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徽州(36)七月半做的茶馓
舌尖上的徽州(36)七月半做的茶馓
司马狂/文
昨天写的《舌尖上的徽州(35)七月半做的油炸番芋片》在文末留了一段我自己录制的语音,但限于自身能力,效果不是很好。幸好朋友圈是很强大的,今天特地找来我们歙南出去的电视台主持人录音频,机会难得哦,快来听一听。PS:我是不会告诉你们,她究竟是谁的!
正式行文之前,先感谢一下诸多父老乡亲连着两天的捧场,我在这个七月半之前连续写了两篇《舌尖上的徽州》系列文章,讲述的都是徽州歙南一带阴历七月十五要做的美食。今天是重头,讲述的是整个歙县几乎在这一天都要做的茶馓!
茶馓的虽然名字里面带个茶字,但实际上与徽州盛产的茶叶并没有任何关系。这玩意与之前说的辣椒煎菜和番芋煎菜(油炸番芋)一样,也是用油炸出来的食物,其基本原料是面粉。依稀记得那时候,母亲还年轻,心灵手巧的很,总是能将茶馓做得跟风车非常相似,我那时候还傻傻的把这进入口腹的美味,真的当做风车来耍。
做茶馓,那可真的纯手工的技术活,先要把面粉擀成面皮,再切成差不多裹饺皮大小的面皮,然后在那一张张的面皮上划上两刀,划完以后凭借主妇的一双灵巧手,轻轻折叠成类似风车的形状。我的印象中,母亲一般不大会在茶馓上加上芝麻,但在歙南一带很多人家做这个茶馓还会加些许的芝麻,那样子的味道据说会更加香一些。在小麦的香味中氤氲着芝麻的香气,这样充满着丰收的喜悦感,就在这浓郁的香味中愈发明显。
小时候,家里都是柴火灶,小小的我,躲在灶台下(锅村头)烧着火,灶膛里面松树被火焰点燃,一股子松木香在炉灶间荡漾开来。彼时年少毫无感觉,这些年过年回老家的时候,总喜欢窝在灶台下去烧把火,但大腹便便之下,坐在那顿时难受的紧。锅里面是自己家压榨的油,母亲轻轻将茶馓下入油锅,刹那间茶馓与热油产生激烈的碰撞,滋滋声不绝于耳。一面的茶馓煎了几分钟,还得小心翼翼的调换一边,避免自己被热油烫着。待到整个茶馓都呈现出金黄色的色泽来,母亲才会用抓蓠将其捞出油锅,放在盘子中慢慢冷却。
估摸着,应当有十年以上的时间,不曾吃过茶馓,也有十几年的时间,没有在七月半去给祖宗上过坟啦。离家愈久,心中愈发想念,脆脆的茶馓,我倒不见得有多么的喜爱它,但那是真正的家的味道,那是我妈妈的味道,那是我记忆深处始终不能忘怀的味道。
文末,要感谢我亲爱的老乡们,第一时间给我找来这么多的茶馓的照片,真的非常感谢大家,就不一一在这里致谢了。其实关于徽州的美食,关于七月半歙南要做的美食,还有许多,但由于接下来的几天有课要去讲,我会暂停更新几天,等着我回来吧。也欢迎大家把更多你们记忆中徽州的美食告诉我,最好能提供一些图片作为素材,我会坚持写下去的!PS:顺便说一句,我要是写徽州文化的时候,你们也能有如此高的热情就好啦。
结束前,把辣椒煎菜和番芋煎菜的链接挂出来,没有看过的亲,直接点击蓝色的标题就会跳转哦!
温馨提示:想看更多舌尖上的徽州系列文章的亲,直接关注本号,在公众号的页面底部,点击“徽州徽州”里面就有“舌尖徽州”系列文章30篇,一次性看过瘾哦!
本公众号文章皆由歙县南乡人“司马狂”原创完成,司马狂,本姓方,徽州灵山方氏后裔,旅居杭州,因生于八〇后,故将本号定名为“黄山八〇后舍”。本号文章禁止其他公众号和运营机构转载,有未经授权转载者,我会维权到底!想看我更多文章,请长按下图指纹,然后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