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桐时光︱骨头眼里亲
那晚,雨桐的妈妈和雨桐的姥姥一家人视频。
我怀里抱着雨桐。刚开始,雨桐姥姥,雨桐姥爷,还有那小哥哥,都喊雨桐。桐桐呢,桐桐呢?
雨桐妈妈拿着手机对着雨桐。但她的注意力,不在手机屏幕上。总是歪着头,朝别的地方看。不断移动手机,也吸引不了她的视线。
后来在床头。雨桐的视线移到了手机上。姥姥,姥爷都叫桐桐。这个时候,小雨桐不安生了。胳膊也是动,小腿儿也是动。眼睛睁得老大。
屏幕内外的人,都跟着笑起来。雨桐的姥姥姥爷连着说,这么小的孩子,还能知道吗,真的认得人吗?有味儿。
我猜,其实雨桐还没有满月,她的大脑中,应该没有至亲人的印象。她的动弹,慌了手脚的动作,该就是一种不由自主的反应。而这样的反应,则来源于至亲之间的血缘关系。
从前人说,“是亲三分像,不亲又一样”,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亲人之间,总会觉得有一种莫名的亲切。见了面,会随便,会撒娇。那是一种熟悉的味道。总不见面,会“想”。——这是“是亲三分像”。而在外人跟前,那种沁入骨髓的亲切感,会消失殆尽,寻而不见。——此谓之“不亲又一样”。
由此出发,过去人们还常说,至亲之间的亲,是一种骨头眼里的亲。正所谓“打断骨头还连着筋”。
这一阵子,雨桐睡觉不安稳。明明已经睡着了,但她奶奶把她放在床上,灵验得很,瞬间就醒了。折腾得雨桐奶奶吃不好饭,睡不好觉。雨桐妈妈有时候说,要能禁得住“耳巴子(手掌)”,非打屁股不可。
其实,这是她奶奶长时间把她抱起来的缘故。长久的肌肤相亲,会有一种熟悉感觉。更何况,还是她奶奶呢。抱起来,她才会觉得安稳,她的觉才会睡得香甜。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