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祭侄文稿》 笔墨见证忠义愤发与性情天真

宋代苏轼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

 壹

颜真卿,字清臣,唐代杰出的书法家,世称颜鲁公。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

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杰出地位的颜真卿传世书迹极多,包括《颜勤礼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多宝塔碑》等。

传世墨迹极少,包括《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

颜真卿《争座位帖》刻本局部
颜真卿《麻姑仙坛记》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贰

2019年1月16日起,东京国立博物馆将举办“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展(1月16日-2月24日)。届时,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将赴日展出,这也是《祭侄文稿》在日本的首次公开展出。

《祭侄文稿》 唐代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全文共计23行,234字,中间涂改有30余字。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可以说是一件保存至今且十分难得的唐代书法真迹。

更为重要的是,特殊的历史环境让颜真卿的书风、气节、真情实感在这件《祭侄文稿》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叁

《祭侄文稿》源于一段惨烈悲壮的故事。

《祭侄文稿》题签

颜真卿五十岁时,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安禄山兵变,大军势如破竹,唐玄宗出逃四川。

彼时,势单力薄的颜真卿固守平原(山东陵县),他的堂兄颜杲卿则出任常山郡太守,坚守在战火第一线。没想到,贼兵进逼,太原节度使却按兵不动,颜杲卿孤城被围成为俘虏。见颜杲卿不肯投降,安禄山以其第三子颜季明的性命威胁,颜杲卿破口大骂,竟被拔去了舌头。最终,颜杲卿和颜季明双双罹难。

那一战,“颜氏一门死于刀锯者三十余人,其状惨绝人寰”。待战事稍平,哀恸万分的颜真卿派长侄泉明前去善后,并寻找家人尸骨,却只找回杲卿的一只脚和季明的头骨。悲痛之余,颜真卿亲自为侄子写下祭文,这便是著名的《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局部
《祭侄文稿》局部

文中“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这几句描述的就是其兄、其侄的罹难始末。而这几句被颜真卿反复删改涂抹,足可想见其悲愤。

《祭侄文稿》成于坦白真率的一瞬间。

《祭侄文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坦白真率,是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激情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进行创作的典范,是经过长期探索而在这非常的一瞬间产生创变突破的实例。

其个性之鲜明,形式之独异,均开历史之先河,是书法创作述心表情的典型。体现出艺术家无与伦比的魄力和胸怀,也对后世书法创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祭侄文稿》局部

就艺术价值而言,全卷有三个主要特征,即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渴涩生动的墨法。

细细分析整篇行笔,文章前六行是第一段,祭文说明时间与关系人的职称,因为有固定必备的格式遵循,写来情绪尚称稳定,字之结体也就匀称

行笔段落自文章起首“维乾元”墨浓,第二行已现枯涩,至第三行“軍事”墨以已干为第一次行笔。自“蒲州”墨又再浓润,则为的二次行笔之始,这是很容易认出的。

《祭侄文稿》局部

第二段惟尔挺生一行,进入本题,字之结体显然开张,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也较宽敞无拘束,情绪已渐波扬。蘸墨书写,因措辞构思,墨之浓淡与行笔停进,其间较难区分出段落,但笔势已加重,悲怀积郁,情跃纸上。

倒数五、六行,“吾承天澤”起,字之结体,笔划之使转,相对于前段之端正规矩,字字灵动,正是情激义愤。至最后一行“嗚呼哀哉。尚饗。”纵笔如草书,已然不能自节。切肤之恸,放怀高哭,椎心泣血,莫此为甚。

特别是其中删改涂抹的痕迹,更能见到颜真卿在构思、书写时,情绪起伏转折的心路历程,胸臆了无掩饰,跃然纸上。

《祭侄文稿》局部

 伍

从颜真卿创作文稿的实践看,其作品的结构,绝非创作之前先验地存在于他胸中的构思,而是在挥运过程同步生成,即'无法之法’的自由发挥。

正因为这样,颜真卿在《祭侄文稿》中才会洞见本真,呈现本真,天人合一,是意于'法’而忘于'法’,即'无法之法’的具体表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