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风之狼”米达麦亚,表面刚直,更是教科书般的权谋大师

《银河英雄传说》的“疾风之狼”沃尔夫冈·米达麦亚元帅这个角色,在故事的结束,主要角色纷纷逝去,诸神凋零的黄昏,看似成为了整部小说的“最大赢家”,莱因哈特英年早逝后,整个银河帝国的实际主宰者之一,与皇太后希尔德共同摄政。

然而,作为文学形象的此人,却可以说是整部小说漫长连载的最大牺牲品,书中重量级人物中塑造最失败的角色,套鲁迅先生点评《三国演义》刘备的话,就是【状其忠厚而近伪】。

迫于出版商压力,作者不得不把本来两到三卷的原大纲,硬生生撑长到十卷煌煌巨著。米达麦亚和罗严塔尔这两个莱因哈特的得力部属,本来设计初衷只是平面人物,不得不努力往圆形人物去深入挖掘其内涵。

但“帝国双璧”的人设本来就是一刚一柔的镜像,阴柔的罗严塔尔可以延伸扩展,刚健质朴的米达麦亚却没什么拓展空间,或者说作者的笔力有限,不足以让他写好一个既阳刚正大又层次丰富的米达麦亚。

于是我们看到,作者在旁白拼命声称,米达麦亚如何个性单纯质朴,但这个角色的行为却显得极为圆熟老辣。作者肯定不想把他塑造成一个伪君子阴谋家,但米达麦亚在书中一系列的行为逻辑,用“老谋深算的权谋大师”来解释,反而逻辑上更通顺。

吉尔菲艾斯死后,莱因哈特精神崩溃,奥贝斯坦提出了把吉尔菲艾斯之死嫁祸立典拉德,趁势发起政变的计划。这种"奥贝斯坦式的阴谋",如果道德洁癖的吉尔菲艾斯还活着,是绝对不会同意的。甚至莱因哈特如果神智清醒,也未必能第一时间接受。

莱因哈特不介意政变夺权,但是把自己的错误嫁祸给政敌,太过卑鄙,非王者所为,莱因哈特的自尊心不会允许他这么做。而真正带头执行的是米达麦亚和罗严塔尔,原著里明写了罗严塔尔对这个计划是颇有微词的,只是迫于形势不得不执行。然而比罗严塔尔“个性更为正直"的米达麦亚,几乎毫不犹豫地执行了嫁祸栽赃计划,仿佛没有任何心理波动。这是第一处让笔者觉得怪异的地方。

巴米利恩会战时,希尔德预料到莱因哈特很可能战败,于是找到米达麦亚要求他进攻海尼森逼迫杨威利投降。米达麦亚在这种紧急而混乱的形势下,其反应堪称教科书级的权谋。

首先,他拒绝了独自进军海尼森,而不惜浪费宝贵的时间去说服罗严塔尔共同行动;与此同时,他默许拜耶尔蓝摆出了不惜一战的架势,防止罗严塔尔生异心。(实际上罗严塔尔确实动心了,没拜耶尔蓝这一出,他搞不好真要干点啥)。如此,米达麦亚立于不败之地。

莱因哈特若是获救,有罗严塔尔分功,他不至于功高盖主,至少莱因哈特不可能同时清洗“帝国双璧”;莱因哈特若是阵亡,帝国双璧联手,也足以压制众将,使得局面不至于失控。而这么老辣的政治决策,作者声称,完全出于米达麦亚的道德洁癖,实在有些天真。

然后是帝国双璧的对决战。米达麦亚拒绝莱因哈特的好意,坚持亲自讨伐挚友。作者解释说,有可能击败罗严塔尔的,只有米达麦亚和莱因哈特本人。米达麦亚若不出战,莱因哈特就只能亲自出战。如果罗严塔尔死在莱因哈特手里,米达麦亚担心自己会因此对皇帝产生怨恨情绪。这个解释是成立的,问题是——太绕了。

帝国双璧易地而处,心思比较细腻的罗严塔尔这么想是合理的。但"纯粹"的米达麦亚,即使潜意识里有这个想法,也不会如此清晰,如此条理分明。这个心理活动,与米达麦亚的气质完全不符,反而影响了他作为文学人物的整体塑造……

当然,小说米达麦亚形象的"崩",是在一个比较高的衡量尺度下。《银英》的作者吃亏在没有像我们熟知的金庸先生一样,花上几十年时间,仔细修改完善,整理个修订本。终究十卷大长篇连载,类似米达麦亚这种非主角而是重要配角,这种程度的“崩人设”,其实也不算什么大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