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齐国历史中可以梳理出108个成语,看看你知道多少!|文史宴

文/桓大司马

这几天大司马有事,齐国专题的战国篇拖延了,今天推送,希望大家喜欢。春秋篇里我发现九世之仇、齐大非偶两个成语漏了,之后想办法补齐,尽善尽美词条的《韶》和《武》粗心写反了,真是不好意思。

前文地址:

95个成语拼成的齐国史(春秋篇)|文史宴

春秋战国之际,齐国卿族田氏取代吕氏,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战国时的齐国也被称为田齐。

田氏的始祖是陈完。陈完本为陈厉公的小儿子,妫姓陈氏,入齐后改为田氏。后来陈国内乱,陈完为避祸逃奔齐国,被齐桓公接纳,世袭齐国工正一职。

齐国大夫懿仲想嫁女给他,进行占卜,卜辞说,他们结成夫妻后将会凤凰于飞,像凤与凰一样相偕而飞,响亮和鸣,妫姓将在姜姓之国壮大,前途不可限量。于是田完与懿仲之女结为夫妻。

经过几代人,到田完玄孙田桓子田无宇时,以勇力事齐庄公,颇受宠信,田氏开始壮大。其子田僖子田乞更是用大斗借粮给老百姓,偿还时只收小斗,收买民心,后来伙同鲍氏,消灭根基深厚的国、高二氏,插手国政。田成子田恒则忽悠鲍氏弑齐悼公,赶走鲍氏,一家独大,自己又弑齐简公,夺取齐国大权。

到田恒玄孙田和时,田氏升格为诸侯,田氏齐国彻底取代姜氏齐国,田和即田齐太公。

田齐桓公

田和之子齐废公田剡做了不到十年国君,就被弟弟田午所弑,田午就是田齐桓公(跟春秋时的齐桓公区别开来)。

春秋战国之交的历史保留下来的很少。因为各国史书后来被秦始皇和项羽两把火烧得干干净净,司马迁等后人修战国史只能以《秦纪》为蓝本,而这段时间《秦纪》却没记多少东西。当时秦国大乱,中原看不起他们,不叫他们参加会盟,所以他们不知道中原发生了什么。

我们耳熟能详的课文《扁鹊见蔡桓公》的主角蔡桓公,历史上并无此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序文中曾说:

余每览越人(秦越人,扁鹊原名)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望齐侯之色,与《扁鹊见蔡桓公》内容相似,再结合扁鹊活跃的年代,这个蔡桓公很有可能是田齐桓公。扁鹊三番五次提醒田齐桓公有病要治,田齐桓公却讳疾忌医,说自己没病,终于病入膏肓治不了了,只能等死。

扁鹊见田齐桓公

不过,这位看上去很搞笑的田齐桓公却做了一件十分伟大的事——设立稷下学宫,招徕学者,任命为列大夫,为他们在宽阔平坦的康庄大道旁边修筑高大华丽的房屋,加以尊崇,还鼓励他们自由辩论。

齐国文化因此大昌,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倒有一大半发生在稷下学宫。

齐威王

田齐桓公之子就是有名的齐威王

齐威王即位之初,沉迷酒色,国政慌乱。稷下先生淳于髡,虽然身高不满七尺,其貌不扬,但是滑稽多智,于是伺机进谏。

《史记》载,淳于髡有一次问齐威王,有一只大鸟落在宫里,三年不飞也不叫,是怎么回事啊?齐威王知道说的是自己,就回答说,这只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不久就开始勤政强军。虽然这段话《韩非子》里面说是伍举谏楚庄王的,但这里夜深一个出处。

相国邹忌也通过各种比喻劝齐威王不要被身边的人蒙蔽,多多纳谏,收在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里。齐威王接受建议,下令进谏批判自己的人不但无罪,而且有赏,受此鼓励,进谏的人很多,把朝廷搞成了菜市场,门庭若市,后来齐威王虚心接受,坚决改正,进谏的就越来越少,后来谏无可谏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

淳于髡又推举贤士给齐威王,有一次一天推举了七个贤士,齐威王嫌有点多,就问,千里之地能有一个贤士,也会像很多普通人比肩而立一样,显得很多,百代人能出一个圣人,也会像很多普通人接踵而至一样,显得很多,贤士和圣人都是很少很难找到的,你一天推荐七个贤士,会有这么多贤士吗?

