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根林 || 18岁,我从嘉山师范毕业
原标题:毕业那年我18岁
安徽省全椒县教育局 冯根林
嘉山师范的同学频频来电话,联系三十年聚会的事,他们众口一词地说,见一见吧,以后再聚就困难了。
是啊,不知不觉,一晃竟然三十年了,从舞象之年到略知天命,真的就如弹指一挥间。
我们都是考试制度改革后的首届中师生。中师毕业那一年,我18岁,被分配到了中心回民小学任教。记得上班不久的一天傍晚,我正伏在办公室外的木桌上备课,乡里一位干部到学校有事,他很和蔼地问我:“你真用功啊,上初几啦?”我说我是老师,他坚决不相信,直到后来我们校长乐哈哈的过来证实,他还用怀疑的目光打量我好几遍。
小学包场到乡剧院看电影,我自然要带着学生去。但我很快就被检票员拉出了队伍,他们误认为我是混票的,想看免费的电影。那个年代看电影仿佛精神大餐,属于常人难以享受的高级待遇。这一次,又是校长老师学生三方解围,我才以老师的身份进入了影院。
学校宣传栏新做的水泥黑板还没干,就让顽皮的孩子用树枝划上了“小伢老师”四个歪歪扭扭的大字,那无疑是赠给我的美名。副校长最终查到了那个书写的学生,把他的爸爸请到学校里来,当面向我道歉:“我的孩子敢说老师是小伢子,真不懂事啊,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他说你是小伢等于说我是小伢子爸爸……”家长的话弄得我哭笑不得。那时候,我确实像个小伢子,学生并没有说错,为什么要道歉呢?
我最难忘的是在全区第一届教师节庆祝大会上的发言。大礼堂坐满了兴高采烈的老师,我第一次在几百人的大场合通过扩音器讲话,内心非常紧张,拿着发言稿的手直发颤,把稿纸抖得哗哗响。
走下台就听到老教师们在互相询问:“刚才发言这个小孩子是哪个学校的?肯定是刚毕业的中师生。讲得不错,就是有点奶声奶气的。”
“奶声奶气”等等发言细节都成为日后同行们取笑我的谈资。
年轻时常把“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挂在嘴边,唯有今天才深切地感受到“时光如水,逝者如斯”的滋味。
走上讲台,不经意间,三十年就过去了。而今,每当填表需要填上工龄的时候,我的笔尖就会停顿在那空格里,许久,才惭愧地写上“30年”。30年的光阴里,我做得太少了。
再见到早年教过的学生,交谈中,我总是诚恳地对他们说:“没有教好你们,老师那时候太小,什么也不懂,把你们给耽误了。”因为,那一年我18岁,与当年农村推迟上学的孩子年龄相差无几。已成为朋友的学生倒是很满意我的教学,一如既往地信任着、敬爱着,说了许多我早已忘记的教育故事,让我满心感动。
真该好好地和中师的同学聚一聚了,人生有几个三十年?相见时,会有多少同学谈到七尺儿郎三尺讲台,又会有多少朋友说到一腔热血两袖清风?
平淡的工作,清苦的杏坛,难忘的18岁,无怨无悔的青春。
推荐一篇文章,点击标题可阅读:
农家子弟:初中毕业读中师,成就祖国优质基础教育的一代中师生!
作者简介:
冯根林,安徽省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安徽省作协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滁州市督学,滁州好人。曾获安徽省文学艺术教育杰出贡献奖。著有《柳絮飘飞》《语文散记》《教学刍议》,原教育在线载文1000余篇。
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 微信ID:YM050814
致敬芳华已逝的一代中师生!
推荐几篇90年代的中师生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