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楔子
2021年的元旦刚过,朋友圈里就出现了地产总裁们集中离职创业的新闻,还是比较刺激的。
在大多数地产从业者眼中,这些家伙都是“头戴光环”,财富自由、平时遥不可及的。放着总裁的“工”不打,出来瞎折腾干啥,有些人是为之惋惜的;也有些人觉得是总裁们干不下去了,所以只能出走,有些幸灾乐祸的。可能还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对于总裁们创业这件事,良子也有些看法和大家分享,今天这篇文章就是对这一现象的一点思考。
02
原因
现如今一说到创业,多少都有些褒义的成份在里面。一个人创业需要很大的勇气,我用一组图片来说明下创业的艰辛。创业是一个迷茫的过程,也许你也不知道哪条路会成功,但要为所有的决策负责。创业不是一对一的较量,你有时候需要“舌战群儒”,有时候会身陷重围而不得不勇往直前。既然创业是一件“九死一生”,投入产出比不明确的生意,为什么总裁们还前赴后继的投入呢?第一,房地产开发已经进入白银时代,越来越规范,每家公司的体系已经建立的差不多了,之前靠明星职业经理人打天下的模式走不通了。之前个人的能力是被高估的,而现在正常估值之后,就发现一些“明星”总裁也就是那么回事情。企业自己的问题还得老板自己想办法解决,总裁们也无能为力。所以导致一些明星开始出走。总裁们出走的次数了,光环也就不管用了,只能走创业一条路了。前文的刘总裁可能就是这一类。第二,房企对于降本增效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之前扩张时的原罪被拿出来“秋后算账”。这也是很多总裁选择出走的原因。一般老板对于“下野”的高管还是比较宽容的,毕竟跟自己干了这么多年,又主动离职了,也就不追究了。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老板希望建立起“惜才”的人设,不然企业以后招人也就没那么容易了,所以大度也是一种广告手段。而这部分出走的总裁,大概率其他企业也不会要,只有创业一条路可以走了。第三,有些高管在自己的领域里确实有独到之处,久而久之产生了我也可以自己做老板的错觉。这有可能是错误的估计了个人与平台的关系。干得好是自己的能力,干得不好是平台不行。但往往,事实可能恰恰相反。这部分总裁如果创业,绝无成功的可能。其实创业就和个体户没什么区别,所有的问题都要自己解决。解决的好,你就是老板;解决不好,你就是loser。什么勇气可嘉,什么不要气馁,再接再厉啊,这些都是不值得一提的,只有成功一条路。但成功的路上,尸横遍野。一种是认为高管在行业里有阅历、有资源、有个人影响力,再加上行业越来越标准化、同质化、准金融化,创业的门槛变得更低了,所以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也会更大。我觉得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当你对一个事物了解的越多、越熟练,你就越容易搞定它。如果你只是把自身掌握的资源变现,而没能做成行业的头部企业,或者只是从甲方变成了做”乙方“,这种创业的含金量就不够,会被外界认为“投机取巧”。这里举一个成功的案例,前万科高管毛大庆。2015年3月宣布从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任上辞职,创办共享办公企业优客工场。2020年11月25日优客工场正式登陆纳斯达克,交易代码为“UK”,开盘价9.25美元。从房地产开发的增量市场进入到联合办公的存量物业运营市场,这是一次非常大胆的跨界。从目前来看,是符合创业成功定义的。其实总裁们出来创业不是新鲜事物,早在2014~2015年时,就出现过一波高潮。肖莉、林少洲这些名字想必上了年纪的地产人耳熟能详,一开始创业的时候都是曝光率很高,但现在都没什么消息了。所以我的朋友圈还有一派就认为:高管们创业,不会成功的!只是错把平台当成了自己的能力,其实良子也更倾向于这种论断。创一代们如何获得这些原始积累的,大家心里没数吗?换到现在,才开始原始积累这些资源,你觉得可能吗?时代变了,行业的大环境也变了,要想在地产开发领域创业成功,绝无可能。这就和“马云的时代”VS“时代的马云”一个道理。另外,高管们过往成功的经验,在新的历史发展期,是否有效也要打上问号。之前是草莽时期的粗放式发展,而现在强调“精细化管理”提高效率,这是有本质区别的。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开发量每年在16万亿左右。至今还看不到任何哪个细分市场可以替代,即使是存量更新也没有这么大的体量。高管们创业,除了资源变现之外,是否需要思考下,下一个“万亿市场”在哪里呢?
这些财富自由,已过中年的人生赢家,比起原来的“泥腿子创一代”有什么优势呢?能给社会带来哪些不同呢?创业是九死一生的事情,我也不知道这些总裁们有多少能成功的,但勇气可嘉。地产开发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用以往成功的经验应对未来的问题几无可能,高管们悠着点吧。创业并不仅仅是资源,经验的累加,更多的是对“时世”的判断。而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时势造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