淳于髡回答,物以类聚,因为我就是贤士,所以我比一般人容易找到贤士得多,我还会找到更多来推荐给你,又岂止七个而已。

齐威王有所懈怠时,淳于髡也会加以警醒。齐威王八年(公元前349年),楚国攻齐,淳于髡赴赵求援成功,齐威王大喜,为淳于髡举办宴会,问他能喝多少。

淳于髡表示在越轻松的场合能喝越多,如果跟很多男女一起嗨,能喝得杯盘狼藉,然后就会借酒淫乐,所以说酒喝到极点就会从尽兴变成淫乱,同样的乐极生悲,欢乐到极点反而会带来悲伤,什么东西过了都要走向反面。齐威王醒悟,不再作长夜之饮,这在享乐风气极重的齐国是很难得的。

战国初年,魏国继承晋国最丰厚的遗产,又率先变法,组建的精锐部队武卒强横无比,又先后有名将吴起、庞涓统帅,西克秦,南败楚,东破齐,四面出击,打遍天下无敌手,天下形成秦、齐、楚联合抗魏的局面。

齐威王一直想击败魏国,但苦于齐国将帅难以与庞涓匹敌,直到他遇见孙膑

孙膑是兵圣孙武后裔,与庞涓本是兵法一道的同学,庞涓自问不及孙膑,当了魏国的将军后就把孙膑忽悠来魏国,然后陷害他犯罪,砍掉他两只脚,在脸上刺字,扔到刑徒里面,准备让他自己烂掉。

孙膑受刑

后来齐国使者来魏,孙膑抓住机会,秘密会见齐使,齐使看他谈吐不凡,觉得是个人才,于是偷偷把他带回齐国,成了齐将田忌的门客。

一次,田忌跟齐宣王赛马,有赢有输,孙膑看他们上中下等马差别不大,于是让说能让田忌稳赢,让他下重注,赛马时,让他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先输一局,之后用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连赢两局,这就是田忌赛马

齐威王很郁闷,田忌说明缘故后,趁机推荐孙膑,孙膑与齐威王谈笑风生,齐威王被孙膑的兵法修为折服,果断用他为军师。

齐威王三年(公元前354年),魏将庞涓攻找,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求援,齐威王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联合宋、卫两国,一起救赵。

此时庞涓统帅下的魏武卒极强,齐军与之正面交锋并无多少胜算,即使孙膑带他们战胜,损失也必然惨重。于是孙膑建议趁魏军主力攻赵,魏国空虚,直捣魏国都城大梁,攻敌之必救,围魏救赵,趁庞涓仓促回援时,找机会将其击败。

田忌依计而行。前353年,庞涓虽然攻克邯郸,但为免大梁有失,果然抛弃辎重,轻装而回,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中了齐军埋伏,魏军大败,庞涓也被齐军擒获。同时,楚宣王趁势北侵,夺取魏国睢水一带,秦孝公也派商鞅夺取魏国旧都安邑。

不过魏国国力实在太过强大,如此局面下仍未伤筋动骨。次年,魏惠王指派韩国军队击败齐宋卫联军,齐国不得不请楚将景舍出面调停。魏国为了专力对秦,趁机与齐、楚、赵议和,将邯郸归还赵国,齐国也释放庞涓,不久魏国就收复安邑,逼迫秦国求和。

魏国虽然缓过了这次危机,但魏惠王被商鞅忽悠,居然僭位称王(此前魏国国君是侯),跟周天子平齐。如此妄自尊大,使魏国再次成为众矢之的,齐威王亲自造访秦国,联秦抗魏,魏国最忠实的小弟韩国也跟魏国渐行渐远。

齐威王十六年(公元前341年),魏国试图折服韩国,发兵攻韩,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这次决心狠狠的打击三晋一回,于是运用了大量的计谋,首先向韩国承诺来救,却不出兵,坐等韩魏苦战,消耗两方实力,等韩国实在扛不住了,才派田忌、孙膑带兵去救。

孙膑使用围魏救赵的故技,直捣大梁,庞涓只好回救。但中途伏击的办法之前已经用过一次,庞涓必定会加以提防,再次单纯的伏击效果不大,而且魏武卒战斗力强悍,哪怕被翻盘也不是不可能。

孙膑认为用兵必须因势利导,根据形势使用合适的办法,于是使用“增兵减灶”之计,行军途中每天减少营地的灶台。庞涓细心,每次到达齐军之前的营地,都会点算灶台数,发现齐军灶台越来越少,于是根据一贯以来齐军战力不强的印象,判断齐军在一路逃亡。

为了尽快击破“士气涣散”的齐军,庞涓决定舍弃笨重的步兵,带领精锐部队日夜兼程追赶齐军,哪怕走到马陵道这种险要之处也没有防备,结果齐军果然设伏于马陵道,伏兵齐发,庞涓走投无路,自刎而死。齐军乘胜进攻魏军步兵,魏军猝不及防,太子申被俘,十万武卒全军覆没,魏国元气大伤。

庞涓死于此树下

此时秦国经过商鞅第二轮变法,能够更彻底的榨干民力,更加狰狞,趁魏国新败,大举进攻魏之西河,魏军连战连败,丢失西河大片领地,齐、赵也不断攻魏。

魏国难以应付,只好用惠施之计,“以魏合于齐楚以按兵”,于齐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率韩国及一帮小国到徐州尊齐威王也王,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王号,是为徐州相王。次年,魏惠王又与齐威王会猎,着意奉承,但齐威王并不把魏国放在眼里,公然打脸,伤害了魏惠王脆弱的心灵。

