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不患无位,患所以立(4-14)

孔子对自己和学生经常谈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这是孔子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所强调的并非让人不要抱有成名成家、身居要职的志向,而是希望一个人必须首先立足于培养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道德修养、能力才能,真正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注释】
患,忧虑,担心。
立,古“立”“位”同字。
莫己知,没有人知道、了解自己。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自己没有官位,而应忧虑自己没有足以胜任职位的德行和能力;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只应力求自己具备值得别人了解的德行和才能。”
“位”在本章就是指官位。“学而优则仕”是古时社会对读书目标的普遍认知。朱熹《论语集注》释解:“所以立,谓所以立乎其位者。可知,谓可以见知之实。”“所以立”所强调的就是一个人的实际能力,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并非每个人都能正确判断自己的实际能力,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会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水平。每当看到别人官运亨通、功成名就,有的人很容易出现心态失衡:要么认为机遇不好,只要自己能遇到这种机会,绝对能够成功;要么抱怨用人不公,总觉得自己是千里马,只因世间却缺少伯乐,才未能被重视任用。其实,一个人要想真正为人所知、被人所用,必须要是一块真才实料。贤德之人都是通过言谈举止体现出来,其符合道德规范的一切作为都是源自于高尚的内心修养,自我感觉良好并非真正优秀,只凭自我吹嘘绝不会被人认可,所以故君子之道的前提只能是修身。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是古人为人做事的第一要义、最高追求,其次是追求立功,再次是追求立言,这样,经历再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就是所谓的“不朽”。从人一生成长的时序上看,或者从成就功名的逻辑上看,都强调人生应努力追求、逐步实现“立德、立功、立言”目标,“立德”为最高境界,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为可知”。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彼得原理(ThePeter Principle)认为:“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因为每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突出、能够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得到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直到在该处的提升商数(PQ)为零。如何加速达到这个高地,正确的手段当然是自我“推动”,通过自我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和能力。只有拥有足够的修养和才能,自然就会得到赏识、重用,就一定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