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风情丨河南省传统村落——我的家乡山店张湾村!
点击 老家豫南关注我哟
☀ 本公众号侧重豫南风景人文、资讯信息。专注原创。微信:37096414 欢迎投稿、交流。或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社区交流!
在周党镇与山店乡之间有一个地方叫张湾,这里山青水秀,北边是起伏绵诞的小山,南边一条小河象玉带一样半包围着流向东方。这个村2013年被评为第一批“河南省传统古村落”,这里也是我的家乡。
记忆·张湾的古村落
张湾古村落位于我的家乡山店张湾村,据老人讲:这地方不错,是个八百年的大阳宅,村落南边有一条水泥路从中间穿过,将整个村庄隔成了南北两个部分。
古村分成上张湾、下张湾。当年出名的张姓八大家就居住在这里。记得小时候,上张湾有四个高大的门楼,门朝南,前面一大塘,塘外是平坦的田野,靠东边的门楼是张湾大队部,夜晚经常放电影,是周边孩子们的乐园。
下张湾也有四个高大的门楼,门朝东南,门前是大塘,塘前田野小河山包。与上张湾明显的区别是:屋后没座山,四面都是水塘,只有几条路口通田野,靠东头的门楼就是昔日的张湾学校。刚上学时门前还有残缺的石狮子。
村子北部大部分为清末古建筑,有遗留的苏维埃旧址、地主庄园和政治夜校,南部大多为现代建筑,在一所小学旁边,有一处炮楼,形式独特,是豫南地区少有的近代建筑。
记忆·张湾的老房子
张湾的老房子为当年王姓地主为躲避战乱,迁徙于此落户而建,现在保存完整的清代古民居有20余栋。
从老房子的布局看:主人很了不得,三排房子,中间的一排两边都有出檐,横房也出檐,下雨时,前门到后门,四十间房孑走一圈,不用打伞,中间的门路有棚,有木制楼梯,可以想象,有土匪进来,在棚上架两挺机关枪,前门,后门都可控制,这棚在我上学住校时成为男生的卧室。
在后门外十多米处还有一院落,有至少四间屋以上的两层楼,很威武,应是小姐的绣楼吧。
我上学时,二楼是教室,一楼空荡荡,靠东南处有一方形的洞口,黑糊糊的,学姐说是地洞。院子四周有不下二十间的矮房,应是家丁、佣人住的吧。
东北边的塘坡都砌了二米以上的石墙,上面看着象悬崖,学校的东北边,两塘的交结处有很宽的路,且有两间屋子,应是岗口,可见这里是水塞子出入的主路。
小学旁边的排楼和炮楼为当年地主张礼安所建,张礼安为当时这一代比较大的地主,和天竺一带的张姓为一族,当年很多族人都是租种他家的田地,据爷爷讲,他虽是地主,但人并不是凶横,对待乡邻较为厚道。
炮楼始建于1920年,原建筑为四进四合院,长100米,宽40米,排楼和炮楼四周墙体都有炮眼和抢眼。门楣和窗楣均为石条垒砌,梁上都有彩绘。解放初期张礼安被镇压,一些后人离开大陆,房屋也充公了,现在在一些墙上还能看到“政治夜校”“毛主席语录”……等标语字样。
那时张湾没有街,街在东边二里多外的麻天或田河,那里是竹竿河与张湾河的交结处,水运变利,周党与山店之间也没有公路,麻河是周边湾单曰子的主集。由此可见张湾当年的气派。
记忆·张湾中学的岁月
这辉煌的业绩随着岁月的流势己一去不复返了。昔日的张湾学校据说都盖了居民楼,原来的绣楼还在,绣楼旁盖了张湾小学。
记忆中的张湾中学依然存在,这里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是周边青莲大队,张湾大队,高洼大队几代人启蒙识字,受教育的地方。
七十年代未,林湾,万店,小塘洼靠北的学生都在这里上初中。培养了多少大学生没人统计,却知道孕育了大批的教师和有用的人材。
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多,记得小学一年级,人是最多的,没有教室和桌子,把学校外面打铁的三间屋都腾出来做教室,一年级很好玩,不学拼音,只读天书,音乐,体育,图画裸老师带着在河沙滩里比赛跑,拨河,逮羊,丢包,大点时背过沙,抬过砖,扯过杉树草。
那时上学一点压力没有,小学的很多事都忘了,但寒冷冬天的快乐事依然记忆忧新:七十年代初,张湾己从定远公社分到山店公社,周党到山店之间己修大路,这时麻河街早搬到张湾,周边孩子的乐处变得多起来了。
寒冷的冬天上学是最吃亏的,这时大路上架子车拉柴禾的也多起来了,每天上学都可躲在架子车后,美名帮忙推车,还可得到小学生真勤快的赞誉,其实是躲北风,还可在下坡时站在车架上享受一番不动腿的美好滋味。
那时候还觉得张湾街上的人盖房子很容易,割了谷后不久,在田里收拾两天,拿着特制的锨铲一两天就铲出几间屋的土坯,比我们湾盖房子快多了,我们湾都用板装土,用木锤子打紧,感觉费力,印土坯也很麻烦,和泥巴,割草荆,用钯锄弄到土坯架子里,在用脚踩,用手抹平,工序实在多。
相隔这么近,土质区别就很大,可见是一处水土养一处人吧!
到了初中时,学习还不是很紧张:下课时,各班学生比着帮学校饲弄菜园,挑粪水,帮厨房担水,只要是劳动都会记红旗,周未小评,月底大评,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干活的积极性。
每学期还会去打柴,一般都去西南的大山里,江榜、陡石崖,丁字桥,天竺,扁担沟,八里关,香炉寺,邓沟,三路石,麻子洼,大天寺,南大山,西大山这些地方就是那个年代熟知的。
那时打柴是凌晨三点,四点就走,都是地走,到了山上天才亮,上述这些地名都走一圈,至少得3、4个小时,我至今也没去过大天寺。
时光恍到七九年上半年,那时还没初三。初中二年级毕业。我们开始住校:自带竹连,夜晚点着柴油灯,家境好点的是煤油灯,有灯罩。
早晨起床去河里洗脸时,鼻洞里黑糊糊的,好一阵才处理干净。现在想起来我们同龄人上学时没亨受过电的好处,点煤油灯却没有近视根。
那时虽没有现在的孩子学的知识全面,但我们的实践经验多,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从张湾学校走出的学生,要么继续深造,要么走向社会,还没有听说谁游手好闲,混得不咋样,以我有限的视角看:大部分人都达到了过去好家子的级别。
感谢张湾中学,我们的母校,感谢在张湾中学任教的所有老师,感谢黄先局校长,刘锡全校长,韩勋烈校长,沈家华校长,感谢教导主任王挺姿和沈百全,因为有你们,所以我们这代人的生活才这么丰富多彩,也许有人说,张湾中学名不见传,但在我们附近这代人的眼里就是天和地。
张湾中学、家乡张湾……我们这代人都记得您!
(文:山泉 军哥 图片来源:《留住乡愁——罗山民居古与今》)
往期精选: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