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丁鱼群的瞬变,到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发布时间:2021-04-21 

01

简单系统vs复杂系统

一个常在动物世界类电视片中展现的景象是,超大的一团沙丁鱼群在天敌鱼类靠近他们的时候,他们会唰的一下转换方向,集体成团逃散,迅速而敏捷。仿佛有一个无形的指挥,用某种神秘的指令,一二三就迅速变换了队形,煞颇为壮观。

要知道鱼类是没有大脑皮层的,也就是说它们是没有理性逻辑分析的功能的,但是它们可以如此灵巧的集体化且迅速地躲避天敌,是怎么做到的呢?科学家们进行了研究,发现作为一条个体的鱼,只需遵循下面三个规则:

跟住前面的鱼

带好后面的鱼

左右间保持好固定距离

如此而来只要一条鱼在运动,其鱼群就自然随着它运动。科学家们进行了算法模拟,在计算机上果然实现了这样的效果。

如此轻易就实现了这样的模拟,这是因为沙丁鱼群躲避天敌鱼类这系列动作,它是一个生物界的简单系统。简单系统是多为线性的,因果关系清楚明确的系统;

而作为现代社会的人类,我们面临着生存的重重挑战,越来越复杂而多变,没有这样一个内部涌现的信号系统,能在某一个层面进行集体的召令,让我们能够以最大化效能,最小化代价来完成生存和发展的使命,我们的发展,即喜又忧:

喜得是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让我们物质生活越来越轻易,但忧的是,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而心理治疗,也遵循这个的发展规律,由个体,走向家庭治疗。

02

家庭治疗复杂在哪里?

心理咨询师会普遍遇到的针对于个人咨询的问题常常有如下几种类型:

1)来访者状态反复:

来访者经过这次的咨询走的时候比来的时候能量高了很多,非常开心的回去了,但是下一周来的时候又是满脸愁云堆在脸上。

2)来访者旧问题消失,新问题出现

有时咨询师看到,他们很努力的帮忙来访者解决了某一个问题,但过一阵子却发现到他又在别的地方出现了一个新的更大的问题。

戒酒的人开始抽烟,乱发脾气的人开始偷窃,一个问题消失,另外一个问题又在出现,如果我们只是一直简单处理表面的症状,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调入循环怪圈。

3)来访者本人状态提升,其家人苦不堪言

在网络心理论坛看过这样的投诉,投诉是家人发来的:投诉其弟弟参加了几十次的心理咨询,以前和家人关系还算和睦,越咨询脾气越不好,他活出了所谓的“自我”,但家人苦不堪言。

更有早年某治疗大师的案例,是妻子越来越好,丈夫在结案不久自杀身亡。

4)状态最差的成员不来咨询,其家人揪心焦虑

在我辅导过的青少年家庭个案中,难度较大的是爸爸妈妈都来了,孩子不来,难度更大的是妈妈来了,甚至孩子也来了,但是爸爸一直不来;难度最大的是爸爸妈妈孩子都不在,只有一个焦虑的姥姥哆哆嗦嗦的打来电话。

面对复杂的关系问题,如果只能处理一个人的话,咨询师很难对这些症状能够下手,咨询陷入僵局。

面对来访者的困扰和问题,及时止损或许可能让问题暂时离开了眼前。但是问题对于当事人的影响并没有真的消失,而且会用其他的方式反复循环,而且越演越烈。这是因为家庭不但是一个系统,而且是个复杂系统。

03

家庭治疗相对于个人治疗,与其是流派

不如说更是一种视角和立场

系统并不仅仅是一些事物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由一组相互连接的要素构成的、能够实现某个目标的整体。从这一定义可见,任何一个系统都包括三种构成要件:要素、连接、功能或目标。它具有适应性、动态性、目的性,并可以自组织、自我保护与演进。

单人心理咨询vs家庭系统治疗

个人心理咨询,多数遵循线性思维,即简单因果关系,擅长深入探究个人内心世界,咨询师会仔细问来访者:怎么想,怎么感觉,怎么打算。处理关系时处理的来访者心中的关系表征(representation),不碰真实关系。

而家庭治疗师采取系统思维,具有循环因果的特点,让系统脉络对个体的影响浮出水面。家庭治疗师会问:“当这件事发生,对方怎么反应?”“你面对对方这个反应,你怎么响应?”“其他人对这件事怎么说?”“谁最着急?”