起因是魏惠王向齐威王炫耀自己有十颗宝珠,可以向前后光照十二乘兵车的范围,齐威王就列举了自己的几个臣子如何得力,其中有一位管治安的种首,让齐国道不拾遗,说这些人能让我光照千里,岂止照十二乘兵车而已。

魏惠王感到很受伤,而且在对秦、楚的战斗中,齐国帮忙并不积极,魏国的西河全部被秦惠文王夺走,于是魏国打算以自己为主体,另找盟友。

这是秦国也自己称王了,于是魏惠王听公孙衍(犀首)之计,于齐威王三十二年(公元前325年),又组织了一次五国相王,与赵、韩、燕、中山互相承认王号,事实上结成同盟。

这样一来,之前承认齐国王号就不再是尊崇而是侮辱了,因为这几个国家都比齐国弱,其中甚至有北狄鲜虞建立的国家中山国,这样就把齐威王降到了跟他们一样的档次。

于是齐威王大怒,于齐威王三十四年(前323年)派名将匡章击败秦军后,接受了秦相张仪的建议,与秦、楚联盟对付魏国,楚国率先攻魏。

大纵横家张仪

然而纵横家张仪此举只不过是为了逼迫魏国投入秦国怀抱,魏国扛不住齐楚,也果然跳坑,但秦国这么做等于是玩弄了齐、楚两国,两国不能容忍,

不过此时齐威王去世,齐国需要调整,不能轻动,只能与楚国联合施压,迫使魏国又脱离秦国怀抱,参与楚国领头的楚、燕、韩、赵、魏五国伐秦,关中羌人建立的义渠国也趁机攻秦。

可惜这次楚、燕两国都在打酱油,三晋联军连续两次被秦将樗里疾大败,表现为魏韩联盟的中原势力从此衰落,成为齐秦楚三大国战略上的棋子,东齐西秦南楚北赵将要成为天下大局的决定性力量。

齐宣王

齐威王之子齐宣王,是把齐国带向鼎盛的一代英主,他在史籍上看起来不显山不露水,其实文治武功犹在其父之上。

文治方面,齐宣王崇学奖士,将稷下学宫推向鼎盛,罗致到儒家的孟轲、道家的田骈、接子、环渊,杂家的淳于髡、法家的慎到、阴阳家的邹衍等七十六位知名学者,都封为上大夫,给予俸禄,专职探讨学术,不用做具体的吏事,前来游学的其他士人更是成百上千。

稷下学宫

齐国文化昌明,在七雄之中独占鳌头,对天下士民的吸引力极强。

齐宣王也有骄傲的时候。《战国策·齐策四》载,齐宣王召见隐士颜斶(chù)的时候,大喇喇的让他近前来,颜斶也不甘示弱,坐着不动,让齐宣王近前来。于是两人展开了是王者更尊贵还是士更尊贵的辩论。

颜斶列举古代圣王敬贤礼士的事迹,说君主自称孤家、寡人、不谷(不结果,即无后),是至贱的称谓;尧、舜、周成王重用贤士舜、禹、周公旦,被世人称颂为明主,这么看起来,还是士更尊贵些。

齐宣王后悔先前的无礼之举,准备用颜斶为官,颜斶却对荣华富贵不感兴趣,宁愿隐居做高士,没肉吃,大不了饿了再吃饭,就会感觉跟肉一样好吃,晚食当肉;没车坐,就缓缓走路,当成坐车,安步当车。史官评价颜斶“归反朴,则终身不辱”,后来演变为返璞归真

可见齐宣王还是知过能改,在士人面前颇能屈己的。这方面更经典的是他跟孟子的一系列对话,都记录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在齐威王时曾经来过齐国,但不太满意,没有久待,因宋国的宋康王想行王政,孟子相当期待,就去了宋国。

他给宋国宗室戴不胜提建议:楚国人想让儿子跟齐人学齐语,但一个齐人教他,其他楚人在旁喧闹,一傅众咻,他是怎么也学不会齐语的,但如果把他带到齐国待几年,那想让他发音不是齐语都难。所以不要以为宋王身边有一个贤士薛居州就够了,不够众小人破坏的。

后来宋康王果然改行虐政,穷兵黩武,四面出击,最终被齐、楚、魏联合灭国。而早就预料到宋国结局的孟子,经过辗转之后,听说齐宣王即位,又来到齐国,这次齐宣王让孟子看到了希望,所以待了很长时间。

有一次齐宣王看见有人牵着牛,准备杀了取血涂新铸的钟,进行祭祀,齐宣王见这头牛害怕得发抖,不忍心,说换头羊去祭祀吧。孟子说百姓会认为你用个头小的羊换个头大的牛去祭祀,是吝啬,但我知道这是因为你看见了这头牛很恐惧,却没有看见羊很恐惧,所以用羊换牛,是有仁心的表现。

