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对商人的塑造有失偏颇

许成钢教授的《对政企关系和长期增长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里边提到:

发达市场的政企关系的三个特点:一是私有企业为经济的基础;二是政府与企业的基本关系,保护企业家是保证市场运作的前提;三是政府辅助市场,解决企业家无法解决的问题。

中国正能量、有序、公正的商业规则建立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这是现实的国情。

《人民的名义》电视剧是当下的热点,《也看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 ——杂议》中已经对这部作品的伟大社会意义做了一些解读。商人必须要有一点政治敏锐度的,今天的政商环境已经在发生变化,过去靠依附权力来直接赢得利益,已经成为非常过时的财富累积方式。趋势在变,唯有正道才能长存,商人应该琢磨的是商业模式,而不是领导们的喜好。过去的领导圈子里必然有大量的老板存在,很多老板的生活圈子又几乎围绕领导的生活在转,政商这个圈子是这样一个怪胎,在中国你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几乎很难脱离这个怪圈,否则你连门都入不了。凡事必须进入核心,只要进入核心才有真相,在中国你想要成功,如果你没有特别的本领,你就只有进入政商圈子这个“核心”。

企业老板为什么要去讨好领导?因为领导可以帮助他们得到利益,聪明的企业老板都在努力追求一个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头衔,目的也在于能够靠近权力的核心,找到政治上的靠山。

在《人民的名义》里边有明君、有孤臣、有理想主义、有明哲保身,当然反腐大戏里面更缺不了腐败分子。然而对商人的塑造,感觉还是不够到位。《人民的名义》对商人的塑造确实有一点偏颇,感觉我们商人的标签都是无良无耻。抱厅长书记大腿的美女高小琴,可以拥有百亿身家;有一个叫王大路的讨得市委书记老婆的欢喜,日子好像也过得挺滋润的。这是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有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味道。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新闻报道:一个领导的司机居然可以受贿索贿几百万,因为这个司机可以帮助协调办理老板有点不合法的土地手续。靠近权力确实能获得利益,这是事实。同时依托权力,可以获得保护,所以勾兑就难以避免。《人民的名义》有一个倒霉蛋叫蔡成功的,没有很硬的关系背景,所以犯点小错,就进去了。

中国有五千多万家中小企业,他们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力量,他们大多都是勤劳致富的代表,虽然他们中也有依托官员挣钱的,但是这不是主流。这些企业提供了这个社会几乎所有的脏、苦、累的社会服务,他们挣得都是辛苦钱,他们在社会大众仇富仇官的变态心理中,也悄悄干着慈善的事情,比如捐资助学,扶弱济贫,因为他们在解决自己的温饱和财务自由之后,他们也开始追求人与人的更高的境界,被社会所肯定被他人赞誉,得到认可。一些人甚至已经在追求人与自我境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民的名义》可以说道出了制度建设的紧迫性。只有当制度可以让所有的企业老板面对规则都一视同仁的时候,只有制度的完善让大多数权力背后没有利益交换存在的时候,腐败才会真正的减少,否则正义仍然只是人们心中的期望,而不会变成现实。

我从体制中出来,很多问题的根本我是清楚的,但是问题也在这里,因为你们不能去说。这五年来是笔者身边过去的同事,熟悉的领导落马最多的时期,九十年代末,一个副县级干部因为几万块被判刑,已经是当年很重大的新闻。现在的痛心在于,我身边特别熟悉身处要职的朋友落马的消息频频传来,而且职位越来越高。而原因只有一个:与商人们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我的痛心在于,我知道我身边那些所谓腐败的官员都是好丈夫,好妻子,好兄长,也是孝子,他们几乎都是家庭甚至家族的支柱,那是一大群人被影响。感同身受,你骂贪官的同时,你是否也希望你的哥哥、姐姐,你的父亲、母亲就是大官,这样就可以方便你办事?你有那么几个当官的亲戚,你也不是到处炫耀吗?

所有的问题出现,都是因为没有规则的建立,或是规则建立后并没有不折不扣的执行。规则没有被执行,就没有对规则的敬畏。菜刀本身有罪吗?为什么要用人性去考验干部。国有企业管理为什么会出现腐败问题,因为你在用考验人性的方式管理干部。官员腐败的背后都是没有完善的规则,或是本身规则没有完善,弹性太大。举例,如果赋于你项目工程的分配权,你到底给谁?一定是可以给到与自己有关系的人。

说到底商人本身没有罪,商人也不是唯利是图,挣了钱的商人做慈善也不都是为了伪装。所有商人都是社会现实下矛盾复合体,既有善良的本性,也有逐利的本性,拉领导下水只是为了获得利益。因此我们不应该过多指责菜刀有罪,而是从制度完善的层面重新去建立政商关系,斩断其中的利益链条。

什么时候商人不再依托官员才能挣钱、才能发展,一切自然清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