从上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家庭系统治疗与其说一种新的流派,不如说是用系统观的新视角,去解决以往仅局限于对个人的帮助而无法突破的复杂问题。

家庭治疗的历史溯源

家庭治疗是二战后的十年发展出来的治疗方法,在此期间,五个看似独立的学科与临床上的发展同时为家庭治疗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它们包括:

(1)精神分析治疗: 关注点由单独考虑当事人内在心理冲突转移至家庭人际互动在病症的产生和维持中扮演的角色。

代表人物:精神分析师与儿童精神科医师的纳森·阿克曼。

(2)一般系统理论: 由生物学家伯特兰费(Bertalanffy)所提出,被应用到心理治疗中,其重点就是探索构成整体的各部分之间是如何组织起来,如何产生交互作用的;

(3)学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教养与家庭生活等问题的关注;

(4))儿童辅导与婚姻咨询两个领域的发展,使得家庭成员能以配对的方式接受治疗(如丈夫与妻子,家长与孩子),因此修正了强调单独治疗的传统模式;

(5)新的临床技巧——团体治疗:把小团体作为治疗对象的做法为家庭治疗把整个家庭作为治疗对象提供了范例。

在上面五个学科强大的基因影响下,家庭治疗体系发展,分化,协同,最终也形成为也六个流派:

(1)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萨提亚女士是世界公认的家庭治疗的先驱,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布” 。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会重点介绍此治疗模式。

(2)多世代家庭治疗(称跨世代治疗,创始人Bowen认为了解一个家族如何运作,远比使用特殊技术重要。他们视过去的关系是相当有价值的资讯,踏着这些资讯可以在现在设计出有效的干预措施。

关注于当事人与其家族(跨三代)、配偶,以及小孩之间的情感历程。另外,我们熟悉的海林格的家庭排列系统也属于此取向)

(3)结构式家庭治疗(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是由萨尔瓦多.米纽钦(Salvador Minuchin)创建的,治疗的原则是重建家庭结构,改变相应的规则,并将家庭系统僵化的、模糊的界限变得清晰并具有渗透性,设法改变维持家庭问题或症状的家庭互动模式。

(4)策略派家庭治疗:上个世纪80年代有HELAY等建立,是治疗师掌握全局,对家庭改变负全部责任的取向,必须由治疗师提出一套策略来加以解决。只要治疗师用他的指导者和权威的姿态,下达指令,要求家庭执行新的互动关系,问题就会改变。

(5)系统家庭治疗:由四位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成立了一个米兰家庭研究中心发展而来。关键词为团体治疗,循环提问,保持中立。

(6)社会建构家庭治疗:建构主义其哲学源头可以追溯到康德提出的定义。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建构主义开始进入家庭治疗的领域。

主要观点是,我们的信念系统不是真实客观存在的,是我们对这个社会的“建构”。因而,治疗师不可能揭示家庭的“现实”。治疗师不是一个外来专家的角色,而是平等地和家庭成员对话,共同建构出新的意义。

04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除社会构建家庭治疗,其他的流派的创建者,都曾共同在萨提亚女士,维吉尼亚·萨提亚 (Virginia Satir 1916-1988)和DON JACKSON创建的精神研究院(MRI)里面从事家庭治疗的研究工作。

所以我们会看到其他治疗流派里都会有类似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里的技术基因。而萨提亚女士是最早建立的自己的家庭治疗体系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一个家庭治疗流派。

萨提亚女士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是一位社会工作者,她的病人或来访者,有很多都是从医院的精神科经过了长期治疗之后,再来到她的社工的咨询室的,她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她对个案做完治疗,个案离开咨询室的时候,精神状态非常得好,但是到下一周个案再来的时候,她就看到个案又回到了以往比较难过的状态里;

