲。
好好选择,然后,好好经营。
和恋爱一样,这也是一场双向的奔赴和交付。咱都先做个好人,然后,去找一个好人合作………以心换心,以利换利。
我想着人家是从另外一个城市奔赴我而来,我甚至提前帮她打听好了租房地点,买好了中午的餐盒(我爸妈中午给我送饭时,同时给她送一份),跟合伙人提前为人家的职业发展空间做了沟通.......
在最忙的时候,我一个人独立撑了好几天,想着她很快就能来帮忙,心里充满干劲。
结果呢?被放鸽子了。
应聘者变卦,原本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没人规定不允许变卦,但得提前说,而且,尽量不要说谎。
把别人当傻子戏弄的人才是真傻子。
我还是觉得,成年人应当要能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负责。
别心血来潮就做一个能影响到别人的选择,再一心血来潮就又做出下一个会影响到别人的决定。
换而言之,想清楚了就做决定,而不是要别人为你“想不清楚”的这种后果兜底。
我以为这是常识。
结果,我在社交平台上说了一下这事儿,又被骂“极端”“戾气重”。
被应聘者鸽了,我有资格生气吗?当然有啊。
这期间,我也付出了信任成本、沟通成本、诚意成本、等待成本,而且6月份是我一年中最需要人帮忙的时候。
试想一下:倘若你自己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准备了各种报到材料(如果是去异地赴职,还买好了车票、机票,做好了核酸检测报告)。
临出发前一天晚上,用人单位告诉你:我招到人了,你不用来了。
请问:你是啥心情?
是啊,用人单位也有权利变卦啊,人家也可能有人家的难处啊,但我就想问你:遇到这种情况,你的心情会很美妙吗?
就因为我表达了生气就说我戾气重的人,若是遇到这种情况还能保持“没情绪”,那我敬你是个菩萨。
我不行,我没那么大的心量和格局。
对我好的人,我会加倍对人家好。
惹毛我的人,我也不会和颜悦色。
我觉得这才是“正能量”。
当然了,每一个被鸽的人,都会有一种类似于“谈恋爱遇到了渣男”的感觉。当时生气,事后只会觉得庆幸:幸亏不是在付出更多沉没成本以后被鸽。
换有些真正极端的雇主,可能会错误归因,从此不再招收哪里人、哪个学校毕业的人、以哪种形式应聘的人。
我也在反省自己的问题,以后也还是得“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以前想着谈定了一个人,就不要骑驴找马,不要脚踏两船,结束了一段再去找另一段,以示对别人的诚意和尊重,现在看来还是不行。
如果用人单位总是被鸽,那这是在变相逼人家做渣男、做海王啊。
之前还遇到个女应聘者,是一个熟人介绍来的,说好了要来公司上班。
一切都说得好好的,沟通也还算顺利,你把工位、电脑等等都给人家准备好了,也暂停了另聘他人的计划……
得,到了报到那天,她才通知你“我觉得这份工作不适合我,不来了”。
再一找熟人深究原因,原来是她父母反对她来这一行发展呐。
熟人也因为她放了我们鸽子而尴尬不已,觉得很是对不起我们,发誓再不帮她介绍工作。
我就想问问这些人:你都二十好几了都还没成年,自己的事情都不能自己说了算,你出来找啥工作呐?逗别人玩呐?
这种人若是结婚了,谁娶谁倒霉。
只有“成年人”才可以找工作、结婚,这是常识。
而我们对“成年人”的定义是什么?是“年满十八周岁”就主动算是了吗?我认为是“能对自己的决定负责”才算是啊。
那就祝福他们永远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吧。
另外还有个在东北一个小县城体制内工作的年轻人,想到大城市来闯一闯,原因是看了篇鸡汤文,鸡汤文鼓励大家离开死水一潭的体制,去外面学习新东西。
给我发了简历以后,她又犹豫了,说是又看了一篇公众号的推文,推文说“鼓励年轻人跳出体制”的文章都是毒鸡汤……
啊,大姐,别人说啥你就干啥,你就没点自己的想法吗?
