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山西古建,“神仙打架”般的存在
2019年,国务院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山西以531处的数量依旧高居全国榜首,这其中,古建筑又占422处。山西的古建遗存在全国的地位着实无可匹敌。
可是,面对第八批国保名单,很多古建爱好者发出感慨:“南山寺竟然之前不是国保单位?”“铁佛寺怎么才进国保!”……
确实,山西的古建遗存可谓“神仙打架”,数量之多、年代之久、形态之多样、技艺之精妙,想要“C位出道”,实在太难啦!
下面这些第八批国保名录中的古建筑遗存,“各显神通”地存在着。犹如朴实无华的“山西性格”,不懂张扬,不会炫耀,就那样静静地迎接着喜欢它们的每一位古建迷……
No.1 五台山南山寺
南山寺鸟瞰
南山寺,位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台怀镇南2千米处的案山山坡上,坐东向西,枕山而建,凿坡为级,108个台阶,披云掩绿,宛若天梯。7层平台殿宇,布局高低错落,建筑各有特色,形制层叠有序,以悠久的建筑历史,幽静的修行环境,精美的汉白玉雕刻,引人注目。整个寺宇由佑国寺、极乐寺、善德堂3组建筑群、18处院落、125座建筑、300余间殿堂组成,东西长294米,南北宽240米,总占地面积33310平方米,建筑面积7935平方米,规模之大在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佛教圣地首屈一指。1986年8月1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南山寺为省级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国务院核定并公布其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山寺·佑国寺远景
南山寺·三摩地钟楼
南山寺·极乐寺大雄宝殿木雕窗格
南山寺是五台山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佛教寺院,保存着形态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整体布局完善,建筑依山而建,随形就势,寺中有寺,院中套院,既有寺院布局的宏敞,又有园林布局的幽深,建筑与环境浑然一体,和谐融合。南山寺以保存有丰富的石雕艺术品而著名,被誉为“现代石雕艺术的宝库”。寺内主要建筑的勾栏、云路、门楣、券拱、角柱、墀头上皆饰有精美的石雕,各种图案达1400多幅。
南山寺现存部分石雕
作为仍延续原有功能的宗教场所,南山寺是五台山地区重要的佛教寺院,寺内建筑及大量的碑刻、牌匾和雕刻保存了明至民国时期丰富的佛教文化和当地民俗的精华,寺史沿革展现了南山寺从元代极盛到逐渐衰落的史实,反映了佛教文化在五台山地区的传播和兴盛。
No.2 原平阳武朱氏牌楼
朱氏牌楼主坊
原平朱氏牌楼,位于山西省原平市西北14 千米的阳武村,始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是晚清中议大夫、陕西延榆绥兵备道加盐运使衔武坊畴,奉旨为其母朱氏所修建的节孝牌坊。1965 年5 月24 日,朱氏牌楼被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19 年10 月7 日,国务院核定并公布其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氏牌楼,亦名朱氏石坊,原有三座,现存两座,均为石质。主坊、影壁、石刻狮子和旗杆位于武阳村内,占地面积189.26 平方米;配坊及碑亭建于武阳村外,占地面积588.92 平方米。两座牌坊保存完好,主坊、配坊、碑亭主次分明,基本保持了清代晚期石刻建筑的规划布局和规模形式,主要建筑在形制特征、石材使用和雕刻工艺等方面均保留了历史原状,是研究山西清代中晚期石质牌楼建筑的重要实物档案。
朱氏牌楼主坊平面图
朱氏牌楼主坊立面图及全系扫描图
朱氏牌楼细节
朱氏牌楼高大宏伟,气势磅礴,雕镂精细,工艺逼真,结构严谨,比例适当,用材恰当,其雕刻艺术与技术当属山西境内石雕艺术精华。几个主体建筑都较好地借鉴和移植了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的形式和特点,融合牌楼建筑艺术与石雕技术,彼此渗透,各取其长。坊身采用阴刻、阳刻相结合的工艺,辅以镂雕、圆雕等工艺,艺术形式多样,表现手法娴熟,是石雕艺术的优秀实例。
No.3 长子文庙大成殿
大成殿正面
长子文庙,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城中心,是山西仅存的10 座元代文庙之一。据明弘治八年版《长子县志》记载:宋建中靖国元年、金正隆至承安年间、元中统及至元六年、明成化十四年、清嘉庆二十一年屡经修葺。文庙大成殿为元代遗构,其余建筑均为近年新建,院东与崔府君庙相邻,院内存大量石刻、碑刻。1996年1月12日,长子文庙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国务院核定并公布其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乾隆版《潞安府志》记载,长子文庙建于宋朝初年,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迁建至现址,金代天会九年改扩建,元、明时屡有修葺,至明清时,长子文庙已有影壁、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两厢祠堂、斋舍、经阁、殿署数十间,规模十分宏大,现仅存大成殿。
