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台道观”的故事(二)
宋代郭震在《题龙华山》一诗中写到:
昔年曾到此山来,
百鸟声中酒一杯。
最好寺边开眼处,
段文昌有读书台。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唐代、宋代时“段文昌读书台”的名气是非常大的,影响力也很大,知名度自然也大。
南宋成都府通判何耕为“段文昌读书台”写了一首题为《段文昌读书台》的诗:
段公曾此读群书,
读破应须万卷余。
家礼一传为杂俎,
稗官收来附虞初。
前两句写的是段文昌,后两句写的是段文昌的儿子段成式,诗中的“杂俎”,说的是段成式的代表作《酉阳杂俎》。
段文昌是武则天曾侄孙、晚唐名人武元衡的女婿,他的祖父段德皎是给事中(给事中,官名,秦汉为列侯、将军、谒者等的加官,侍从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参议政事,执事于殿中)。他的父亲段谔,官至循州刺史,妻子武氏是武河南缑氏人(今河南偃师县)。
段文昌的儿子段成式,属于晚唐时期的人,是官宦子弟,自幼活泼好动,博学强记,青年时英俊帅气,喜欢骑马打猎,待人彬彬有礼,成年后历任校书郎、尚书郎、江州刺史,后居住在襄阳。他从小长期跟随在父亲身边,随父亲转徙各地,耳闻目睹了很多地方的风土人情,见识了很多奇闻异事,所以阅历丰富,视野开阔,特别是在“读书台”期间,刻苦学习,博览群书,他读的书不限种类,包罗万象,只要是见到的书,就肯定会认真阅读,由于记性好,使他博学多才,知识渊博。在“读书台”的学习积累,为他所写的《酉阳杂俎》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酉阳杂俎》属于笔记类小说,前集二十卷,续集十卷,内容丰富,涉猎面广,包罗万象,想象奇特,令人叫绝。他所写的《段氏游蜀记》、《锦里新闻》记载的都是成都及周边的事情,记录了他在成都及周边的各种见闻与故事,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传说其中有很多笔墨是写他在“段文昌读书台”的学习生活经历,只可惜这两本书已经失传。
为了写《酉阳杂俎》这本书,段成式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特别是在青城山的很长一段时间,在那里喝茶、听书、摆龙门阵。他将看到的、听到的见闻做了大量的笔记,收集了丰富的资料。他与当时的诗人温庭筠、李商隐、李群玉、周繇都是非常好的朋友,而且来往密切,对他的后来的写作有着很大的影响。
“段文昌读书台”对段成式的影响特别大,因为他在那里的时候,正是读书学习的年龄,是他学习求知打基础的时光。他在“读书台”的时间,应该有好几年的时光。他在这里跟随着父亲,除了学习,还目击耳闻了父亲的接人待物,从父亲身上学到了做人做事的原则和方法,并且结交了很多同龄伙伴,知道百姓的疾苦和所求,懂得百姓生活的艰难与不易,为他未来从政做官开拓了眼界。
“段文昌读书台”在历史上经历了几次毁坏之后,在改革开放后又重新修建,现在的名字叫“读书台道观”,住持是王山仁道长。
“读书台道观”经历了无数个春夏秋冬,虽然经过重建,但有些已被定性为“危房”,并且已经拆除。
王山仁道长目前正在集中精力,全力以赴的投入到“读书台道观”重新修缮建设中。在谈到“读书台道观”的建设时,他期盼有识之士,能够积极参与到“读书台道观”的建设中,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因为“读书台道观”从唐朝开始,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中国道教的骄傲,在历史上对当地广大百姓有着很大的影响,他们在这里学习、祈福、敬香、求得平安。很多道士在这里求得道法,弘扬八方。能够参与到“读书台道观”的建设,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荣誉,既为弘扬道教文化出了力,也为自己求得一份功德,未来会在中国道教的文化历史中留下光荣的一笔。
注:历史资料来自于百度搜索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