齐宣王很高兴,说孟子的话让自己深有同感,于我心有戚戚焉。不料雄辩的孟子话锋一转,问:如果有人说,他的视力能够看到秋天鸟兽身世新长的细毛,明察秋毫,却看不见一车木柴,你信吗?齐宣王心说我又不是苕,当然不信。

孟子于是开始收网,说视力那么好却看不见一车木柴,是因为不肯使用视力,大王你能够施恩及于禽兽,却不施恩给百姓,是不肯使用恩惠,这不是不能做到,而是你不肯去做。

如果说让我揣着泰山跳过北海,挟泰山以超北海,我说办不到,是真办不到,如果让我给老人折一根树枝,我说办不到,不是真办不到,是不肯办。所以大王你施恩及于禽兽的仁心,之所以还没有成为足以统治天下的王者,不是办不到,是不肯办。

只要能够做到热爱自己的亲人,并且将爱推及没有亲戚关系的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能天下归心。大王舍弃这条王道不行,反而大兴甲兵,劳逸百姓,结怨诸侯,这样才快意吗?

齐宣王连忙申辩这么做不是为了快意,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

孟子说你的愿望不过是兼并天下,但以现在的苛政,想达到这个愿望,那是爬到树上抓鱼,缘木求鱼,肯定是办不到的。齐国之地,不过是天下的九分之一,想要用蛮力征服其余九分之八,那是不自量力,不如行仁政,让各国之民都来投齐,这样就无敌于天下了。

亚圣孟子

孟子给齐宣王设套不止一次。有一次,他问齐宣王,如果你的臣子去楚国交游,托朋友照顾妻儿,回来却发现妻儿挨饿受冻,那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对待?齐宣王自然而然的说:绝交。孟子又问,那司法官员管不了下属,应该怎么处理?齐宣王自然而然的说:撤职。

孟子又问,身为一国之君,把国家治理得很糟糕,该怎么处理?齐宣王心知上套,无言以对,只好说别的来解嘲,顾左右而言他

不过齐国纵然政治苛暴,在战国时代各国纷纷变法集权的背景下还算好的,在孟子看来还在可以挽救的行列,所以才愿意费工夫教育齐宣王,没看见孟子从没考虑过去秦国吗。

一次,齐宣王问孟子外交之道,并说自己在外交上的毛病是喜欢逞强斗狠。孟子说斗狠只是平民百姓的小勇,是匹夫之勇,只能当街头霸王,如果你能像周文王、周武王一样,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有那样的大勇,那么天下人都希望你好勇呢。

孟子在齐,有一些弟子,其中公孙丑经常跟孟子讨论问题。

有一次谈到孟子如果做了卿相,辅佐齐王行王霸之道,会不会因为恐惧疑惑而动心,孟子说因为有勇,所以不会动心,列举了几种勇的表现后,最赞同孔子所说的大勇:如果自省之后确实理直气壮,那么即使对面有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虽千万人吾往矣

公孙丑问孟子的长处,孟子说自己的长处是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辞,能培养自己一股至大至刚、由义与道汇集而成的浩然之气。但在培养浩然之气的路上也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像宋人担心禾苗不长而把苗拔高,揠苗助长,这样苗反而会枯死。

讨论到孔子的伟大时,孟子转述有若的话说:圣人对于百姓,就像麒麟对于走兽,凤凰对于飞禽,泰山对于土堆,河海对于小溪一样,虽然是同类,但远远超出了他的同类,大大高出了他的群体,出类拔萃。有史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了。

孟子还夸奖孔子的高足子路,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就很高兴,闻过则喜。又夸奖大舜,善于吸收别人的优点来行善,等于是带着别人一起行善,是与人为善

而孟子也并不是只会谈论道理,对于具体的军事、外交也多有见解,下面就要说到齐宣王的武功方面了。

齐威王末年的五国伐秦结束后,中原魏韩衰落已成定局,周边四极中赵国尚未成长起来,天下成为秦齐楚三大国的博弈场。

齐宣王四年(公元前316年),秦国抢先楚国一步,攻灭偏僻的巴、蜀两国,拓地千里,开始建设大后方。齐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燕王哙受人蛊惑,将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引发燕国大乱,齐国开疆拓土不甘落于秦国之后,准备攻灭燕国。

上古圣王之禅让

出人意料的是,孟子认为燕国纲纪全无,秩序大乱,应予讨伐。但是同时他主张,讨伐的齐军必须是仁义之师,能得燕国百姓之心,才有资格吞并燕国。

其时燕国大乱,百姓渴望秩序,于是用竹筐盛干饭,用壶装酒浆来迎接齐军,箪食壶浆,所以齐国名将匡章仅用五十天就攻灭了燕国。不过燕国百姓本来是想齐军帮他们摆脱大乱之下犹如处于水火之中的煎熬境地,不料齐军烧杀抢掠,让他们的水深火热加剧,于是燕国百姓处处起义。

