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前的蛮荒之地,为何诞生了哈佛大学?
· 400年前的蛮荒之地·
为何诞生了哈佛大学?
—
策划:先知书店
圣诞节到了,我的南方朋友林达夫妇,从佐治亚 —— 即中国人熟悉的《飘》的家乡,长驱三千英里,开车两天来看我。而他们夫妇写的两本介绍美国社会、政治、文化的书,那一年在中国也上了热点图书排行榜,《历史深处的忧患 : 近距离看美国》和《总统是靠不住的》,已经为中国读书界熟悉。
这两本书写得非常好,与他们的生活状态有关,抵美多年,他们以小贩为生,在草根层摸爬滚打,一点没有在美留学生阶层的那些坏毛病。夫妻俩遥闻哈佛大名,却总是自认为是南方的乡巴佬,轻易不敢来,这次乘着我在那里,就到哈佛来探头探脑了。因此,我戏称这一年的圣诞是“两个小贩到哈佛”,而他们对我的“报复”,则是带给我一本《总统是靠不住的》,扉页赠言居然如此回敬:“ 1997 年圣诞:哈佛不读书纪念 ! ”他们开车载着我东跑西颠,走了很多我平时因没车而到不了的地方。那一个礼拜,我果然读不成书了,这一对小贩夫妇开心得哈哈大笑。
第一个地方是普利茅斯,离哈佛一个多小时车程。那是英国移民到北美登陆的最早口岸,有“圣地”之称。我们去的那天是阴天,彤云密布,景色萧瑟。惟见远处一条大帆船停泊在海岸,五颜六色,显得特别鲜艳。走近一看,才知道是著名的“五月花”号,却是后人仿制的。
那条真实的“五月花”号早就烂完了。它是在 1620 年 11 月 11 日一个寒冷的日子抵达这里的,从船上摇摇晃晃走下 102 个清教徒移民,衣衫褴褛,形销骨立。他们原来的目的地是弗吉尼亚,风浪将他们吹到了这里,只能改变计划,落地为安,就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他们当时是踏着一块海边岩石上岸的,那块岩石大约一米见方,经 337 年的海潮冲刷,还在原处,一半在海里,一半露出水面。美国人称它为“普利茅斯圣岩”,在它露出水面的那一侧刻了“ 1620 ”四个阿拉伯数字,迹近神秘,几乎朝拜它为整个北美文明的发祥物。岸上有一个回廊,好让参观者在它的上方来回走动,以仔细端详这一伟大的“圣岩”。
那批移民自说自话改变了出资组织这次航行的公司定下的目的地,以后的事情自然只能靠他们自己管理自己了。全体移民签定了一份公约,自己约法三章,有点像我们 70 年代的凤阳小岗村农民的地下民约。史载《五月花号公约》全文如下:
我们这些签名者,为上帝的荣耀、基督教的进步和我们君主与国家之荣誉,已决心远航弗吉尼亚北部,去开垦第一个殖民地。兹由在场者在上帝面前、在彼此面前庄严地互定契约,把我们自己联合为一个公民团体,以便更好地实施、维护和推进上述计划;并根据公认为最适于和最有利于殖民地普遍福利的原则,随时随地出于至诚地制定、设立和构造出如此正义和公正的法律、条例、措施、组织和机构。我们约定:所有的人都应当服从与遵守这一切。作为证人,我们签名如下。
当时他们从英国来此,要航行 5000 公里,在海上颠簸四个月,还未抵岸就有人耐不住风浪折磨而死去,第一批幸运上岸者 102 人,上岸不久,即逢严寒来临,第一个冬天又冻死三分之一的人,以后的几个冬天,不断有人死去。就是这样一群奄奄一息的人,居然还有心情一字一板地签定那样一个公约,从此奠定北美 13 个殖民地的自治原则,这一原则后来又融进了现代政治文明下中央政府与地方自治的权力界限,其历史作用一点不亚于后来的《独立宣言》。后者只是宣布了与英国决裂,规定了 13 州殖民地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五月花号公约》则奠定了 13 州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规则。
