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观《肖申克的救赎》
第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赎》时,正值刚刚看完很火的美剧《越狱》,当年的最大感受莫过于:这不就是《越狱》的电影版吗?影视作品里往往把主人公描述得天赋秉义,更何况这越狱之人是“被冤枉的”,于是越狱成功,总让人有种大快人心的感觉。
如果说当年看这部电影的感觉都放在“肖申克”上(肖申克是监狱的名字),那么多年后再次回味,被深深震撼的确是“救赎”。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47年,银行家安迪(Andy)被指控枪杀了妻子及其情人,被判无期徒刑,这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中渡过余生。想不到吧,一个大好青年正值人生巅峰,却嗖的一声跌落谷底。
设想一下,换作是谁,都得崩溃。无期徒刑,对于一个人来说,那就是行尸走肉,还有什么生的意义。
然而主人公安迪并不那么想。我们或多或少都会给自己做个什么计划,旅行计划、攒钱计划等等,但安迪的计划长达20年。他从入狱后一个月开始开口讲话,就一直在做“有意义”的事儿。先是找到了瑞德(一个在监狱里只要花钱,就能弄来禁品的“买手”)购买鹤嘴锄,表面上是雕刻的小爱好,实际在为自己挖掘一条通向自由的路。
既然得不到应有的公平,又不甘心留在这里(所谓要么忍要么滚),那就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最后,当镜头给到典狱长那张惊讶的脸,真是大快人心。没错,安迪就是从海报后面的自制的逃生通道获得自由的。一并带走的,还有帮典狱长洗黑钱的证据。
自由源于内心
下面这张图片堪称经典,如果你不曾看过影片,是根本无法理解此时此刻主人公的心情。两个多小时,当影片带领我们穿越20年的狱中生活,你会和安迪一样喜极而泣。
“有的鸟儿注定是无法被困住的,因为它们的羽毛太耀眼了”!这就好比咱们总是说的“是金子早晚会发光”。安迪注定不属于那个监狱,不是因为他的长相和过往,人和人的区别恐怕在于心中是否有一样东西——那叫希望!
他会冒险和狱警谈条件,只为争取每人三瓶啤酒,他不喝,远远的看着就好,因为至少可以得到内心的片刻宁静;他会用被关禁闭两周,去广播站播放意大利歌剧,那悠扬的歌声尽管没几个人听的懂,但至少带着人们的希望飘得很高很远。
一个人可以暂时遇到困难险阻,但也可以选择不被生活打败,这决定了你是什么人。
“恐惧可以让你变成囚徒,希望才能将你释放”。
希望熠熠生辉
成功的路有千千条,但有一条是没有,是捷径。
安迪能够脱身,与他在监狱中从事的工作密不可分。而好的工作不可多得,为什么选他?是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聪明的头脑和帮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都说技不压身,关键的时候,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知道了。
他工作多年积累的财务知识,帮助了N个狱警,甚至典狱长都需要他这个得力的助手,哪怕不是做什么光彩的事儿。但起码安迪有了利用价值,为自己谋划也就近水楼台。
没有适应人的环境,只有人去适应环境。这就是生存法则,无论在哪儿。少言寡语、能力超群、专业扎实、乐善好施,有了这些能力,自然可以做想做的事儿,又是一堂生动的职场课。
掌管图书馆后,安迪为监狱筹集到了大笔资金用于购书,并帮助狱友获得高中文凭。这从某种程度折射出做公益的意义,一个充满希望的人,也很乐意让更多的人看到希望,这样他也会从中看到更多的希望。
友谊打破"被体制化"
剧中两位重量级的男主排名应该不分先后吧,前文提到的安迪的“买手”瑞德,与安迪一见如故。两人在狱中的交情持续了20年。所谓患难见真情,共同的境遇,让两个人能够促膝长谈。能够找到一位懂自己的朋友比登天还难,在那艰苦的环境下,还真就催生出了两位男主之间的革命友情。
瑞德从入狱第20年就开始面试被假释,每次都积极准备,却被拒绝。在入狱第40个年头,本来已经放弃了对未来的希望,却意外被通过假释。
影片同时涉及到“体制化”的问题,也就是说你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你的思维方式就变成那个样子,日子一长,甚至都不想离开,哪怕是监狱。老布就是一个入狱50年,出狱连过马路都害怕的老头,因为在他入狱的时候,路上几乎没有汽车。于是在无法适应社会的情况下,只能选择自杀。
瑞德恐怕也有同样的感受,然而正当他想放弃的时候,想到了安迪最后一次长谈中对他说过的话,于是找到安迪提到的地方,找到安迪留的地址。于是,两个老朋友终于在墨西哥阳光明媚的海滨重逢了。
经典即经典
这是一部关于希望、自由和友谊的电影。20多年过去了,与现在的拍摄手法相比都不过时。经典就是经典,片中大量经典的语言,在简单的对话中充满着力量感。在安迪要逃出监狱前的那晚,一个人静静的坐在床铺上,灯光照出一半脸的轮廓,画面感十足。
那些好的品质,那些关乎于希望的主题,那些惩恶的行为,永远都不会随时代远去。
两个多小时,一气呵成。虽然片中有不唯美的一面,但看过之后,却能让人内心平静。好的作品总让人从不同的侧面,激发出心底的力量。我想这就是经典所在。
(图片来自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