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30)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是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和后面章节将出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主张,都是孔子所倡导的社会基本伦理准则。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施:动词,施给某人。
众:指众人、大众。
何事于仁:哪里只是达到仁。事于,做到、达到。
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他们是“圣人”。
病:心力有所不足。
诸:“之于”的合音。
己欲立(达):自己想要在社会上立足(通达)。立,立足,站得住,能独立生存。达,通达于道,行得通。
立(达)人:使别人能在社会上立足(通达)。立,使……立足。达,使……通达。
近取譬:联系自身、身边的事物,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仁之方:实现仁德的方法。
【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能广泛地施予百姓很多实惠又能周济大众,这样如何呢?可以称得上仁者吗?”孔子回答说:“岂止是仁呢,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也难以做到呀!所谓仁者,自己要想能够立足,也要帮助别人能够立足;自己要想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凡事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现仁德的方法了。”
仁是圣贤的境界,孔子一生都在努力践行并力争达到这个至高境界。子贡自然会向先生请教“仁”的道理。“博施于民”即是在日常生活中广泛施行实惠于百姓,“济众”是指在特殊或者紧急情况下对大众进行周济。“博施”与“济”不仅仅局限于一家一国,而是面向整个天下。
孔子充分肯定了子贡的见解。孔子认为,能够做到广施、普济,何止是仁?简直就是大圣人。这是连尧舜都难以达到的境界。但是,难以做到不等于放弃不做,而是要讲究方法,善于找到突破点,从小切口入手,逐步达到这种境界。其具体方法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首先真正做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让自己能够“立”起来,然后因“立”而“达”,通达于道,畅通无阻。其中,“欲”字非常关键。“欲”即欲望、愿望、志向。即使我们一时还不能做到、达到,但从一开始就要树立这样的志向和愿望。只要真正树立有这种愿望,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一定会一点一点、一步一步、一天一天趋近于通达,最终实现通达。同时,还应将立己与立人、达己与达人有机结合,引导、鼓励他人也这样去做,让他人也一样做到“立”、实现“达”。“能近取譬”,则强调要从自身做起。孝悌为仁之本,如果每个人都能从孝悌入手,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就能够实现仁德。
子贡善于经商,家境富足,估计也略有一点财大气粗,也想回报社会、周济大众,所以才会有这种想法,提出这个问题。孔子的回答则回归仁的本质和行仁的方法,提醒子路行仁不是依靠个人的经济实力,也不是好高骛远,期望突然达到很高的目标,而是要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带领更多人共同推动仁德目标实现。
当下,面对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国在全面做好自身防控工作的同时,将心比心,对世界各国及时给予帮助,在技术上、物资上尽己所能“济众”。即使那些对中国存在不满情绪甚至持有敌对态度的国家,都不计前嫌和现嫌,以天下大众的生命安全为上,继续给予无私支持,这就是仁德天下的具体体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