而齐灭燕给天下的震撼也比秦灭巴蜀大得多,毕竟燕国是周天子封给召公的亲戚之国,而且战国时已发展为强国,不是荒僻的巴蜀可比。各国打算一致对付齐国,齐国面对外交困局和燕民反抗,只好把燕国吐了出来,交给燕昭王治理。而齐宣王也表示愧对孟子。

孟子对齐宣王不听自己的谏言很不满,认为就算是容易生长的植物,拿出来晒一天,然后放在阴冷处冻十天,一曝十寒,也是活不了的。齐宣王就算偶尔听自己话,但很快就被别的谗佞之言包围,不能专心精进,这样下去自己的主张无法实现,于是决定离开齐国。

充虞拦在路上问他,我听你转述孔子的话说君子不怨天尤人,现在却为什么不太高兴呢?

孟子说时代不同了,此一时彼一时,情况也不同,每五百年必有圣君兴起,从周武王到现在过了七百年该是圣君贤臣出来的时候了,但上天却不想让天下太平,所以我才郁闷。但是要让天下太平,当今天下除了我还能有谁?舍我其谁,我何必郁闷?

齐国已经是当时大国中最开明、最仁慈的了,孟子哪怕在齐国也没能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自然知道在别的国家更加不可能,所以其郁闷也是可以理解的。

除了儒家之外,阴阳家的邹衍也在齐国探讨上天和人间的联系,因其学说的理论是从小事物中找出道理,推广到天地宇宙,所以被时人视为闳大不经

大阴阳家邹衍

在诸侯一致声讨齐国期间,秦国突然袭击三晋,大获全胜,迫使韩、魏与秦结盟。秦国既抢先楚国一步灭蜀,又趁诸侯注意力集中于齐国时收服韩魏,同时得罪齐楚两国,于是楚国大诗人屈原促成齐楚联盟反秦,齐、楚与秦、韩、魏两大集团遂展开大战。

起初齐楚通力合作,大占上风,齐楚联军打穿魏国,甚至攻陷黄河以北的曲沃,楚军堵住函谷关,齐军扫荡魏国境内,迫使秦军处于守势。

秦惠文王遂派张仪欺楚,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为饵,引诱楚怀王与齐国绝交。楚怀王中计,与齐绝交,秦国不但不割商於之地,反而趁机攻楚,齐宣王八年(公元前312年),秦将樗里疾、魏章大败楚军于丹阳,杀楚将屈丐,斩甲士八万,夺楚汉中地六百里。

楚虽与齐绝交,但齐宣王头脑冷静,没有造次,齐军继续包围魏国煮枣,等待楚国醒悟。虽然楚怀王很快悔悟了,但秦国已经趁机打了一个时间差,秦韩魏联军突袭齐军,濮上之战,战无不胜的齐将匡章被樗里疾击败,齐军撤回。

此时楚怀王以倾国之力攻秦,不但尽复失地,而且攻破武关,杀到秦都咸阳附近的蓝田,秦军回救不及,只好请求韩、魏攻楚。韩、魏乘楚国空虚,夺得楚国南阳一带大片土地,楚军也只能铩羽而归,还被秦军尾追击败。

白起之前的秦国战神樗里疾

至此,齐国两次扩张虽然打得有声有色,但都受到了一定挫折。不过齐宣王不骄不馁,励精图治,终有一场辉煌的胜利为他正名。

秦齐楚倾国之战后,齐楚联盟继续维持,矛头转向江东地区的越国,不过这次楚国抢先一步灭越,齐楚之间缺少缓冲,盟约岌岌可危。

而秦国方面,新即位的秦武王鲁莽好勇,因为想看周天子的王城,而韩国重镇宜阳横在路上,于是对盟友韩国大打出手,经苦战后夺取宜阳,但韩、魏对秦国的做派深感寒心。

于是齐国新主政的孟尝君改变策略,拉拢韩、魏,秦国方面秦武王举鼎而死,秦昭襄王即位,但是用事的宣太后(芈月)是楚人,秦楚也趁势结盟,天下形成齐韩魏VS秦楚的局面。

齐韩魏第一次攻楚,因秦国救楚而退回,可见联盟双方实力相近。不过不久在秦国做人质的楚国太子熊横跟秦国大夫打架,把秦国大夫杀了,擅自跑回国了,秦楚为此断交。

齐宣王十九年(公元前301年),齐国抓住机会,率韩、魏攻楚。齐将匡章统帅联军与楚军在泚水相持六个月,找到渡河的捷径,派精兵渡河突袭楚军,大破楚军于垂沙,杀楚将唐昧,韩、魏乘机夺取楚国大片土地。

