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盛墓围棋盘
围棋是我国传统棋艺之一,在古代称作“弈”。博弈的本意就是下棋。围棋起源于西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盛行。迄今发现的有关围棋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左传》中以围棋比喻卫国国政的记载。
现存最早的围棋盘是河北汉墓出土的一件石质盘,但其格局是17道,并非现代流行的19道。1959年在安阳市豫北纱厂附近发掘的隋代开皇十五年的张盛墓中出土了一件白釉瓷围棋盘模型,盘边长10厘米,高4厘米。据墓志记载,墓主张盛,南阳人,生于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卒于隋初(594年),出身于名门望族,家中世代为官,张盛从县官做到了将军、大夫。古代有“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张盛死后,家人特意在随葬品中带上棋盘,足见张盛生前一定是很喜欢下围棋的。
古人使用的棋盘,按照东汉马融的说法是“三尺之局”,折合下来长宽都在70厘米左右,所以,这个袖珍版的棋盘只可能是给死者的明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棋盘不仅很精致,而且天元和四个星位都标得清清楚楚,与今天的棋盘完全一致。盘上纵横各刻17道直线,加上边线,纵横各19道,共365个交叉点。为了便于识别棋子的位置,中央和四角各有一小孔形成“五星”,与现代棋盘完全相同。盘的四侧,有类似壶门的装饰。张盛墓围棋盘的出土,表明早在隋代初年,我国就已经出现了19道围棋盘。
唐代,也是围棋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期。此前,围棋棋谱多被归入“兵书”类,从唐代起已被归入“杂艺”类,真正成为一种游艺项目。围棋的“军事沙盘”意义减少,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增长智慧成为主要价值。而这件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19道白釉瓷围棋盘,对研究围棋发展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