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器具古今文献及论著,这部书终于收齐了

《易·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是道的物质载体,道是器的精神属性,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茶文化也是如此,在人们采茶、制茶、运茶、储茶、饮茶等物质活动与其中蕴含的精神文化相互作用下,经历了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为后人留下了各种实物资料,也形成了丰富的典籍文献。

茶器具始终伴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演进。茶文化的考古遗存和传世实物中,有相当一部分为茶器具。茶文献中也有很多涉及茶器具的典籍史料。

茶器具始终伴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演进。茶文化的考古遗存和传世实物中,有相当一部分为茶器具。茶文献中也有很多涉及茶器具的典籍史料。我们提及茶文献,一般认为是各类茶书(目前收录茶书最多的为《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共114种,其中一些实为茶文,不足以成书),对于凡经、史、子、集各类典籍中的茶文、茶诗词的搜辑,也形成了一些成果(目前收录较多的为《中国茶典》,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这为我们搜辑茶器具文献,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基本资料。

茶器具因人们采茶、制茶、运茶、储茶、饮茶的需要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为高雅艺术品和世俗生活用品的结合体,在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与文化紧密相联,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物品,兼具了道与器的性格。同时,茶器具因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而不断发展,每个时期的茶具呈现出鲜明的个性。我们透过茶器具,可以了解每个时期的茶文化特性,窥见当时社会的文化、思想、风俗、习惯。历史上的茶器具,形态各异、品种丰富,我们既可以通过相关文献的记载了解其发展的历史,也需要借助传世藏品、考古发现获知其形制、用途、特性等信息。当然,作为一种主要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茶器具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艺术内容。历史上每个时代遗留下的茶具都能使人窥见当时的社会文化。

早在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茶就开始被作为药用、祭品,并且开始转为饮用。但当时茶食不分,茶、酒、食器往往一器多用,并没有形成专门的茶器具。到了汉代(前206—前220),饮茶风气已十分普遍,茶已开始成为商品。文献关于饮茶的记载,见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王褒的《僮约》,其中的“烹茶尽具”“武阳买荼”,说明“荼(茶)”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的饮食之一,饮茶已开始在社会中上阶层流行。但此时茶器具仍未从食器中分离出来。魏晋南北朝时,茶器具依然借用炊、煮、饮器。随着饮茶推广和人们对茶的认识的深入,到了六朝时期,专门化的茶具从食具、酒器中独立了出来,且种类大大增加。但此时相关文献中关于茶器具的记载仍然较少。

隋唐时期茶具的品种更多,较之前更为完善,就陆羽《茶经》所列,就有28种。以陶瓷茶具为主,同时贵族、富家也出现了金、银、铜、锡等金属茶具。由于各地风尚不同,唐朝社会生活中使用的茶具远比《茶经》所载复杂,这从法门寺等出土的相关文物及唐诗的记载可以看出来。据《茶经》记载,这一时期的饮茶之法已十分强调茶、器、水的选择以及烹煮的技巧讲究,不断精细化,已经从解决口渴之需发展成为更高层面的品茶文化。文人雅士甚至借“具”之美来烘托“茗”之佳,而“类玉”“似冰”的越窑青瓷茶碗与茶汤相得益彰,从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而随着饮茶方式由煎茶向点茶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器具,比如偏提和茶托子的出现。这一变化也成为唐代文人吟诵的重要题材。

宋代,随着制茶和饮法的改变,加上这时斗茶、品茶的风尚,使这一阶段的茶具也产生了若干显著变化。首先,宋代茶器具与唐代相比,数量更加精简,形制更加小巧。其次,因为斗茶的需要,黑釉茶盏在宋人饮茶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再次,宋朝出现了许多论述茶具的著作,以蔡襄的《茶录》、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及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最为著名。

元代茶器具相关记载较少,但我们可以通过诗词、书画等零星的记载与考古发现找到一些有关元代饮茶与茶具的信息。元代既有采用点茶法饮茶的,也有采用沸水直接冲泡饮用的,这可以从元人的诗作和相关考古发现中找到依据。饮茶方法的过渡性直接影响了元代茶器具。

