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劝业场里“蹿”脚气那幅画吗?

近期,《话说天津卫》节目在热议百年老店“劝业场”,老先生们的回忆口述中几乎都提到了劝业场里的“王佩芝画像馆”,尤其对七、八十年前悬挂在画像馆橱窗里的惟妙惟肖的“蹿脚气的”招贴画印象深刻。王佩芝画像馆为何会让老人家们记忆犹新?又有哪些影像至今仍留在大家的脑海?2013年,当时92岁高龄的本市连环画画家王恩盛先生曾参与节目为我们留下了回忆口述;近期,90岁高龄的节目“话友”高景云先生也为我们回忆“揭示”这家能开在劝业场里的画像馆的“生存之道”。或许我们能够找寻出这家画像馆长留记忆的“秘密”。

No.1

王恩盛:王佩芝画像馆30年代点滴印象

王恩盛

(1921-2018),别号幻梦堂主

天津市文史馆馆员。童年酷爱美术,上世纪30年代刻苦钻研百家之长,1940年成立恩盛画室。1952年为天津首批连环画开拓者之一,成为早期中联书店职业画家。

同时又曾是为数不多的武当丹派剑第十二代传人。

当时就是劝业场三楼专门有一个画像的这么一个画像馆,这个人的名字叫王佩芝。这里边有这么一个分析,他那个东西都是照着相片画,就不能属于创作了。当初在我十四、五岁的时候,我就跟我们的邻居小孩一块到劝业场那玩去,到三楼去一看有王佩芝这画像馆,我就趴那看。当时这张(蹿脚气的)画早就在那挂着了。王佩芝画像馆开的年头也不少了,很有年头了。

图|劝业场里王佩芝画像馆 (杜明岑先生 绘制)

反正这些东西,那儿都是样品。那时候还有美国电影明星胖哈戴(也有译为“哈台”)、瘦劳莱,他们都是临摹的。他就照着相片画,人家家里有相片,留一个什么遗像,就让他画。好像按现在来说,画得比较太匠气了,艺术性比较差一些。

图|奥列佛·哈台 (1892—1957) 美国喜剧电影明星

图|斯坦·劳莱(1890—1965), 英国、美国著名的喜剧电影演员,主要作品有《明星聊电影》等

他这个画像馆当时还小有名气,因为当时在一九三几年的那时候,照相馆有时候照不了那么大,放不了那么大,画像馆它可以想放多大的尺寸的画都可以做到。那时候,他还画朝服大影——过去在清朝做大官的那种戴顶戴花翎,穿一身蟒袍的东西。

No.2

高景云:王佩芝画像馆  长留记忆七十年

高景云

1931年生人,幼居小白楼,入学工商附中,后继续就读工商大学(津沽大学)

博闻强记,学养深厚,受天津乡土文化浸润,有着幽默、细腻的讲述风格,深受广大听友尊敬喜爱;

受家庭影响,自幼入天主教耶稣会,师承多位知名学者。经历坎坷,颇具传奇色彩。现为天津西开教堂神职。

这两天老几位提到劝业场楼上画像的王佩芝,这我倒有点印象,他主要就是画肖像画。屋里头挂的有电影明星的,像李莉华、周曼华、陈云裳、袁美云,这就是幌子。门口墙上挂一大幅画,就老几位说的“蹿脚气”的,在玻璃框里边镶着,左下角写着他的名字——王佩芝 绘。

他画的这个画,又不是油画,又不是国画,也不是水彩画、水粉画,都不是,他这种肖像画是炭笔画。炭,就是黑色的木炭,还有一种材料就是炭粉,这是一种特殊画法。那么,这问题就出来了,在劝业场租一间门脸画肖像画,卖给谁去?一直这么支持着。当时三、四十年代,我看王佩芝的年龄也得有五、六十岁了,而且那时候我看,他还不是说找顾客坐那照脸画一张,他很少弄这个。

劝业场内部

他买卖怎么运转?收入怎么维持?因为当时再说在劝业场租一间门脸也不少钱了,够高价的,对吧,很常年的在那,实际他真正的工作的内容,给谁画呢?我有印象,大家或许很少知道,他主要不是给活人画,是给死人画。

给死人怎么画?原来那个年代——在三、四十年代,有钱的家庭、环境好点的家庭,父母过世了,他得供奉遗像。这遗像,顾名思义,他不能活着画,必须死后,死后怎么画呢?死后就把生前的正脸的相片送到这位画家手里头,告诉他,这是我们老爹、老娘,都没有了,你给他们画像,这种活动当时叫“追影”。“追影”说白了就是补一幅画,所以这位画家就开始根据这相片的脸儿画遗像。

