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反物质对称与平行宇宙论 第六节 恒星坍缩现象
恒星坍缩现象:
通过之前的内容,大体上已经勾画出恒星的形成过程,以及黑洞与恒星在三元平衡系统中的关系。在更早的《电磁波与黑洞现象》的内容中,讲到过恒星坍缩。
在之前的讲解中,虽然对恒星坍缩的过程,以及坍缩的原因,包括坍缩的不同形态也都讲的比较清晰。但是在最后的内容中却留下了一个疑问,这个疑问就是,为什么不同质量的恒星坍缩结果,会出现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三种不同的情况。而不是统一的坍缩成白矮星,再由白矮星坍缩成中子星,再由中子星坍缩成黑洞。而有些恒星质量已经超过了坍缩成白矮星甚至中子星的质量的时候,为什么却并没有立即坍缩,而是最后直接坍缩成为黑洞。
其实这个问题和恒星的密度是有一定的关系的,也就是说恒星的体积很大,而表层物质(粒子)却离太阳核心很远。因为物体受到天体的引力和距离成反比,所以太阳要达到坍缩的条件,就必须使天阳内部物质受到足够的引力压迫。
再一个原因,也是主要的原因,就是太阳释放能量时,就伴随着物理能量(包括各种粒子)被同时释放了出去,这些物理能量(主要是一些大粒子)最终会到达一个很远的地方才会被恒星的引力束缚住,最终形成恒星外围物质。
由于恒星自转速度很快,使得这些物质不能对恒星产生对内的压迫力。太阳的内部就像是一个爆炸中心,只要存在源源不断的能量释放,这些物理能量(包括大粒子、物质等)就很难在接近恒星的能量释放中心聚集,从而始终难以形成一颗高密度的恒星。
大质量恒星没有坍缩的最主要原因,其实和恒星自转的速度有关。可以想象恒星绝不可能是一个固态天体,所以恒星内部不同位置的物质,其自转周期也有可能会不一样。如果这些物质在恒星内部的自转速度产生的向外的离心力,正好等于恒星引力所产生的向心力,那么这时恒星中的物质受到的引力就不能对恒星内部产生有效的压迫作用。
当然这时一种极端的假设,但是恒星自转产生的向外的离心力,确实是可以抵消部分引力产生的向心力,这两种力相互抵消一部分之后,剩下的引力才能对恒星内部形成有效的压迫作用。所以恒星的坍缩和其自转速度有很大的关系,其自转速度也会影响恒星的寿命,还会决定着恒星最终能成长为多大的质量和体积的恒星。
我们想象一下,一个自转很慢的恒星,当它内部释放能量不足的时候,它的中心由于能量释放不足,不足以将中心附近的物质发射出去。在引力的作用下,就会引起恒星长年累月释放能量过程中累积的大量物质(大粒子)向恒星中心区域聚集。使中心区域在引力形成的压迫下,形成一个高密度区域,当这个高密度区域受到的压力,超过某个临界值时就会引起恒星的坍缩。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恒星的坍缩与它的能量释放有关,更和它的自转速度有关。当能量停止释放时,恒星周围累积的质量形成对恒星中心的压迫,就会成为它坍缩的主要原因。恒星坍缩的结果和恒星能量释放有关,能量释放和恒星中心受到的压迫有关,恒星中心受到的压迫又和恒星自转速度有一定的关系。
通过前面的内容知道,恒星释放的能量,源于对称时空的黑洞吞噬的反物质。一方面对称时空中的黑洞源源不断的吞噬反物质,另一方面恒星释放能量,源源不断的消耗反物质。
被消耗的正反物质,会在时空的重塑作用下,形成属于本时空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会在三元平衡定律的作用下,形成更复杂混沌的物理能量(包括粒子、物质等)。
这些物理能量(包括粒子、物质等),通过恒星漫长时间的释放能量,会在恒星周围逐步堆积。一部分会随着各种射线到达宇宙中很远的地方,一部分会在距离恒星不远处形成物质,最后堆积成天体(行星),还有一部分则会留着恒星内部,继续参与正反物质的能量释放。最终随着在恒星释放的能量的过程,留在恒星内部外围的物理能量(粒子)不能完全参与到正反物质的能量释放。加上恒星对周围天体的引力,使得部分天体被恒星的引力吞噬,使物理能量形成越来越多的堆积,使得恒星的质量也慢慢变大。当恒星的自转速度和释放的能量,不足以平衡引力对内部产生的压迫作用时,最后就会引起恒星的坍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