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365】怎么教孩子即人缘好又满足自己的需求?
图画:焯焯
生活案例——
孩子五岁,男孩,从小特别关注别人情绪,满足别人,很多理论都说,想有好的人缘,要满足别人的需求,理论上讲,孩子这样做不错。但是出去玩,发现很多孩子都不讲理,你让他,他对你吆五喝六,根本不懂感恩,你的东西让给他,你想玩他的东西,很多都不让,孩子也不愿去问别人借玩具,总是说别人不让怎么办,所以,我不让孩子总是分享,要为他自己考虑,但是我看到孩子,,会偷偷背着我分享,这种情况是老好人吗?我需要怎么教他既有好人缘也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明镜解析……
孩子表现出特别关注他人的反应时,说明孩子可能曾经有过被遗弃、嫌弃、抛弃、恐吓、孤立和排斥的经历,因此,孩子发现通过向他人示好,说好话,满足别人需要的就可以被别人喜欢,也可以获得友情,其实这就是成年人认为的“讨好模式”,但是,对于五岁的孩子来说,这个模式比较复杂,他的理解还没到这么复杂的层面。
因此,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生存本能的反应——获得陪伴,提升安全感。这也是人类的本能反应,试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部落,一个团体,一个小组,是不是都是在找寻符合自己三观的同伴呢?所以,这是正常的反应,同时,如果父母理解到的却是被欺负,被打压,被占有,可能需要纠正的却是父母看待这件事的角度,而不是强迫孩子改变什么,因为,这样会破坏孩子对社交体验的感悟过程,而听从父母的指令和建议,就是依赖的表现,而不是独立思维养成了,到了青春期和成年期的时候,他的人际关系就会有比较深刻的影响,比如社交恐惧或人际关系障碍等。
父母的评判只是从道德层面来分析,出发点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父母需要引导孩子的是他自己怎么处理类似的事情,这就是培养和训练独立性人格的方向,也是协助孩子建立自己的一套社交观念体系,还是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为他成长提前做的准备。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尝试引导他做选择和自我感受的能力训练,比如问他:你觉得怎么做呢?你想要什么结果呢?你是否想和他做朋友呢?你需要他陪你玩吗?如果他(他们)不能和你玩,你自己可以玩吗?当这样问了之后,就会把孩子的注意力转换到自我需求的思考方向,渐渐地才会明白:原来自己可以做决定,也可以选择。同时,父母还可以告诉孩子父母会一直陪伴着他,当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验的增加,阅历的丰富,自然而然地就明白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这其中就包括了与父母和他人的关系。父母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是怎么形成社交观念的,也就明白了孩子现在的经历是怎样的感受了。
关于孩子之间分享的情况也是很自然的,这是孩子敏感期导致的 ,他需要通过分享来得到自己内心的满足和需求,而且没有价值观,没有道德观,更没有人际交往观念,所以,父母经常会发现这个年龄的孩子今天跟这个小朋友玩的特别好,明天就换人了,后天又换了。这是孩子在不断地满足自己寻找合适的“玩伴”的过程,就是成年人认为的“对事不对人”,只要感觉舒服了就是朋友,不舒服就不是,单纯而直接,简单而快速。而分享只是其中的一种寻找的方式,类似的还有交换物品(包括不对等价格的物品),角色扮演(过家家),都是和分享一样的目的,因此,父母无需特别在意某一件事,而能做的就是把可能的结果告诉孩子,决定权还是交个他,这就上面说的独立性养成的部分了。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合理的认知体系、社交观念、处世原则,否则当离开父母之后,就会手足无措、束手无策、无所适从了,而这个情况一般就会出现在青春期和成年期,比如自闭,焦虑,抑郁,内心冲突。
总结,父母可以在意识范围内给孩子营造安全的成长环境,同时,只要没有危及到生命安全的事儿,都可以允许孩子去独立面对,这个过程只需要父母做好陪伴和引导的工作就可以了,做的多了就是控制和干涉,做的少了也会有疏忽和大意,因此,父母只做自己能做的,而不能做的请允许和接受自己不是万能的超人这个事实,可能对于孩子的独立性养成会有正向、积极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