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一句话一个故事就可以改变你?

发布时间:2021-04-21 

一说起情人节,你会联想起什么?

玫瑰花、恋人、浪漫......

爱情给人们美好的向往,

古人云:只羡鸳鸯不羡仙

今人说“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

中国传统情人节,乞巧节由来已久,有诗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传说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有的妇女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相传七夕的夜晚,人们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工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中国乞巧节,传达两个重要意义:

一是乞求智慧和巧艺,人们期望女人都是美丽和智慧并存的,女孩儿乞求女红巧手,感应王母娘娘给自己发配个好“牛郎”。

二是求赐美满姻缘,从七月七拜织女联想到夫妻举案齐眉,向织女祈求美满姻缘,这是中国人特有的表达方式,从牛郎织女的故事想到矢志不渝的爱情。

这种爱情的表达方式,很符合传统中国人内敛闷骚、冷静克制的心理特点。

外国人就不会这么隐讳了。

他们的情感表达坦率、热情、赤裸裸,对恋人直接表达爱意“I love you”,浪漫之都巴黎的恋人们还可以当街拥吻。

相比之下中国恋人却不爱”抛头露脸“。

你看,过情人节叫“共度七夕”,送的礼物是一丝一帕、一扇一画,半抱琵琶犹遮面,以非常隐喻的方式表达,恋人间的相思、想念、相惜、相怜,这是传统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借一句话一个故事给人心理暗示(隐喻),内涵而不露骨。

所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用乞巧来隐喻对爱情的向往,红丝隐喻恋人间的联接。

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传达了人们对爱情的憧憬与期盼,给人带来美好的想象,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隐喻。

那么,什么是心理隐喻呢?

1

他的故事,你懂吗?

心理隐喻通常是通过寓言和故事,来传达背后的理念。

表面是讲故事,实际是在传达观念、影响认知,这就是心理隐喻的作用。

而故事及其传达的理念则构成了隐喻。

亚力士多德将隐喻定义为:“隐喻是用一事物来指代另外一事物。"

就是说,我们用一个事物来说明和理解另外一个事物。

但,亚里士多德的隐喻定义局限于诗词里面,把隐喻作为修辞格的一种来看待,用来说明一个事物。

比如,父爱如山,母爱如海。

“山与海”是一个事物,“父亲与母亲”是另外一个事物;这两个事物有相似点,带给了人们同样的感受,

因此人们常以高山象征父爱,大海象征母爱。

象征属于隐喻的一种特殊类型。

隐喻,所对应的心理机制,其实就是精神分析理论所说的潜意识“初级思维过程”中的类比和象征。

不少经典小说、童话故事、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些意象也是一种隐喻。

耳熟能详的“小红帽”童话故事中,大灰狼是迫害女性的男性象征,人们会联想到女孩子不能太单纯了,很容易上当被骗,同时也提醒自己与人交往不要糊里糊涂的;

中国古代神话“愚公移山”的故事隐喻人定胜天的自信,暗示人们只要坚持不懈,无论什么困难的事情,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而我们现在所说的隐喻,强调其是认知的一种表达方式,用来说明一个行为或者某种状态,甚至某一个事情。

著名的文学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树叶》,正是如此。

有个病人躺在病床上,绝望地看着窗外一棵被秋风扫过的萧瑟的树。

他突然发现,在那树上,居然还有一片葱绿的树叶没有落。病人想,等这片树叶落了,我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于是,他终日望着那片树叶,等待它掉落,也悄然地等待自己生命的终结

但是,那树叶竟然一直未落,直到病人身体完全恢复了健康,那树叶依然碧如翡翠

其实,那树上并没有树叶,树叶是一位画家画上去的,它不是真树叶,但它达到了真树叶生动真实的效果。

给了那位病人一个坚强的信念:活着,只要那片树叶不落,我的生命就不会死。

结果,他真的康复了。

画家顺着病人的心思设计了这么一片假树叶.就是这片假树叶,给他不断地注入活下去的勇气。

一个故事一幅画其中的隐喻也可以帮助人发现新的自我,从而全方位释放生命潜能,让人生有更多的可能。

 2      

                          话中有话,你懂吗?     

在网络流行语中隐喻也很常见。

比如,“柠檬精”,字面意思就是柠檬成精,柠檬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酸的水果,这里用来表示一个人很酸的感觉。

引申为无论别人做什么都爱酸的人,酸溜溜地比较,酸溜溜地怼别人。

与”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隐喻相似,用贬低别人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优越感,觉得别人都比不上自己。

你们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离不开隐喻:内卷、凡尔赛、干饭人、小奶狗、海王、别的小朋友都有小熊抱,就我没有,因为你是猪。这些,都属于隐喻。

以我自身经历来说,与先生复婚前我断绝了与他所有的联系,直到上导师课时,在课程的最后,我还是不太接受与孩子父亲产生联系。

郑导说:“假如有人绑架了你的孩子,别人要你下跪,你愿意吗?”