明代茶器具出现了一些重大改进,比如洪武二十四年(1391),“罢造龙团”,促进了散茶的改进与流行。由于皇帝的倡导,明代饮茶即以冲泡为正宗,并沿用至今。可以说随着饮茶方法的改变,人们在饮茶观念、审美取向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斗茶已经基本绝迹,因此黑盏自然就不再符合时代的要求,白色茶盏再一次流行,江西景德镇的白瓷茶具广受欢迎,并逐渐发展成为当时全国的制瓷中心。总体上来说,明代的茶器具比较简便,但明人高濂《遵生八笼》中,列举了16件,另有总贮茶器具7件,合计23件。有学者认为,这是明代文人在现实抱负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借茶器具表达清节励志的一种方式。茶壶、茶杯是壶泡法中最重要的器具,因此紫砂壶艺应运而起,发展为一门极富艺术性的陶艺产业。另外就是明代茶具在盏上加盖,一盏、一托、一盖的三合一茶盏成为明代茶具的基本格式。清代随着茶的品种不断增加,饮茶方式在前代基础上更加完善和讲究,但茶器具的类型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近代以后,随着茶业的发展以及工业和技术的进步,茶器具也不断改进,乃至出现了机械化,如为适应长途运输的篦、箱和精密的揉茶具、焙茶具,等等。

茶器具因人们采茶、制茶、运茶、储茶、饮茶的需要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为高雅艺术品和世俗生活用品的结合体,在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以上通过对茶文化与茶器具发展史的简要回顾,主要还是想说明,茶文化与茶器具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关于茶文化与茶器具关系的探究,相关文献记载、传世文物、考古遗存等都是我们要关注的重要资料。这些方面前人已经有很多成果,但对文献的搜辑仍有一些扩展空间。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凡经、史、子、集中涉及的茶器具文献以及成果尽可能搜辑完备,并进行合理编排,不仅可以使读者更为全面的了解茶器具的相关知识,更可以更为充分的领略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凡经、史、子、集中涉及的茶器具文献以及成果尽可能搜辑完备,并进行合理编排,不仅可以使读者更为全面的了解茶器具的相关知识,更可以更为充分的领略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因此,本书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在前人整理茶书,陶瓷、紫砂等文献的基础上,对茶器具文献尽可能多地搜辑,其中时代较早的是西晋左思:《娇女诗》应该说是目前较为充分的。第二,茶文献的数量丰富,但存在改编因袭的问题。我们在搜集过程中注意到此问题,对明清文献中转录唐宋典籍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尽量使之有合理的安排。第三,茶器具文献有一个特点,就是内容驳杂,往往一段之中包含多个器具。我们在对茶器具文献进行分别、归类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古代类书(如《白孔六帖》《渊鉴类函》《古今图书集成》等)对茶文献的分类方式以及当代类书整理(《中华大典》“工业典”“艺术典”)的成果,对茶器具文献进行初步分类,使之成为一部可以翻检的茶器具文献工具书。虽然这些分类仍稍显粗疏,但也可以使读者概览历代茶器具文献的情况以及特点。第四,在搜辑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文献内容已经被相关研究成果所引用、研究,这一方面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指引,同时在此基础上,我们也有一些新的发现。第五,新中国成立以后,学界对于茶历史、考古、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本书第四章内容即是关于茶器具的著作、论文、考古资料等。我们搜集的信息基本按时间排序,可以使读者既能有所借鉴,同时也能了解学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第六,茶器具文献相对于其他典籍来说,往往比较零散。这不仅表现在茶器具文献往往为只言片语,而且不成体系。但从另外一个长时段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有一些发现。如虽然明清时期的饮茶方式和茶器具相对于唐宋显得更为简化,但明清时期的茶书数量较之唐宋增加不少。据学者统计,现在初步确认的茶书为188种,其中完整的茶书96种,辑佚28种,佚书书目64种。其中,唐和五代为16种,宋元47种,明代79种,清代42种,另有明清间未定朝代4种。但从茶诗词方面来看,本书对唐宋元明清茶诗词的整理说明,唐宋时期涉及茶器具的诗词数量又远远多于明清时期。这也是一个值得玩味的有趣现象。(本文摘自《中华茶器具通鉴》第二卷《茶器具古今文献及论著概览》之前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