楚国这一次惨败,引发王室疏属庄蹻叛乱,郢都被攻陷,几乎陷入四分五裂,秦国也来趁火打劫,甚至中等小强宋国都夺取了楚国淮上之地。楚怀王只好委曲求全,派太子熊横到齐国当人质,自己去秦国谈和,结果被秦国扣押,客死他乡。

至此,齐宣王的武功达到巅峰,齐国把楚国踢出局,中原成为齐、秦两强的角力场,而齐宣王也在辉煌的胜利中溘然长逝。

齐宣王时政治昌明,齐国宰相田稷子将属下贿赂的黄金百镒赠送给母亲,其母大怒,说不义之财我不要,不孝之子不是我的儿子。田稷子十分惭愧,将贿赂退还属下。

不过,再是英主,在齐国这个富庶安逸的环境下,也都是喜欢享乐的。齐宣王就很喜欢斗鸡,让纪渻子帮他养斗鸡,每过一段时间就问养好了没有,纪渻子每次都说这鸡还会怒气外露,还不行,直到养的鸡沉着至极,完全不被其他鸡干扰,呆若木鸡,才将斗鸡献给齐宣王。

齐宣王还很喜欢听吹竽,而且喜欢听几百人一起吹,像吹得不好的南郭先生之流也能凑在里面,滥竽充数。等齐湣王即位,喜欢听人一个个独奏,南郭先生害怕原形毕露,就只好跑掉了。

南郭先生滥竽充数

齐湣王

齐湣王是使齐国从极盛走向衰亡的君主。他即位初期,孟尝君继续为相,所以齐国的内政外交政策可视为齐宣王时代的延续。

此时齐国大破楚军,声威无两,秦国因为也在趁火打劫攻打楚国,所以主动跟齐国修好,邀请孟尝君到秦国做宰相。

但这段时间长期打酱油的赵国趁中原乱战,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赵军战斗力大增。赵国的短期目标是攻灭齐赵边境的中山国,齐国肯定不会答应,所以赵国试图联秦制齐,破坏秦齐关系。

秦国也不是真心想跟齐国交好,于是打算囚禁孟尝君。孟尝君找秦昭王的宠妃说情,宠姬要孟尝君早先献给秦昭王的那件狐白裘,孟尝君只好派一个能扮成狗的门客,去宫中盗了狐白裘给她,在宠姬说情后获释。

孟尝君知道秦昭王不久会改变主意派追兵,于是连夜赶路,到函谷关时正值半夜。函谷关的规矩是鸡叫才开关,情况紧急,孟尝君另一个门客善学鸡叫,使所有的鸡跟着一起叫,促使函谷关开关,急忙逃走,不久果然有追兵赶到,却已追之不及。孟尝君就这样靠鸡鸣狗盗逃回了齐国。

鸡鸣狗盗之雄

战国后期,各国贵族有意沽名钓誉,招徕士人,一方面提高自己声望,一方面也确实需要人才为自己出谋划策。孟尝君作为战国四君子的第一个,这方面十分突出,在跟士人相处方面非常能屈己从人。

《战国策》载,曾经有个门客跟孟尝君的小妾私通,被人告发后,孟尝君不但没杀他,反而认为看见美女就喜欢是人之常情,把这个人推荐给还没富贵时就跟自己交厚的布衣之交卫国国君。据说后来卫国想约天下之兵攻齐,被这个人劝阻了,不过卫国在战国时已经弱得不行,估计不会这么威猛。

孟尝君的门客分上、中、下三种,待遇各不相同。有一个下客冯谖(xuān)经常弹着长剑抱怨待遇不好,弹剑而歌,孟尝君就不断的给他提待遇,满足他的要求,后来处于逆境时果然得到其极大的助力。

孟尝君险些遭秦国的毒手,逃回来以后怒发如狂,决定带领韩、魏攻秦报仇。这时楚国元气大伤,暂且退出角逐,秦国与一心修理齐国的赵国结盟,加上夹在齐韩魏之间的小强宋国,形成秦赵宋VS齐韩魏的局面。

本来两边实力大体相当,但秦国以外交会盟为名绑票楚怀王的行为让各国齿冷,等齐韩魏攻来的时候,赵国忙着攻灭中山国,宋国忙着消灭泗上的滕、薛等小诸侯,都不来救秦,致使秦国独斗三国大军,苦战三年,终于在齐湣王五年(公元前296年),被齐将匡章攻破函谷关,也是战国时代唯一的一次。

秦国咸阳危急,而孟尝君也担心灭秦肥了韩魏,所以双方谈和,秦国归还韩、魏黄河以南的土地。齐将匡章二十年内灭燕、破楚、克秦,威名赫赫,不愧是齐国第一名将。

最被低估的战国名将匡章

齐军回师后又收拾了有异动的燕国,消灭十万燕军,风头极劲。而赵国也趁乱消灭了中山国,收服林胡、楼烦,拓地千里,国力大增。东齐西秦南楚北赵的四极格局正式形成。

但这样一来,孟尝君连败秦、楚,声望大涨,大遭齐湣王疑忌。齐湣王七年(公元前294年),孟尝君被罢相,回到封地薛邑。

此前冯谖为孟尝君去薛邑收租,问收完租要买什么回来,孟尝君说你看着缺的买。于是冯谖把薛邑居民的借据、欠条都烧了,说是孟尝君的意思,你们欠的钱不用还了,回来报告孟尝君说你不缺钱只缺义,我帮你买了义回来。