我毫不犹豫的回答:“当然啦,只要能救孩子要我命都行。”

话音刚落,我突然意识到,与孩子父亲联系好像也不是什么难事了,于是当天就托朋友联系。

我的 这个故事未必动听,但关键是,导师的一句话就是一种暗示,我断开孩子与父亲的链接就好比孩子被绑架了,孩子本该拥有的父爱被我剥夺了,我当下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残忍。

于是主动选择走出联系的第一步了,而不是导师劝我做选择。

导师并没有对我行为进行心理分析,也不是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孩子被绑架的假设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隐喻,让我自己思考,让孩子拥有健全的父母之爱更重要还是自己的执念更重要。

这就是隐喻在心理疗愈中的运用。

识别出隐喻,有意识地运用,能够绕开阻抗,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

家长如何说,

孩子才会懂?

亲子教育方面也可以运用心理隐喻。

与孩子相处久了,你就会发现,经常会出现,爸爸或妈妈说太多了,孩子却听不进去,有些规则再三强调了,孩子依然似懂非懂,让做家长非常苦恼。

是的,大道理谁都知道,我们也会给孩子讲道理,但常常,道理并不能起作用。

特别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看电影、亲子共读等方式,利用心理隐喻的技巧伺机教育孩子。

现代催眠大师米尔顿艾瑞克森用的催眠疗法就是基于隐喻的原理来开展。

他擅长讲故事,让来访者在故事中领悟,自我觉察,找到了问题所在,自主解决。

说起催眠,很多人会认为催眠很神秘。

其实,催眠并不神秘,也是运用了心理隐喻

跟大家分享一个例子,我和孩子父亲取得联系后,很快就有了二宝,复婚以后每逢年节就会带着孩子们回老家。

在湖南乡村,学龄前的大宝天性得以充分释放,只要孩子没有涉及到人身安全和原则问题,我们都不会对孩子的玩耍有太多干预,哪怕是她踩到鸡粪堆了,也不会说她。

随着大宝对环境越来越熟悉,她活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我们告诉大宝如果想到邻居家玩一定要先告诉大人,她每次都答应得好好的,下一次还是再犯,甚至在邻居里蹭了好几次饭,每回寻找都让我们又急又气。

因为担心大宝会养成随意离开大人,肆意外出的坏毛病,我们用了很多办法,说教、罚站、甚至揍一顿都不太管用。

她总是不长记性似的,刚教育过了,下一顿吃饭的时候又不见人影了,实在让我们头疼不已。

后来我们商量了一策略,在大宝又犯错的时候,让她禁足在电视机面前,哪里也不许去。

实际上,我们放了一部电影《亲爱的》,影片中围绕着小朋友田鹏走丢的事件讲诉了不少儿童被拐卖父母四处寻子的故事。

其间我们边看电影边闲聊,我说:“哎呀,这个小朋友自己跑出玩,他的爸爸妈妈找不到他了,好可怜呀”,

他爸回复:“是啊,那个小朋友出去玩也不告诉大人,就自己跑了,结果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以前有个小孩子离家出走....结果...",我们有意无意地聊着,实际上是说给大宝听的。

影片中孩子走丢时害怕,父母寻子时焦虑悲伤,无疑击中了大宝的内心,电影还没结束,孩子就抱着我们哭诉:那个小朋友太可怜了,她不想离开爸爸妈妈。

后来,她外出玩前知道要告诉家人了,让我们倍感欣慰。

我们没有再跟大宝苦口婆心强调,也没有打骂,通过电影旁敲侧击,闲聊中给孩子的暗示实质就是心理隐喻,让孩子思考为什么不可以独自离家出走的道理,既不伤及亲子感情,又让她真正理解父母的教育用意,这不正是最好的安排么?

心理咨询师安然说:

亲子隐喻故事创作最大的功能是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能量场,让场中的孩子和大人,共同完成一段历险(通常有美好的结局,虽然过程可能很曲折),在这段历程中,让孩子和大人的心靠的很近,让你懂得了孩子,孩子也懂得了你

如果能在故事中坚强,就能在现实中更有力量;

如果能在故事中发现暗示,就能在现实中找到方向;

如果能在故事中领悟,就能在现实中豁然。

请相信:一句话也可以给你带来启发和改变,你的生命可以在故事中疗愈和成长。

原创:张海珊
责任编辑:一只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