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别克斯坦漫行记——教养与习惯

“乌兹别克斯坦”不属于一个发达的国家,但是,几天的行程中,确实可以感觉到国民的综合表现力,非常好,可以打出很高的分值。

短短的几天,每天乘车的次数比较多,除了朋友的车辆接送外,有很多的时候都是“打的”。出租的价格特别的便宜,换算成人民币,每百公里不会超过100元,大概与这个国家的天然气便宜有关系(大部分车辆都用天然气),朋友告诉我,每立方米天然气合人民币2毛钱。

2月11日,我们一行几人行程1000多公里,早上9:30分与“住建部部长”告别后,就驱车前往一个“内陆湖”,中午仅用一个小时吃了午饭,再次踏上行程,下午16:30分才到达那里,17:30又驱车往回赶,晚上23:30到达“塔什干”。

那天,我们的翻译有事情不能陪同,在路上,我们与陪同我们的朋友是没有语言交流的,只是通过简单的手语表达简单的意思。司机为了能够把我们准确地送到要去的地方,专门约了中途的一个朋友,那个朋友一共4个人,下午一点多开车带路,一直把我们带到我们要去的地方。我们之间没有办法交流,所有的表示,就是“微笑”与“合影”。

在路上经过一个“检查哨”,值岗的军人收取了所有人的“护照”,进到一个屋子里,差不多15分钟后,出来把证件还给我们,然后让打开车后备箱,检查后让我们通行。在这个过程中,陪同我们一起的朋友,不断地向另一个军人提出各种问题,对方的回答都很认真耐心,我们走的时候,军人把右手叩在左侧胸口上行礼放行。边防士兵长相英俊,待人有礼,军姿昂扬,看上去很有军威。

每一个路段,会根据路上的具体情况,设置一个路人穿行的通道,会有一个“STOP”的标牌,所有的司机无论有没有行人通过,都会在那里停车5秒,然后再启动赶路,我没有见到一位司机看到没有行人就直接通过的。

在出入“塔什干”的周边公路上,设有很多的检查站,在经过这个通道的时候,司机同样会停车5秒,然后启动通过,如果有警察询问,便会停车回答警察提出的问题,时间很短,立即通行。

在离“塔什干”大概行程1个小时路程的地方,遇见一个检查站在查车,所有的车辆都要接受检查,可以看出来是查车辆及司机的手续。警察见到司机不用敬礼,而是“握手”问候,看完证件后,用右手放在左胸行礼,然后放行。

“握手”在“塔什干”是最平常的问候,只要见面就会“握手问候”。几乎见到任何人,只要有“目光对视”,迎接你的一定是“微笑”,我想,大概“无一例外”。

进商场会接受检查,工作人员会先用手持的设备在你的身上扫一下,如果你背着包,必须打开看一下,然后才能进入,进入地铁也是一样,总之进入任何公共场所就必须接受这种简单的检查。正因如此,你会发现“警察”特别多,其实,有些是“警察”,有些类似于中国的“保安”。

“乌兹别克斯坦”应该是一个“亲俄”和“亲中”的国家,很多家庭的子女都送到“俄罗斯”或着“中国留学”。大概是因为我接触人的层次比较高吧,他们说起子女,安排孩子们留学最多的就“俄罗斯”和“中国”。

进出“乌兹别克斯坦”的手续非常简单,也非常快,快得让我们都难以相信,几分钟就可以进入这个国家的国土。

回到祖国,与朋友聊起来,朋友说肯定是这个国家的素质高,我说:非也!

“素质”其实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首先指的就是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文化水平的高低,其次才指人的身体的健康程度,以及家族遗传于自己的惯性思维能力和对事物的洞察能力。

我在“塔什干”,看到城市的面貌大概只相当于中国上一个世纪末的水平,高楼很少,大商场也只有3层或者4层,总面积估计不会超过4万平米,周边城市的发展大概不会比“塔什干”更高,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对人礼貌”,“待人客气”。

在从“内陆湖”回来的路上,在给汽车加油的时候,我手拿着喝水的杯子,示意可否加一杯热水,在房间里的老人点头同意,并马上将一个大瓶子的凉水倒进加热水壶里,在水烧开之后,同时递给我一包茶叶,我摆手示意不用,我杯子里有茶时,他微笑表示明白。在我准备上车的时候,老人隔着玻璃微笑着将右手放到左胸上,示礼问候。

我告诉朋友,这是一种“教养”,有“教养”的人可以没有文化,但是所有的行为符合“社会惯例”,他的行为可以受父母影响,可以受学校教育,可以受家庭的熏陶,可以在日常交往中学习,时间长了自然就成了“习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