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收音机
上海生产的半导体
是奖励给我最好的礼物
因为我劳动出色又勇敢
奖给我这台半导体
赶着马群放牧时
它在我手上响着呢
傍晚回到宿舍里
它在柜子上说话呢
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流行内蒙古的一首蒙古族歌曲,歌名叫《上海产的半导体》(“半导体”指的是半导体收音机)。由著名蒙古族长调歌王哈扎布和歌唱家拉苏荣等,先后用蒙古语演唱过。内容说的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有一位青年牧民在生产队集体劳动中“出色又勇敢”,生产队奖励他一台上海生产的半导体收音机的喜悦心情。歌曲积极乐观、热情奔放,略有几分诙谐幽默,表达了社员爱集体,爱劳动,争做先进模范的这样一种思想境界。这首歌勾起了我对半导体收音机的一段记忆。
在我的家乡,半导体收音机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出现的。那时的收音机的确叫半导体收音机,是一种由二极管、三极管等电子器件组成的可接收电信号并转成声音信号播出的一种电子设备。当时,收音机还是“奢侈品”,是那个时代的标志物。只有村里的大队和小队部,以及“村干部”,才能买得起。对普通老百姓而言,即使有钱,你也不一定能够买到这样一件商品。那时候,谁家姑娘出嫁,向夫家要的彩礼中最主要的成分就是“三转一响”。三转: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响,指的是收音机,确切地说就是半导体收音机。
我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虽然文化不高,但是思想积极进步,对美好的新生事物乐于接受。他通过乡供销社的一个小头头,以“走后门”形式,买回来一台半导体收音机。这也是我们村普通社员家,第一个买收音机的人家。我当时年龄不大,看到刚刚打开包装的收音机,第一印象是个长方形的木头匣子,电木板外壳铮明瓦亮、光可鉴人。收音机正面用印有花纹的深黄色缎子面料装饰,下部左右各有一款相同的旋钮。一个是调频道用的,另一个是调音量用的。两个旋钮中间就是有机玻璃材质的可供选择电台频道位置的标记。当时,就是给收音机装上连接屋外的天线,收听效果也是不理想,几乎杂音盖过了正常收听的节目声音。遇到刮风时,收音机就“唰唰唰”地响个不停。赶上雷雨天气,收音机也伴随着电闪雷鸣,传出“咔嚓咔嚓”的剧烈响声。尽管收听效果极差,一个木头匣子里能传出人的说话声音,也足以让我们这些没见过世面的村里孩子们大惑不解、好奇不已。
当时,半导体收音机好像只能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和另外几个地方台播出的节目。新闻联播内容主要是“批林批孔”、“反帝反修”,以及“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在全国各地掀起的高潮。播放的歌曲音乐印象深的有,笛子曲“扬鞭催马运粮忙”,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还有“赞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草原歌曲。更多的是“八大样板戏”的经典唱段和曲目,以及国内外电影歌曲等等。父亲在劳动之余,喜欢了解关心国家大事,每天晚上20时,都准时收听半个小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各地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节目”,接着再收听几分钟“天气预报”,这才结束一天的劳动生活。
过了几年,我家又花很大价钱,更新了一台能够接收短波无线电波信号的收音机。比起过去大木匣式中波半导体收音机,体积袖珍了,重量增加了,收听效果有明显的提高,可选的电台和节目频道也陡然增加了许多。那时候我也长大了,喜欢收听歌曲、相声等娱乐节目。在小说联播节目中,断断续续地收听过《万山红遍》《渔岛怒潮》和《暴风骤雨》等小说。之后的评书联播节目有袁阔成的《三国演义》等等,还有夏青的《古典诗词赏析》和其它诗歌散文朗诵等节目。这些都对我后来喜欢历史文学艺术,有过潜移默化的启蒙作用。
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也就是改革开放以来,黑白和彩色电视机在家乡开始陆续普及,可视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已经把收音机冷落在角落之中。紧接着手机、互联网迅速普及。直到现在,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日新月异。电视也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再到数字高清。新一代4K(超高清)电视技术的应用,电视屏幕物理分辨率是普通数字电视的5倍以上,进一步改善电视画质的清晰度。如今,作为第五代通讯网络的5G网络技术紧锣密鼓地推进,标志着通讯网络的大时代已经向我们扑面而来……尽管如此,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们,至今念念不忘收音机的节目对他们工作学习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半导体收音机,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