于是她好奇地请这个个案把家人带进来,由此发现在这个家庭当中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和他们之间的动力,对个案当事人造成了很多的影响。

于是她开始为家庭工作,当家庭发生转化的时候,个案状况就比较稳定,而且有了越来越好的进展。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萨利亚女士就创建了家庭治疗模式。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常用触媒与工具非常丰富,但所有的工作概念,工具,信念都是为了服务于一个目标:使开访者成为一致型,高价值感的人。

那么这里就先介绍这样一个主要的概念。

生存姿态雕塑(应对方式,沟通方式)

一致型:

觉察到自己的内在冰山,看到自己,看到他人,也看到情境;

常说的话:

这么远的路赶来了,竟然今天不开门,你一定很气愤

这么漂亮的小金鱼死了,你一定很难过

你做了这么多事,她却不领情,我能感受到你的委屈

讨好型:

关怀他人和同理心强;忽略自己,讨好配合其他人,希望别人的肯定和认可,容易焦虑和恐慌;

常说的话:

“我真没用”

“真失败”

“我总是做错事”

“我答应使你快乐”

“你很重要,看我能为你做点什么?”

优点:体贴,善解人意,容易与人合作;

代价:被忽略,失去自我沮丧,负担过重。

指责型:

有引导的才能和能量;声势浩大,归责与他人,对他人吹毛求疵,担心失去控制感,容易被激怒紧张;

常说的话:

“你总是不动脑子”

“你到底怎么搞的?”

“你耽误我做事了”

优点:保护自己,求好心切,改革力;

代价:孤单,人际关系恶化,社会适应不良。

超理智型:

聪明有智慧,注重细节;忽略自己和他人,僵硬刻板的姿态,喜欢操纵和建议,压抑脆弱隔离情绪,强迫性思考;

常说的话:

“做错事情应该自己承担,不应该怨天尤人”

“洗手是讲卫生的表现,不洗手会生病,对身体不好,身体健康很重要”

优点:明辨是非,就事论事,不情绪化,分析推理;

代价:缺乏感觉,自我封闭。

打岔型:

幽默感和自发力;忽略自己、他人和情境,避开关于个人和情绪的话题,内心脆弱敏感,难以表露自我;

常说些无关的事情,回避,不参与的态度。

优点:轻松幽默,创意生动;

代价:无责任感,空虚,上瘾。

05

萨提亚模型:内在冰山

这也是一个冰山示意图,我们用一个来访者(丈夫)的离婚危机做解释:

行为:妻子带着孩子回娘家住,已经两年,来访者越来越觉得妻子厌烦自己,自己也很烦。

应对方式:苦闷开始酗酒,一起吃饭时,和妻子动手,且开始考虑离婚问题。(酗酒代表他的生存姿态是打岔,动手代表生存姿态为指责)

感受:动手背后的感受是什么?是憋屈,愤怒,不知道怎么表达。(开始和自我生命能量链接)

感受的感受:憋屈,愤怒背后是感觉不被尊重,又为打人而愧疚,自己不能给家里多挣钱很自责(再次链接自我生命能量)

观点:我很没用,对方很拜金,男人应该多挣钱(链接自我潜意识,链接对方潜意识,对行为有更多理解,哪些观点可以松动?松动后会发生什么?不松动会发生什么?)

期待:期待对方能主动给我道歉,对方要是主动道歉,我就也能心里舒服,继续对她好,期待自己能多挣点钱。期待对方不要那么拜金。期待不要影响孩子。对方期待自己多挣钱,抗风险能力强,未来生活更幸福(再次链接自我生命能量)

渴望:渴望自己能被对方接纳,也能被自己接纳,渴望被无条件地爱。对方也渴望这些,对方也渴望更加安全幸福,对生命有更多感觉(再次链接自我生命能量)

自我:我是有能量的,我是有资源的,我是可以改变,有智慧的,我已经察觉到了我灵魂通过我婚姻的危机给予我指示,我要对得起我的灵魂,活出自我。

06.

