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这么残暴,诛杀功臣、严刑峻法,为什么还能坐稳江山?
历史上有三位皇帝被“标签化”得最深,秦始皇、杨广、朱元璋。前面两位且不说,倒是朱元璋挺冤枉,尽管他的确杀了不少大臣,但这是残暴不残暴的问题吗?
如果不那么做,明朝能否往下延续还难说。朱元璋杀功臣,主要是通过胡惟庸案、蓝玉案,可这两人已经形成了威胁到皇权的小集团,对初生的明朝是一大隐患,不杀不行。
还有一些官员,被杀是因为贪污。朱元璋规定,贪污超过60两银子就要砍头,为了威慑贪官,还创造了一种恐怖的刑罚“剥皮充草”。残忍是残忍了点,但大家说,贪官不该杀吗?
因而,给朱元璋贴上残暴的标签是不太公平的。
朱元璋能得天下,真的不容易。同样出身草根的刘邦,家里至少供得起他一口饭,还有个给力的老丈人。朱元璋有什么?只有两袖清风,哦不,最困难的时候估计连袖子都没有,活都活不起了,只能当和尚、当乞丐,直到加入义军后一步步往上走,温饱才算不成了问题。
但就是这个穷光蛋、讨饭和尚,却最终削平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北上“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覆灭了不可一世的蒙古铁骑建立的大元帝国,光明正大地立国称帝。因而有学者认为,自古得位之正者,莫过于明太祖朱元璋。
打江山难,坐江山更难。但朱元璋还是坐稳了,凭的是什么?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勤政,是超于常人的深谋远虑、文韬武略,还有一份为民之心。
朱元璋曾在自述中说“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很多人说他虚伪,都坐上龙椅了,还假惺惺的说什么本无意于天下。但事实就是如此,投军之初,朱元璋既无远大的理想,更没想过当皇帝,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已。
随着身份地位的不断提高,朱元璋肯定也感受到了权势的诱惑力,从被动变为主动,但依然保有那份初心,只折腾官员,不折腾百姓。在他手底下当官得提着脑袋,但当他的百姓,在封建时代是一种幸运。
这跟他底层赤贫的农民出身大有关系,只有像朱元璋那样尝遍民间的酸甜苦辣,才能够真切地体会到底层百姓的喜怒哀乐、人间疾苦,不像其他皇帝那样高高在上,与百姓离得天远地远。
据《明实录》记载,某次一江浙官员回京述职,给朱元璋带了一袋精制大米,朱元璋很高兴地收下了。但当有人问到要不要将这种精制大米列入皇宫的进贡品时,他却拒绝了,原因是怕增加农民的负担。
说句稍微夸张的话,朱元璋是真正将百姓放在心里的皇帝,曾对官员们说“天下初定,老百姓财力困乏,像刚会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树,不可动摇它的根基,重要的是休养生息。”
不但不扰民,朱元璋执政期间,还给民各种福利待遇,又是减免税收,又是鼓励农桑、促进经济。有人说,朱元璋时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最好的时期之一。大家能想象吗?他下令建了免费养老院、福利院。
明朝法律明确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私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朱元璋曾专门颁布诏书和法令,规定每地要善待老人,并让县官定期送去米面衣物进行慰问,送多少、怎么送,在《存恤高年诏》里记得明明白白。
为提倡敬老、养老的良好社会风气,对于孝子,朝廷不但给予精神表扬,并给予物质奖励,赏赐衣物、发放奖金。60岁就能享受普通老人80岁时才能享受的福利,死后还有三两银子作为丧葬费。
登基六年后,朱元璋下了道命令“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令一子侍养,免其差役”,本来都是要纳税赋的,但为了让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安度晚年,允许老人的一个儿子免于服役。
神奇的是,朱元璋还试验过“保障房”政策,以南京作为试点,在郊外修筑公房,安排无家可归者居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免费福利公房。虽然没能扩大到全国,也很有意义。
以上这些措施,和现代自然没法比,但在古代,足以让百姓对朝廷、对皇帝感恩戴德。百姓爱戴,这江山就稳了一大半,那些个乱臣贼子倒是想搞事,但没有群众基础,充其量也只能是闹一闹,很难有成功的可能。
另一半,考验的是朱元璋当皇帝的能力。
这方面,朱元璋也可在历朝历代皇帝中排进前五,虽然一开始只是个小老百姓,却在南征北战中成长为杰出的政治家,治国理政没问题,与官员勾心斗角更没问题,无师自通了帝王之术。
通过胡惟庸案,朱元璋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裁撤中书省,将中书省的事务交由六部分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间没有谁横伸一脚,君权由此得到集中。底下的权力分散了,自然也就很少会出现权臣把持朝政的现象。
通过蓝玉案,朱元璋打击了开国武将集团,收拢兵权,使君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并为后世的明朝皇帝,清除了武将造反这一祸端。明朝大体上走的还是宋代“以文驭武”的路数,尽管中后期明军战斗力锐减,但内部基本也没有影响大局的叛乱。
换句话说,百姓、文臣、武将都为朱元璋所掌握,他的江山也就稳了。再加上老百姓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谁还跟着那些野心家冒着杀头的风险去搞什么叛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