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拍出好的照片——摄影漫谈
社会进步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过去很稀奇、很珍贵的东西,现在已经很普遍,比如“照相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对于家庭及个人来讲,都是一个非常“珍贵”的“大件”,可现在“照相机”是百姓家庭中最普及的一个“物件”,根本算不上“大件”,当然,摄影“发烧友”另当别论。
摄影的基本含义是“以光线绘图”,简单的讲,就是通过具有影像记录功能的设备,将眼睛能够看到的图像记录下来。记得很早的时候听人说过一句话:摄影家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
其实,成为“摄影家”非常难,成为优秀的“摄影家”更难,因为摄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仅仅懂得相机的功能、构图和用光,只是了解了摄影的基本“技能”,根本谈不上是“摄影技巧”,只有那些真正懂得绘画、舞蹈、音乐、文学、历史、书法等等学问的摄影爱好者,才可能成为“摄影家”。
摄影的“技能”是指进行摄影所需要的和掌握的基本能力,如相机的性能,光圈快门的合理配合,正确的用光,合理的构图等,而“技巧”就是在这些基本方法基础之上的灵巧或者巧妙运用,包括文化、绘画、音乐、历史、书法等方面的积淀。
要想拍出好的照片,除了熟练掌握“技能”以外,“技巧”显得更加重要。
记得在2010年前后,我的一位好朋友的小舅子结婚,请我去做总管,遇到的摄影师,拿了一个佳能500D机身,配了一个17——70的镜头,机身上还插着一个闪光灯。因为见惯了结婚庆典上拿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师,所以对那天摄影师的器材很不屑。通过别人介绍才知道,他竟然在中国传媒大学读了八年,所学的专业就是“摄影”。看了他手机上的照片,才发现同样是摄影,拍出来照片的效果差距不是一点点大,而是非常大。
在结婚典礼结束后,我们两个坐在一起吃饭,才听了他谈对摄影的认识。
他说:摄影是一门艺术,因为简单,所以学的人就非常多。你在旅游景点,可以看到众多的旅游者,手里拿着相机,其中用单反相机的也不在少数。中国有句话,叫做“易学难成,难学易成”,道理很简单,你看那些学习周易的,只要学会了,就有无数的崇拜者,因为难学,所有很多人就选择了放弃,而摄影只要有一台相机,就可以随时拍照,但真正掌握摄影“技巧”的又有多少,真正成为“摄影家”的又有多少?所以,我觉得摄影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仅仅喜欢和拥有好的摄影器材是不够的,那是很难拍出好照片的。
好的照片,除了新闻摄影以外,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美”,二是“沉思”。简单的说,就是拍照要么很美,让大家看了很舒服,很有感慨,要么就是照片让人看了以后会“思考”,会触及人的“思维”,让人浮想联翩。能够做到这两点其中之一的,都算是好照片。但,真正做到这两点,却很难。
我接触的摄影者中,各种年龄的都有,各行各业的都有,有钱没钱的也有,但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玩相机早的爱给玩相机晚的“上课”,年长的爱给年轻的“上课”,原因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倚老卖老”。学习摄影早的肯定比学习晚的有经验,这一点无可置疑,但是,真的不能小看那些后起之秀,虽然学习摄影的时间短,但是拍出来的照片有很多确确实实很棒!
我发现摄影有一个规律,文化层次高的人,拍出来的照片要更“耐人寻味”,学习文学、绘画、书法、舞蹈等文化艺术类的人,拍出的照片更加具有“美感”,理工科专业毕业的人,拍出的照片构图更加“合理”,这大概与人所学的专业和“思维方式”有关。
其实,要拍出好的照片,经验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学习与积累,如果不爱读书学习,是很难拍出高质量照片的。不要以为懂得了相机的性能,知道怎样去构图,明白怎样用光就可以对别人谈“摄影技巧”了,那不是,那仅仅是“技能”。比如说大合唱,那些能够站到舞台上参加大合唱的人,都掌握了唱歌的“技能”,而那些领唱的人,或者可以独唱的人,才有“技巧”,正因为有“技巧”,才出类拔萃,成为领唱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那句话,“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在整个就餐过程中,我们两个始终的话题就是“摄影”,他给我讲了很多摄影的原则、方法、要求、要点,我觉得从那时起,我才真正明白了摄影的含义。
其实,怎样能拍出好的照片,除了掌握相机的功能,能够熟练使用相机,懂得和明白构图及用光的“技能”以外,最最重要的是“读书”,离开“文化知识”的摄影,只能成为“摄影爱好者”,很难成为大家喜爱的“摄影家”。
注:本文照片均为作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