孟尝君当时等着用钱,非常不悦,这时落难,薛邑百姓扶老携幼,走出百里来迎他,孟尝君才感受到冯谖的远见。冯谖却认为狡兔三窟,现在只是有一个落脚之地而已,还要再凿两窟,才能够放心的高枕而卧

于是孟尝君给冯谖钱和人马,让他去各国活动。冯谖利用孟尝君的声威,劝魏昭王用孟尝君为相,又把这个消息透个齐国,齐湣王怕孟尝君与齐国为敌,也表示自己之前做错了,请孟尝君复出,孟尝君声价再涨,狡兔三窟完美达成。孟尝君经过权衡,对骄傲自大的齐湣王没有信心,还是去了魏国。

齐湣王这下不爽魏国了,而且他本来计划灭燕,被燕国间谍苏秦忽悠了,决定消灭富得流油的宋国,这样的话会跟韩魏失去缓冲,反目成仇,于是有意放弃韩魏。

被太史公误读的燕国间谍苏秦

而秦国恨之前赵、宋不履行盟约,趁赵武灵王死于内乱,与赵、宋破盟,与齐结盟,约定秦攻韩魏,齐攻宋,各自掠地。

但是齐军效率不及秦军。秦将白起伊阙之战中大败韩魏,斩首二十四万,把两国生生打残,还夺取了韩国的宛、魏国的邓两个冶铁中心。齐国却因为赵国阻挠而暂停攻宋,说起来还是宋国太肥了,齐国要吃独食,别说赵国,连秦国都不答应,苏秦的忽悠就厉害在这里。

韩魏一残,害怕齐、秦的攻势,楚国又指望不上,就投向赵国,赵魏组成联军攻宋。秦国攻赵,警告他们撤军,然后进一步拉拢齐国,约定秦称西帝,齐称东帝,一起灭赵。

这下苏秦坐不住了,如果齐秦灭赵,齐国会对燕国形成包围,所以苏秦忽悠齐湣王撤销帝号,让秦国一家称帝,触怒天下人,然后与赵、魏等国合纵攻秦,同时趁各国合纵攻秦,浑水摸鱼灭宋。

齐湣王一心灭宋,果然组织了五国攻秦,逼迫秦国退还各国部分土地,齐军却趁机猛攻宋国,夺取淮北,但还是慢了一步,没有彻底消灭宋国,各国就回过味来,赵国攻齐报复,魏、楚也来攻宋,要从齐国这里分一杯羹。

但齐湣王被苏秦忽悠得在灭宋的路上一条道走到黑,哪怕一边抵御赵军,一边也要灭宋,于是又结好秦国,默许其吞并魏国一半土地,换取秦国同意自己灭宋,最终称心如意的灭掉了宋国,齐国势力达到顶峰。

但宋国是在太肥了,而齐湣王之前为了灭宋,首鼠两端的外交政策又把秦国和三晋都得罪了,加上还有世仇燕国,于是孟尝君抓住机会,促成五国伐齐,要为自己出一口恶气。齐湣王十七年(公元前284),除了楚国,秦、韩、赵、魏、燕五国联军在燕将乐毅的统帅下大举攻齐。

乐毅的粉丝诸葛亮

这时齐湣王自大成狂的性格促成了齐军的惨败。在齐湣王早年装着礼贤下士的时候,这种性格已经有所体现了。

他向名家尹文抱怨自己爱士,齐国却找不到士。尹文问有忠孝信顺四行的,你愿意用吗?齐湣王说愿意。尹文又问,如果这个人在大庭广众下被人欺负了却不敢还手,你还愿意用吗?齐湣王不愿意了。尹文说他不敢还手跟他有忠孝信顺的美德毫不矛盾,你自己评定士的标准是悖论。

到晚年齐湣王更加自大成狂。五国联军倾巢而来,齐将触子准备持重防守,齐湣王自我感觉良好,不能接受,强令他出击,并威胁说不出击就挖你祖坟。触子大怒,有意让齐军失败,在战斗正酣时鸣金收兵,导致齐军大败。

齐将达子收集残部,向齐湣王求赏赐以振作军心,齐湣王大怒,说打了败仗还想要赏赐,搞笑吧?结果齐军士气低落,再次大败,达子战死,齐军主力被消灭。《吕氏春秋》评价齐湣王此举是贪小失大