其他常用工具和触媒,信念

自我环

生理、情绪、感官、理性、营养、人际关系、环境、灵性;

影响轮

所有在生理、心理上抚育你、支持你的人,对于你会有正向或负向的影响,他们都可以给你一些东西,也会对你有期待,你同时也对他们所给予的以及期待有响应,总是处在与这些人的互动中,这些都是你的影响轮;

内在资源

表达、成长、爱、希望、感受、勇气、好奇、创意、生产、理性、觉察、智慧、情感、想象、展望、选择、接纳、热情、引导、眼光;

发掘内在资源处理现在的问题。

互动要素分析

让别人能对我有所反应;

我自己能够反应别人。

真实的接触

两个方向都活动且最后的结果是一致的。

要素

身体姿势、位置、眼神、距离、声音、音调、表情、语言、感官;心情状态、自我价值、刻板印象;结构因素:时间、地点、人数、角色;文化、性别。

家系图、年代史

家庭重塑

将家人的位置关系、姿态,运用团体成员雕塑表演出来,让成员重新体验场景,觉察感受、澄清想法以及改变看事情的角度,重新诠释生命的故事。

温度读取

这是一种让小组成员分别从内部和外部来体验他们所处的人类环境,从而改变个体内部、两个人之间,以及多个人之间“温度”的方法,内容包括下面五个元素:

1.欣赏和激动

2.忧虑、担心和迷惑

3.抱怨以及解决的途径

4. 新的信息

5. 希望和梦想

面貌舞会

探索我们内在沉睡的资源,重新认识、规划、统整和分配,不断地在自己内在整合无数的部分,为这些部分制定不同的意义及生存价值。活出全新或更好的自己。通过角色扮演、舞会呈现,来检视我们的各个部分正如何运转、示范出我们内在运转的过程,让我们在实践与整合中找到增加生命效率的方向和管道。

重要信念(节选)

1.改变是有可能的,就算外在的改变有限,内在的改变还是可能的。

2.父母在任何时候都是尽他们所能去做。

3.我们拥有一切所需的内在资源得以成功的应对及成长。

4.问题〔困难〕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

5.自我价值是高低呈现在应对的方式上,自我价值愈高,应对的方式愈全人性化。萨提亚模式的主要目标是达到表里一致及高的自我价值。

07

就让我以一小段萨提亚冥想词来感恩您看到了这里

生命中所有的经验没有好坏,都是在教导我们爱,

引导我们进入更高的生命进展。

愿我看不到别人的过错,

只看到别人的美好,

愿我看不到别人的黑暗,

只看到别人内在的光亮,

我以健康、热情、充满活力的方式,来展现真实的我自己。

我是为了学习爱而来的,

我是为了奉献我的爱而来的,

我经常提醒自己,

我是不是忘了去爱。

我凡事感谢,一切以爱为出发点;

我念念真心,亲切待人,时时祝福。

世界上没有真爱解决不了的事情,

真爱是最伟大的力量,

真爱是最美丽的祝福,

只要真心去爱、真心祝福,

用无我的爱面对一切,

再困难的事都可以迎刃而解,

我用愉悦的笑容迎接一切,

我用真爱的关怀拥抱一切,

我用光明的话语祝福所有的人,

这个世界一定成为天国净土,

爱自己的人,就有爱人的能力。

参考书目:
《复杂》梅拉妮·米歇尔
《系统之美》梅内拉梅多斯[美]
《心灵的淬炼》,玛莉亚葛莫利(MariaGomori)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萨提亚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萨提亚
《萨提亚冥想》萨提亚
赵文滔、许皓宜(2012)《关系的评估与修复:培养家庭治疗师必备的核心能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赵文滔、徐君枫、张绮壇、徐蓄、谢宜芳、李如玉、吕伯杰等(2016)。《在关系中,让爱流动:华人家庭关系的评估 与修复》。
Salvador Minuchin, Michael P. Nichols &利瓦伊榕(2007)。家庭与伴侣评估-四步模式
《系统治疗与咨询教科书》[德] 阿里斯特·冯·施利佩、[德] 约亨·施魏策
原创:Wendy_2021
责任编辑:一只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