△ 温斯罗普总督(1588~1649),被遗忘的美国之父,主张公民持枪、新教社会。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五月花号公约》,就不会有后来的北美文明。 19 世纪吸引一代又一代欧洲人到这里移民的,第一是这里辽阔的土地,第二就是辽阔土地上的自治原则,土地加自治,以及由此形成的机会均等,这就是后来与“普鲁士道路”相对应的北美现代化模式 —— “美国道路”。而这条美国道路,就是从那块“普利茅斯圣岩”开始的。
还有更为令人惊异的。
我的两个小贩朋友嗜好阅读游览地各种铜牌上镌刻的纪念文字,离开“五月花号”不远,他们就发现了一块与哈佛大学历史有关的铜牌,文字大意为:
有一个叫“哈佛”的传教士,登陆不久就开始操心精神播种问题。他说,我们接受了欧洲的文化,但是这里谋生太艰难,以至我们的子孙后代很有可能在开辟草莱中遗忘了欧洲的文化,一切又要从零开始。为了避免这一荒蛮,我们从现在起,就应该节衣缩食,办一所大学,让我们的后代从欧洲教育的终点开始。这个叫作“哈佛”的人捐出了他的藏书、财产,这就是 1636 年哈佛大学的起源。
哈佛离这里有多远 ? 从空间上说, 60 英里开外;从时间上说,离初民在这里登陆仅仅十六年,离美国独立建国还有一百四十年。在那十六年里,几乎每年冬天都有人在普利茅斯的海边冻饿而死。按照中国儒教有关物质充盈与教育起步的先后次序,仓廪足,知荣辱,知荣辱,民可教,这些“五月花”上下来的初民却反过来了:仓廪不足人冻馁,荣辱未开民已教,他们怎么会在饥寒交迫奄奄一息时不想到发财致富,至少应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是想起来要办一所劳什子大学,而且说干就干,从捐出自己的藏书开始 ?
△ 美国人把教育看作最长远、最高明的投资。哈佛这样的顶尖学府,没有财政拨款,办学经费都来自私人捐助。
此前我在哈佛参加过那里的校庆,看到一幅标语那么牛气:“未有美国,先有哈佛 ! ”当时有所不解,还嫌他们太狂妄,今天身临普利茅斯的荒凉海滩,豁然开朗,这才有所领悟。再回想哈佛校园里,还有一尊哈佛坐姿铜像,老哈佛坐在那里,一坐 260 年。那尊铜像是 1736 年校庆 100 周年浇铸的,并不是哈佛本人,而是 1736 年的一个普通学生,大家认为哈佛的肖像应该像那个学生的长相,也就自说自话,就按那个学生的五官长相及身材,浇铸了那尊铜像。
美国人特有的天真与幽默,既有自我作古,拿不到 300 年的历史处处显摆,又有顽童般的嬉戏,经常消解自我历史中的神圣。他们并不像中国人那样动辄美化先贤,相反,在中国人认为很严肃要把脸板起来的地方,会突然来一个出人意料的幽默,甚至恶作剧,一下子松弛下来。但是,“假”哈佛并不妨碍“真”哈佛应该得到的敬意。 260 年过去了,那个“假”哈佛就一直正襟危坐,一本正经地领受着世界各地游客仰视的目光,一双铜靴被每年秋季开学的上万名各国新生摸来摸去, 260 年摸下来,那还了得 ? 自然是油光锃亮 !
360 多年过去了,那个校园里的人几乎年年要喊“未有美国,先有哈佛” ! “未有美国,先有哈佛 ! ”牛气冲天 ! 白宫和国会山只能自认晦气,总统俯首,美国低头,拿哈佛无可奈何,这就是哈佛,哈佛的精神财富 !
△ 曾经的辉煌:上海圣约翰大学,采用全英文教学,被称为“东方哈佛”、“外交官养成所”,1951年消失。(参阅:岳南《南渡北归》)
中国人是会做生意的。即使在普利茅斯这样游人罕至的地方,也不难找到我同胞开设的餐馆,而且很大,有几十张桌面。我和佐治亚来的两个小贩在这里坐定,还能点到三罐从中国进口的正宗青岛啤酒,只是菜已经很不正宗了,味同嚼蜡。今天反正不读书,我们就在那里议论起这家餐馆的招牌,不知是什么意思:“ Ming Dynasty ” ? “明代” ? “明朝” ? “明皇朝” ? 是因为这家老板姓朱,还是因为老板来自明代立国之都南京 ? 抑或别无深意,只是一个简单的纪年 —— 以此提醒普利茅斯的游客,当“五月花”号靠岸的时候,当“哈佛”第一次动议捐办的时候,中国已“皇家”几千年,当时叫作“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