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撤退:“我们一定要回来的,武汉终究要回来的!”
1938年6月到10月上旬,中国军队以顽强、持续的阻击打破了侵华日军迅速占领武汉的企图,利用武汉外围的广大领土延滞了日军的进攻速度,为抗战物资和民众向后方的转移争取了时间。
而随着战事的不断升级,一场攸关中国命运的大撤退开始了。
保住民族工业的精华
战争,不仅是两国军队在战场上的直接拼杀,更是两国工业力量的一场较量。
武汉正是当时中国的工业中心。在抗日战争爆发前,武汉有五百余家工厂。尤其是武汉的钢铁工业,在当时整个中国处于主要地位。
这些工厂无论是毁于战火还是落入敌手,都会使中国的工业元气大伤。
那么,这些重要的工业设备运送到哪里才是安全的呢?被定为战时大后方的重庆、四川等西南地区,正是合适的选择。
图:汉阳铁厂
然而,要抢在日军攻破武汉前,将数十万吨的工业设备运送到重庆和四川,根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侵华日军得知国民政府准备将汉阳铁厂等机器设备从武汉转移后,便频繁地对这一地区展开狂轰滥炸。仅1938年8月,丧心病狂的日军就发动了十二次空袭。
而汉阳铁厂很多大型机件,最重的达到二十五吨,体积最大的有二百立方米。许多机件都埋在地下,要撬开厚厚的水泥基层才能拆卸下来。因为缺少吊装机械,一千余件关键器材全靠工人们敲、钻、拉、扛。
面对侵华日军的不断空袭,工人们没有丝毫退缩。空袭警报一响,他们就躲进防空洞,等敌机一走,他们又继续抢拆设备。
1938年夏季,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武汉有一百五十余家工厂进行了抢拆工作,拆卸的工厂设备有数十万吨之多。
可是如此大规模的设备,如何在短时间内全部运输到大后方呢?
承担起运输重任的,就是身兼国民政府交通部常务次长、水陆运输委员会主席,民生轮船公司的总经理卢作孚。
图:卢作孚
保障人民安全和生产力量
在敌人频繁地对武汉进行轰炸的情况下,国民政府不仅加快了转移工业物资的速度,同时也加快了对武汉市民的疏散。一方面保护市民,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另一方面可以安全地努力生产,继续增加抗战的力量。
一时间,无论是步履蹒跚的老人还是妇孺弱小,都急迫地向码头赶去!
图:等待撤退的人群
然而,要想坐船到达四川,必须经过“川鄂咽喉”的宜昌。从宜昌到四川的川江航段狭窄弯曲、险象丛生,有的地方仅容一船通过,这其中最为险峻的就是长江三峡航段。
乘客和货物都必须在宜昌下船换乘较小的船只,才能继续西行。
更为严峻的是,距离川江枯水期的到来已经不远了。在枯水期里,运载大型机器设备的船只根本无法航行。
而按照以往的运输量计算,运送这些人员和物资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
现在,只剩下几十天。
怎么办?
就在这时,卢作孚以水陆运输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宣告,有以现的运力完全可以完成撤退任务!
他为何有如此信心?
图:大撤退中的运输船只
“我们一定要回来的,武汉终究要回来的”
1938年10月24日,日军已经对武汉形成了包围的态势,武汉到了不得不放弃的时候。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10月24日正式下达了放弃武汉的命令,自动退出武汉。
这天夜晚,周恩来亲自来到《新华日报》编辑部,口授社论《告别武汉父老兄弟》,“我们只是暂时告别武汉,我们一定要回来的,武汉终究要回来的”。
在这次大撤退中,共成功转移了一百五十万人员和超过一百万吨物资,大部分民族工业的精华被抢运到了西南大后方。而在整个运输中,民生公司共有161名公司职员牺牲,61人受伤致残,损失船只十六只,超过民生公司在长江上游总运输力的一半。
武汉会战,历时四个半月,中国军队浴血奋战,与敌人进行了数百次规模不等的战斗。虽然日军攻占了武汉,却没有达到迫使中国投降以结束侵华战争的目的。
武汉会战后,中国的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中国人民以无比坚韧的意志继续投身于抗日救国、争取民族独立的伟大战斗中。
正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所说,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而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
今晚(6月2日)20:00,CCTV4《国家记忆》,主讲人陈昊为您讲述武汉会战后那些攸关生死的撤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