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亭河风云第十六回:烽火连天集精锐劲旅 大浪淘沙聚俊杰真金(王以太)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长驱直入,华北失守,中原告急,徐州也很快沦陷了,日寇的铁蹄踏进了徐海大地,邳州地区的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日本鬼子高举屠刀、耀武扬威;汉奸维持会为虎作伥、狐假虎威;残存的国民党顽军也在苟延残喘、作福作威;地方土匪劫财害命、无恶不作,直弄得九州风雨飘摇、社会一片混乱、百姓民不聊生。富人灯红酒绿、寻欢作乐;穷人食不裹腹、讨饭无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地血涙、一路荆棘、一片哀鸿。

面对残酷的现实, 从学校回来的小兴孟一片茫然,只好帮助家里干活,随着家人”跑反”,忍饥挨饿、颠沛流离,事事不如意,处处不得安。不安分的他动起了恼子,他想来想去,造成这种状况的不就是日本鬼子吗?学校里获得的新思想,潜移默化地让他得出了必须把鬼子赶出中国的结论。于是他向家人提出想出去参加抗战队伍,打倒日本鬼子的想法……。

地处徐海地区的王庄村,也和全国人民一样,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下,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重压之下,人心思变。许多青年纷纷出去寻找打鬼子的队伍,结果苦寻无门,有的如王中良、王爱联、聂兰启、王学之等人甚至找错了”队伍”,发现上当后,又跑回来继续等待寻找。

‌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天,八路军陇海支队进入睢邳铜地区活动了,随后建立了中共睢邳铜地委和运西办事处,大王庄许多有志青年纷纷加入了八络军。

这时候的小兴孟做不住了,过去想抗日苦寻无门,甚至和小伙伴天真地约定想偷跑出去,做一番像古邳暴动的英雄们那样轰轰烈烈的事业,又觉得不妥,这样对家里伤害太大,但又找不出路子,今天八路军就在面前,岂有不动心的呢!他大胆地向父亲提出了这个要求,但立即遭到家人的坚决反对,在老父亲的眼里,他还只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岂能去做这些危险的大事?何况外面兵慌马乱,决不能让孩子出去闯荡,因此屡屡得不到家人的同意。怎么办呢?爱动恼筋的他不死心,一天晚上,又和王习之等几个小伙伴来到圩西大门楼下议论起来,空谈一番仍没有结果,回来后他夜不能寐,苦思冥想中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请人帮忙。第二天请来了王中良、王景州(王爱联)等本家邻居,一起做老父亲的工作,他们俩并现身说法”我们已经参加了,是为国为民的大好事,打跑了日本,以后就不要“跑反”了”。王中良、王景州住在西门南台子上,都是一路之隔的本家小长辈,他们的话自然增加了可信度、权威性,而且有人作伴也放心,于是父亲便不硬拗了,硬拗也拗不过来呵,只好顺水推舟,采取不管不问的消极态度,表面上松口答应了,但始终不同意去当兵,且提出不能走远的附加条件:“出去后不能离家太远,你们几个要在一起,也互相有个照应”。小兴孟一看父亲松了口,喜得心花恕放,也立即作了妥协,满口答应”不走远,不走远,就在附近活动,会经常家来的”。在父子间互相妥协中,终于打开了走出去的羁绊,几个人立即来了精神,”叽叽喳喳”地雀跃着跑出了家门。

‌        经过不懈努力,王兴孟终于像鸟儿一样飞了出去,约于1939年的春天,即在王中良的介绍下,参加了青年抗日救国团,为表示决心,改名为王坚一、后又改为更有文采诗意的王剑一。自此以后,家里再也没有人出来过,大儿子兴汉早已是家中的顶梁柱,湖里一把、家里一把地支撑这个大家庭;三儿兴怀慢慢长大,也没上过什么学,子承父业做起了木匠,忠厚老实,认真学艺,木工技术精湛,进入石桥公社农具加工厂,后调入县木材公司工作。兄弟三个,只有兴孟(剑一)远走高飞,投入到了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和轰轰烈烈的解放战争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中。 王剑一同志参加革命后,如鱼得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全民抗战的滚滚洪流中,在解放战争的急风暴雨里,在社会主义热火朝天建设中,展现出了著越的人生才干,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为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劳,也为家乡争得了无尚荣耀,这是后话。

‌      再说王剑一同志参加革命的时候,王庄地区的斗争形势艰巨复杂,周围环境十分恶劣,日、伪、顽同流合污,沆瀣一气,八路军的抗日武装尚不成气候,大多只是在政治上大力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发动人民群众,一些小股抗日队伍,只能游走于敌人的夹缝之中,尚不能构成连片的边区根据地,因此生活上没有保障,既要宣传,也要打仗,还得自筹粮秣,解决吃饭问题,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真正是提着脑瓜子干革命,抱着饿肚子求解放。但王剑一同志不怕苦累、不怕牺牲,处处走在前面,事事认真负责。由于他有文化,聪明伶俐,能说会写,参加抗战组织——抗日救国团后,即在睢宁县睢七区救国团的团部工作,任宣传干事,稍后任队长,带领宣传队大力宣传我党的抗战政策,宣传抗战的伟大意义,宣传战场上的胜利消息,特别在台儿庄大捷后,更日夜奔走于各个村镇,利用说唱、快板、活报剧等形式,自编自演各种节目,传达胜利消息,鼓舞群众势气,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八路军、新四军,效果十分显著,当时参加抗战活动、参加抗战队伍的人数节节上升,是一支十分活跃不可小觑的宣传队伍。不久邳南行署成立,将这支有功的宣传队改编为政治工作队(政工队),直接划归行署领导,他仍为队长。半年后,1939年8月,王剑一同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时年17岁。按现在标准讲,18岁才成年,但当年17岁的王剑一已是行署政工队队长,经过考验的抗战”老兵”和优秀的共产党人了。

‌      晚年他在《自传》中描述他入党时的感觉时写到: 那时刚参加工作、入党不久,对党的认识是肤浅的,认为只有入党才算真正地参加革命,甚至觉得有高人一等的想法。但同时也觉得入党就是要付出更多,工作更积极,比别人干的更多更好,绝不能落后。他还说: 在战争年代里,那时目标很明确,日本鬼子、汉奸维持会就在眼前,就是要打倒他们、消灭他们,解放全中国,过上好日子。敌我之间是你死我活,水火不容!不论条件多艰苦,大家都能冒着生命危险,前赴后继,为党的目标去努力战斗。建国后条件好了,没有了敌人,有的人就变了,忘记共产党是干什么的了,似乎失去了方向,没有了动力,这是危险的,必须不忘初衷,始终牢记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他一辈子始终老老实实地践行着他入竞的誓言,为党勤奋工作到最后一刻,直至积劳成疾,病倒在自己光荣神圣的工作岗位上。有诗为证:

‌   夷入华夏九州暗,烽火连天开战端。

抬出九龙长矛戟,挥起七星宝龙泉。

政工队里担大任,救国团中任重难。

中华同胞四万万,喜看俊杰出少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