特别说一点:这里一直在分析的是变卦的真实原因,若是觉得此处表达的是“不允许变卦”,还要说我极端或戾气重的,咱们请互相拉黑一下。
创业三年,面试和接触了几十个员工,可是,能让我和合伙人想倾尽公司全力留住的人,真的不多。
很庆幸的是,这样的人还是有。
这真的是一种拿钱都买不来的安心。
这样的人,也值得老板开出更高的工资、给出更好的待遇,甚至分配股权。他们若是流失了,对公司来说是“重大损失”。
一个有格局的老板,宁肯自己不赚钱,都想让Ta们过得有尊严。
这类人,碰到了,真的比“中了大奖”还高兴。
但,说实话,这类人真的好少。
绝大多数人,要么态度不行,要么能力一般,要么基本的诚信都没有……大家彼此看不大上,能凑合就凑合,不能凑合就拉倒。
我后来也慢慢想通了。
好婚姻可能只占三成,好员工、好老板也一样,绝大多数人只是在婚姻里、职场里凑合,很难找到“天命之选”。
一个网友说:好员工难找,好老板也着实很少。见过那种特别膨胀自大,言语中丝毫不尊重员工的老板;也见过那种无恶不作、完全不把员工当人看,大半夜想几点给你安排工作就安排工作的老板;更见过那种啥也不懂,靠着祖上的阴德混日子,就知道睡觉打游戏的老板。好员工也得遇上好老板。
我回复她:还真是。求职、求人才真的是双向奔赴,跟谈恋爱一模一样。但我觉得,好老板的硬性标准,还是——要能带领大家赚到钱。
诚信、勤奋、好学、心态积极、有换位思考能力、事事有回音,只是作为职场人,不,是作为人,最基本的素质。
但是,能齐备这种素质的人,在人群中也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人,说话不算话、懒惰、怠学、怕吃苦、负能量重、自私、做事虎头蛇尾。
有的人到了职场中,会成为各家老板都想争抢的“抢手货”,他们到哪儿都吃得开。
有的人到了职场中,则只能被“将就着用用”,这占大头。
还有的人,只能四处混日子,老板们像躲避瘟神一样,纷纷避之而无不及。
真的,你根本不需要有多突出的才干,以上每个“作为人基础的素质”,你只要做到了70分,就能跑赢70%的人。
为啥呢?同行衬托啊!
有时候,我们能胜出,不是因为我们优秀, 纯粹是“同行衬托”。
我自己之前在体制内大单位待的时间太久了,某种程度上也让我对小公司的管理、招聘很陌生(完全是不同的两套风格),现在算是从头学起。
当然,广州疫情、助理岗位的特殊性(招其他岗位的人员很容易),可能也是造成招聘难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招助理就像是相亲,“合适”很难。谈了小半个月,我自己差不多也快没耐心了。现在,我又找回了原先的远程助理帮忙(她人很好,只是不同城)。
实在不行,就把几项工作分散出去,招几个远程兼职助理(这个就非常容易实现了),几个人加起来的薪资还不如我招一个同城助理付出的薪资多,我还不用给他们买社保,不用对他们的人身安全、职业发展空间负责。
未来,这种模式说不定能成为主流。
在固定地点聚集办公,沟通效率是变高了,但有时候内耗也会加重。三只虎在一起共事,能发挥出一只虎的效能,这种企业就已经很牛掰。
但如果,每个人都只是做自己那一模块的工作,做熟做专,对接多家“衣食父母”,那TA就是只为自己打工的“创业者”,大概率上会服务好每一个客户、做好每一个订单。
他们大多不是平庸之辈,协同效率会很高。
在这种模式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更趋于平等,大家专注于“事”,都不需要通过无意义的开会、表态等活动确认领导的管理权威。
我有两个做电商和线上业务的朋友,以前养了很多人,但团队效能并没有预想中那么高,后来,她们就用“远程协同”这种模式把业务量做到很大。
虽然在外界看来,她们这种公司不大“正规”。但讲真,“正规”有啥用啊?人力资源、高端写字楼的租金、内耗和扯皮等等都是很大一笔成本,出活效率又低,质量参差不齐,比现在赚少一半的利润。
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很多种,承担每种选择的利弊就OK。
以上。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关注上面的公众号「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