大成殿匾额
大成殿结构细节
长子文庙大成殿作为反映儒家文化的历史建筑,表现出古朴庄重的特征。保留的具有宋、元特征的斗拱、梁架等构件用材硕大粗犷,而遗存的明清木构件与柱础等雕制精美。大成殿采用了前后插廊的结构设计,有效降低了大跨度对梁尺度的要求,同时保证了使用空间。除檐柱柱头施檐额外,殿内柱柱头均无檐额或普拍枋,保留了柱头仅设阑额,上施大斗以及斗拱上设置木沓头承梁的早期做法。梁架中以瓜柱隔架,瓜柱、叉手等更多地保留了元代特征,造型简洁。由于明清时期对大成殿又有所修葺,所以大成殿在保留较多元代建筑特征的同时,也反映出了部分明、清时期的营造法式。该大殿对于研究古代建筑学,尤其是宋、元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参考价值。
No.4 高平米山铁佛寺
铁佛寺鸟瞰
铁佛寺正殿平面图、剖面图和天王殿正立面图
米山铁佛寺位于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的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高平市米山镇。据相关碑刻、文献记载,铁佛寺古已有之,但无确切创建年代的记录,历史上曾于金大定七年(1167)归安过铁佛一尊,遂以名寺。明嘉靖元年(1522)、万历三年(1575)及清代均有修缮。1986年,文物保护部门对铁佛寺进行抢救性维修。2004年6月10日,铁佛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高平市政府对铁佛寺进行全面维修。2019年10月7日,国务院核定并公布其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殿结构细节
铁佛寺坐北向南,一进四合院布置。东西总宽24.42米,南北总长 36.55米,占地面积892.55平方米。院落中轴线北端为正殿,南端为天王殿,正殿西侧耳殿三间,院内东、西禅室各五间。正殿与天王殿皆系明代遗构,其余建筑均是清代风格。
铁佛寺现存塑像
铁佛寺正殿虽为明代重新修建的建筑,但仍沿袭了金、元建筑的风格,如前檐通三间长的大檐额、殿内前槽金柱侧角显著、上金檩处施用的托角、后檐无平身科斗拱等,成为研究由金、元时期建筑向明代建筑风格过渡演变的实物例证。正殿前檐斗拱五踩重昂单拱造,每攒斗拱无论是正出翘头还是斜出拱子皆为足材,因而不施斗子,直接托承随檩枋。这种做法加大了出跳拱的悬挑力,使斗拱结构更趋稳定。平身科运用挑斡结构,其里转由华头子与靴楔将挑斡之下的三角空间全部塞垫严实,使其受力得以合理下传,反映了特定时期建筑设计和营造的典型风格和技术水平,具有晋东南地方特色。正殿内共塑有明代彩塑27尊,是晋城境内唯一保存完整的二十四诸天佛像。这些塑像造型生动奇特,惟妙惟肖,表情各异,栩栩如生,是该地域明代佛教彩塑艺术的杰出范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No.5 永济下寺栖岩寺塔林
栖岩寺塔林鸟瞰
栖岩寺塔林局部
栖岩寺,位于永济市韩阳镇下寺村东南5千米处中条山上,与我国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遥遥相望。隋代时,这里是隋代奉藏佛骨舍利的著名寺院,也是隋皇室礼佛的重要场所;唐朝时,玄宗亦曾于寺中避暑,因此,栖岩寺极富盛名,历代名人吟咏者极多。
栖岩寺分上、中、下三寺,分别建在山巅、山腰和山脚,现三座寺院建筑皆毁,仅存原石门洞、栈道、望川亭、原佛殿等遗址及塔群。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等不同时期的50座墓塔,分三处片区,分布在110万平方米的区域内,年代跨越长达1100多年,形成规模庞大、历史悠久的栖岩寺塔林,亦称栖岩寺塔群。塔群中有唐大禅师塔1座,五代后唐石塔1座,宋代舍利塔1座,元代六角二层砖塔5座,数座明清禅师塔及塔基,是山西省佛教文化重要的建筑遗存。1986年8月18日,栖岩寺塔群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在保护修缮中发现唐、元、明塔铭及碑刻等20余通,记录着栖岩寺及其塔群的历史。2019年10月7日,栖岩寺塔林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栖岩寺·舍利塔
栖岩寺塔林Ⅰ区平面图
栖岩寺塔林集唐、宋、元、明四代墓塔于一地,建造工艺、石塔形制各有特色,诸多塔铭保存完整,不仅是山西地区佛教文化传播影响研究的实例,也是晋南地区佛塔建筑形制、工艺演变及各代审美艺术变化的珍贵遗存。塔林的修建,采用了不同的建筑技术,唐智通禅师墓塔采用泥砌干摆砌法,宋代舍利塔、元代墓塔采用灰砌丝缝砌法,明代墓塔灰砌淌白砌法。这些墓塔结构稳固,历经千年仍屹立不倒,是建筑科学、建筑技术、建筑艺术、建筑史研究的珍贵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