多大尺寸都随着顾客的要求,三尺的、四尺的,都行;横着的、竖着的,都行。一般都过世的老两口画一块,找这么一张白纸,先画两个椭圆,椭圆里边画这二位,都是袍套靴帽,就根据相片做清朝的顶戴,官服、补子。一般是画全身,有的画半身,这就拿炭条来画,这种遗像供奉在祖先堂上也好,或是屋里头找个地方供奉也好,就必须庄穆、严肃,不能带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因为他已经逝去了。

我见过他画的一张,那真是清朝的官,人还没死,就画清朝的像。他说当时那人是穿上清朝的官服,顶戴,马蹄袖,朝靴……这画像有多高?好嘛,整个画得一米多,旁边没有配小桌、弄盆花,没有,就肃静的,全黑白。所以说在照相已经普及的情况下,他能够支撑门户,把这个买卖维持下来,他就吃这一行。

这种画它不能太多了,那画得很慢的,就象我刚说的那一米多高的画,他画一张能吃半年,对不?你要一天来个十张八张的买卖,不行,他应付不了,画不过来。这种画画完了,还得喷上酒精。嘛意思呢?再摸它就不至于蹭掉了。

至于说到“蹿脚气”的那幅画,几乎天津卫三、四年代的人都见过,因为谁都不买东西,也要到劝业场去遛遛,一遛就看见这幅画。我的印象这画挂在门口,是一个有那么三尺来的高,二尺多宽,放在大玻璃镜框子里边。(画的是)坐这么一位,他戴个眼镜子,眼镜子往前溜,溜到鼻头这儿,就他坐一条长板凳,一个脚抬起来,脱了鞋跟袜子,都在地下搁着,抬起右腿了,拿脚蹬那凳子。他穿的服装是浅色的长袍,上身不是马褂,这我记得清楚,是黑坎肩。那年头都讲究这样,尤其上海那买卖人管这叫“小开”,就是“少掌柜”的,都穿这种背心,这个背心还不是对襟的,是偏襟儿的(大家还有印象的话,可以想到有一个连环画,叫《王先生与小陈》,王先生穿的就是这种坎肩),蹿脚卡巴儿,那个美劲儿呀,呲牙咧嘴。

图|黄框中即为连环画《王先生与小陈》中所穿“黑坎肩”

他这是画的谁?这版本很多。当时我有个印象说什么,他是从一张画报上发现这张相片,所以把它放大。这样的画,成为它特有招牌了。全天津市人到了七十年以后,他的作品都已经淹没了,但是这个画的印象,你看咱这节目一提,很多起码得七、八十岁的老年人,都还对这有印象,对它的名字有印象,说明它的效果,说明这位画家当时头脑还是比较敏锐的。

应该说,在我印象当中,天津市画肖像画的不止他一个,其它地方还有,象我记得东马路有一家,我记得还有好多了,那些小门脸,橱窗里也摆着两张画好的画,他实际也是为了追影。活人谁进去?照相那么发达,照嘛相都有,是不是。当时的照相可以有彩色的,是上色,拿透明颜色往上抹。

我刚才说的这位王佩芝先生画的这种黑白的像,也可以上色,很少数的。上的不是水色,上粉色,用粉往上抹,很少。我就见过他画的一两张,上色的很少,绝大多数都是黑白的,所以这样的画在劝业场里头它成为一景。

当时我还有一个印象,还是在劝业场楼上,四几年,大概在日本投降以后,我去遛着玩。一看劝业场楼上,就王佩芝他这画像馆旁边,横着拉着长绳子,上面有二、三十张画的国画,这不是他画的,是水墨画、水彩画,没有裱,就在宣纸上画的,谁画的?齐白石(白石老人)。

齐白石画作

画一个太阳在山上出来;画个茄子;葫芦架上挂两葫芦;画一个公鸡……没裱,他那年恐怕73岁了,我说的也不太准了,(画上落款是)“七三老人 白石”。多少钱一张?五块大洋。五块,还没人买,都站那看。你这要有点后手,留点,先把它都买下来。现在,好嘛,(能)买连片的别墅,对吧。不过,我觉得历史别假设,你即便买来了,到“文革”还兴许都给烧了,无所谓的事儿!

资料来源:天津新闻广播《话说天津卫》节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