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求变,变出精彩
毫无疑问,选择和运用特定的思维方式,对于演讲者来说,往往与演讲中观点的提炼、材料的发掘和概念的阐释直接相关。因此,突破思维定式的束缚,追求思维的变化,就成了演讲出彩的关键。
抽象思维——把小材料变大
前不久,大连市公汽联营公司702路422号双层巴士司机黄志全,在行车的途中,突然心脏病发作,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他做了三件事:一是把车缓缓地停在路边,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二是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了车;三是将发动机熄火,确保了车和乘客的安全。他做完了这三件事,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黄志全只是一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然而许多人却牢牢地记住了他的名字。因为他向全社会宣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做到用一件小事把自己生命的价值最大化。
——段代洪演讲《生命的最后一分钟》
段代洪讲述的这个真实的事例,之所以特别让人感动,是因为黄志全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所做的三件事,完全是一个普通的公交车司机应该做的,只不过是平凡的小事。然而,为什么“许多人却牢牢地记住了他的名字”?演讲者在講完这个事例之后,运用抽象思维进行理性的思考,剖析的原因是,他向全社会宣示了“每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做到用一件小事把自己生命的价值最大化”的道理。这样把小材料变大,充满了强烈的启示性和感召力。
形象思维——把虚概念变实
当然,必须强调,在中国,信仰可不一定与宗教有关,但一定与我们内心的充实有关。我们内心要建立一种信仰,就是要有所敬畏。改革开放40年,欲望面前,信仰的核心是敬畏。敬畏是两个词:尊敬和畏惧。因此,我一直把它比喻成一条大河两边的河堤,这边是敬,那边是畏。如果河的堤坝足够高,不管河流怎么波涛汹涌,都不会泛滥成灾。一旦敬畏的河堤不在了,或者变低了,欲望的河流就会奔腾泛滥,带来无数灾祸。
——白岩松演讲《寻找信仰》
白岩松谈论信仰,是从我们“内心的充实”说起的。他认为要在内心建立信仰,就要“有所敬畏”,而信仰的核心就是“敬畏”。为了阐释“敬畏”一词的深刻内涵,他首先把“敬畏”拆解为“尊敬和畏惧”,然后运用形象思维,把“欲望”比喻成“河流”,把“敬”和“畏”比喻成“大河两边的河堤”,而河堤的高低就决定了河流是否会“泛滥成灾”。演讲者就这样把一个虚概念变实了,让听众在形象化的情景中领会了“敬畏”对于管控“欲望”的重要性。
爱好演讲的朋友,当你在演讲中被思维定式束缚,而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不妨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变换一种思维方式,或许就会让你的演讲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请你相信,思维一旦求变,演讲必定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