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品型公司向平台型公司转型的四点注意事项

如果你去看全球最有价值的10家公司,平台型公司占了一半。毕竟产品带来的收益是单一的,平台带来的收益则是四面八方的。

那么如何从产品型公司转型成平台型公司?或者说二者是否能共存?“哈佛商业评论”针对这个专题专门发表过一篇文章,后经李翔知识内参做了转述,我看到之后很受益。

首先,不管是做产品还是做平台,第一步一定要有拳头产品和脑残粉。

从一开始就有很多公司陷入了一个误区,以为产品没什么活力了,转型成平台,就能让产品重获生机。但事实证明这就是白日做梦,因为成功的平台,背后都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支持,产品的用户黏性,是平台吸引第三方的根本。

有一家很有代表性的公司就是奇虎360。依靠免费的360安全卫士这个产品,聚集了广泛的用户基础。

不仅如此,通过这个产品还建立了自己的大数据库,360安全卫士在运作的时候,会将恶意软件列入“黑名单”,而将用户计算机里常见的程序汇总成“白名单”。随着用户不断增加,“黑名单”和“白名单”里的信息也就越来越多,360安全卫士扫描识别病毒和可疑文件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所以说,每个新用户,都让奇虎的产品得到了改进,进而吸引更多的用户,形成了良性循环。

奇虎依靠安全卫士这个免费产品,第三方软件公司,就迫切希望借助这个平台,接触到客户,而奇虎的战略也非常正确,用安全软件推广自己的浏览器,再用浏览器推广搜索引擎,最后在浏览器和搜索引擎顶端放置了广告平台,成功地走上了平台盈利的道路。

因此,打造拳头产品,是重点工程。

第二点,很多人认为平台模式和产品是二选一的模式,实则二者可以共存。

所有成功转型平台的企业,他们采取的几乎都是两者兼顾的混合模式。一方面,用差异化产品满足顾客的具体需求,另一方面,在顾客和第三方之间建立联系,通过收取平台准入费盈利。

亚马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亚马逊通过大力建设自己的物流和配送系统,让自己全球各地的用户能够方便,迅速地购买第三方的各种产品。可亚马逊自己始终在开发自有品牌商品,从电子书浏览器Kindle,到最近上线的婴幼,家居,和消费电子周边产品等等。这样不但实现了盈利模式多样化,也能始终把自己的品牌理念,形象,持续灌输给顾客。

以上是打动到我的两点,还有两点很好理解,就不展开赘述了。

第三,产品和平台之间可以实现聪明的导流。

第四,是注意保护好自己的专利和源代码,阻止竞争性模仿。

言而总之,坚守自己的战略定力,然后不断去做一些动态的中观和微观层面的思考调整和升级,或许这也会影响到最终宏观的决策判断,但它一定是一个阶梯上升的正向的循环模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