此后燕军长驱直入,杀入临淄。齐湣王先后逃往卫、鲁、邹等国,都因为装逼过头被人赶出来,最后逃到齐国南都莒,向楚国求救。楚国本来无心救齐,打算过来趁火打劫,齐湣王又在楚将淖齿面前装逼,最后被淖齿做掉,连筋都抽了出来,可见其做派多么令人厌恶。

齐湣王的刚愎自用还使大批学问之士离开稷下学宫,其性格弱点导致齐国的文治武功都急剧衰退,逊于其父齐宣王远甚。

孟尝君凭借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一怒而诸侯惧,因私怨先后整倒了秦、齐二国,没人敢惹。其领地薛邑趁齐国势衰,更是形同独立,直到孟尝君死后,诸子争立,薛邑才被齐、魏联合攻灭,孟尝君后裔也尽灭于此役,就此绝嗣。

齐襄王

齐湣王死后,齐人赶走楚军。此时燕军夺取齐国七十余城,并攻下中都临淄、北都高唐、西都平陆,齐国只剩下以南都莒、东都即墨为中心的五分之二的国土。齐人立逃亡莒城的齐湣王之子田法章为王,继续抵抗,是为齐襄王

齐国宗室疏属田单主持即墨防务,深得军民之心。乐毅攻莒、即墨不克,又欲收服齐人之心,遂对两城围而不攻,田单趁机派人取燕国散布谣言,说乐毅有据齐自立之心,此时燕国英主燕昭王已经去世,即位的燕惠王与乐毅早有矛盾,就派了庸将骑劫来取代乐毅。

田单又让一个小兵冒充神师下凡,增强守军的凝聚力。同时又散布齐军害怕燕人割掉俘虏鼻子、挖齐人祖坟的消息,骑劫听信了,果然如田单所愿,割掉齐军俘虏的鼻子,挖了城外齐人的祖坟,大大的激怒了齐军。

田单又隐藏精兵,让老弱守城示弱,假意向燕军约降,进一步麻痹燕军,夜间却准备千头公牛,角插利刃,身上披上鬼怪一般的衣服,点燃了尾巴,让它们出城冲击燕军,齐军随后扫荡,这就是有名的火牛阵

火牛阵——齐文化博物馆

燕军大败,齐军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收复七十余城,司马迁夸田单用兵是出奇制胜。但齐国精兵强将多死于五国伐齐之役,加上齐襄王猜忌田单,齐国从此一蹶不振,在国际外交上表现出孤立主义的倾向。

此后秦赵同盟,秦攻楚,赵攻齐,齐国失去济西之地,秦相魏冉为了扩大在原宋国陶邑的封地,也攻陷齐国两城。

齐襄王十八年(公元前266年),赵国的明主赵惠文王病死,夫人赵威后摄政,赵国要稳定国内,齐赵关系有所缓和。

齐国使者出使赵国,赵威后问,齐国的收成无恙吗?老百姓无恙吗?齐国使者很不高兴,说你不问齐王是不是无恙,先问这些贱民是什么意思?赵威后说齐国收成好百姓就没问题,百姓没问题,齐王就自然安然无恙啊,哪有不问根本(收成和百姓)先去问末梢(齐王)的,那不是舍本逐末吗?

但齐国在外交上依然奉行孤立主义,而且秦昭王采纳范雎远交近攻之计后,也有意交好远方的齐国,以攻灭三晋为首要目标,所以齐国在决定各国国运的大战中多采取打酱油的态度,不予救应。

齐襄王五年(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在鄢郢之战中歼灭数十万楚军,夺取楚国郢都及附近大片精华地带,楚国中衰。

齐王建五年(公元前260年),秦军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击败赵军,坑杀降卒四十万,赵国转衰。

齐王建二十三年(公元前242年),秦王嬴政信陵君病死,重启兼并之路,秦将蒙骜攻魏,取魏河内之地,完全掌控南段太行山的两侧,断天下之脊,此后齐楚赵不能互相救应,秦国统一已成定局。

断天下之脊——秦统一的关键步骤

齐王建四十四年(公元前221年),秦国已消灭其他五国,派蒙恬、王贲攻齐,齐军一败涂地,齐王建归降,被秦国流放饿死,齐国灭亡。

齐襄王以来,稷下学宫有所复兴,齐国学术文化昌盛依旧,齐国也一直保持着宽松的社会环境,其他五国灭亡时,贵族多首选齐国避难。不过这一切的一切,都随着秦国灭齐而结束了,秦国的世界观是只要能打,不需要如齐国一样文化昌明,也不需要如楚国一样崇敬鬼神。

但齐学中的黄老学、公羊学分别影响了汉朝不同时段的政治,其经济上的轻重平准之法更是常被后来帝国时代的政治家所用,影响可谓深远而不朽。

曾经有韩国的女歌唱家路过齐国,缺粮了就在雍门卖唱换食物,走了以后,连续三天,雍门的门梁上仿佛还有其余音,余音绕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