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农场第一年(十)
黄海农场第一年(十)
(知青生活回忆)
作 者:王良健
图 片:选自网络
1971年是我遇到一大批良师益友,
并使我受益终生的一年。
也是我人生再定位,
从此再不彷徨的一年。
1971年是我终身难忘的一年。
“吁……”,随着驭手一声令下,马车停了,机耕队到了。老何帮我找到了机耕队的会计,会计叫葛玉培,大约四十岁左右年纪,是原洪泽湖农场的老职工,是1965年转场过来的元老级人物。
葛会计说领导都下地检查工作了,知道我要来,先把住宿安排好,具体工作晚上有领导找我谈。说话间,他把我带到机耕队大宿舍住了下来。大宿舍是由拖拉机车库改造而成,两间车库用芦苇席隔成六个大小不一的房间,每间住三到五人不等。
大宿舍又高又大,青砖青瓦,通风和光线都很好。我被安排在最西边一间东侧中部一个床位。床是现成的,挂好蚊帐,铺好床铺后,在别人的指点下,找到了七连食堂事务长。因七连也是营部和机耕队的驻地,所以营部和机耕队这一摊子的单身汉也在七连食堂就餐。事务长叫陈大鹏,是六九年到兵团的苏州知青,他把我的八连饭菜票兑换成七连的,同时也告诉我说,你的粮食定量由原每月38斤调整到45斤。
回到大宿舍后,发现机耕队大宿舍十分安静。一了解才知道,机耕队一般执行的是三班四运转的班次,大宿舍里每天都有人上夜班,每天每时每刻都有人为准备上各种班次的班而在休息。仅从上班的班次上看,机务人员的辛苦程度可见一斑。
晚上,我们机耕队的队长到大宿舍找到了我,简单介绍了我们机耕队的情况后说,你现在到二号东方红机车组上班,具体工作马上有人向你交待。一会儿,二号东方红机车组副组长,一个洪泽湖农场转场过来的老拖拉机手,三十岁出头,江苏泗洪人,名叫李家贵。人到我宿舍,他和我说已接到队里通知,你已分到我们二号东方红机组,因现在是伏耕大忙期间,有些情况我们一边上班一边再介绍吧;接着说明天你就上上午班,早上六点半钟在宿舍等我,到时我来叫你,现在你就抓紧时间休息。
第二天早上,我们大宿舍也有几个人上上午班,时间一到,大家不约而同的到食堂吃早饭,吃过早饭后,大家向不同的接班地块走去。在去接班的路上,李师傅一路走一路向我介绍上班班次的安排和今年伏耕大概情况。通过介绍,我知道我们机耕队在大忙季节,上班基本上都执行的三班四运转的班次,即当天上午班次的人接着上当天下半夜班,下午班次的人上第二天上午班,当天上半夜班次的人上第二天下午班,如此往复循环,连续不断。如果加上到现场交接班和早晚班的例行保养,实际上班时间每天都要十小时左右,再考虑到操作机械消耗的精力和体力都较大,所以,拖拉机驾驶员大忙期间的田间作业确实非常辛苦。
今年伏耕作业主要任务是,将已长到2-3米高的一种绿肥叫做田菁的杆状作物耕翻到地下,通过发酵来增加地的肥力。今天我们作业的地块是南17号地,是我们营六连的辖区。七点不到我们来到了交接班地块的地头,上下半夜班次的师傅已停车在进行班次保养,我们一到后也立即参加到保养工作中来。保养一结束,主驾人向李师傅交待了车况和当天的工作情况,另一人向我进行了班次工具移交,什么活动扳手、开口扳手、梅花扳手、手钳、螺丝刀、奶子锤、牛油枪、机油壶等等,一五一十清点得清清爽爽后当面移交。移交结束后,李师傅重新发动着机器。
这时,我才认认真真地打量起我的新伙伴,东方红——54拖拉机。该机是中国第一拖拉机厂制造,54马力,履带驱动,操纵杆操作。平生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看着和坦克差不多的大铁家伙,心里既好奇又忐忑不安。好奇的是以前都是从电影中才看的大铁家伙,现在如一幅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神秘油画展现在我眼前,一览无余,可以细细品味。忐忑不安的是新伙伴就在眼前,你是否有能力来认识它,读懂它,理解它,解剖它,进而来驾驭它,就看你的啦。
东方红—54拖拉机是当时我国农垦系统用得最多的机型之一,在深耕情况下,它每天可耕地一百多亩,是人力畜力都无法可比的。经过近一个多月的伏耕和机耕队大宿舍的生活,使我对我们机耕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我们机耕队目前主要的机务人员都是从洪泽湖农场迁场过来的,近六十个人的队伍,来自五河四海。里面不乏有五十年代就干农机工作的我国资深拖拉机手;也有是解放初从部队整体转业到农垦系统的老军工;还有是六十年代末的退伍军人;其他都是六十年代初和六八年以后下乡的江苏南京、苏州、无锡、徐州、淮阴、连云港、盐城等各地的知青,且不少人在干机务工作前都进入农机培训班系统学习过,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农机基础知识。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王良健,男,江苏盐城人,1954年10月生,1970年12月盐城市一中初中毕业。1971年4月12日到江苏(現黄海农场)插场,成为拖拉机手。1979年元月返城,分配到盐城市船厂工作,历任工人、车间主任、副厂长等职。曾在盐城工学院管理工程系进修学习。2002年企业破产失业后,被民营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聘为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曾赴非洲和东南亚国家担任工程项目经理多年。2014年底正式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