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系统检查,非常详细全面,请果断收藏!

周围神经系统的检查应该从疼痛区域的感觉和运动两方面检查。皮肤区域由于被连续的感觉神经根支配,存在大面积的重叠。一块肌肉可分别作为固定肌、原动肌、拮抗肌或者协同肌,在理想情况下,应优先考虑单一神经根支配、容易引发反射、受单一神经支配可被触及影响运动的主要肌肉。

颈、胸段神经根感觉分布区

下肢、骶尾部神经根感觉分布区

一、臂丛神经

臂丛神经主要由C5-C8及T1脊神经前支组成,有时也有C4及T2脊神经前支分出的小分支参与。

神经所支配的感觉区域

臂丛神经(C5,C6,C7,C8,T1)支配的大致感觉区域

臂丛神经的上丛(C5,C6)支配的感觉区域大致范围

臂丛神经的下丛(C8,T1)支配感觉区域大致范围

需要重点检查的肌肉

1、菱形肌(肩胛背神经;C4,C5)

菱形肌分成二块:

大菱形肌(Rhomboid Major)和小菱形肌(Rhomboid Minor)

小菱形肌起止点:从C7-T1脊突起,止于肩胛冈内侧缘;

大菱形肌起止点:从T2-T5脊突起,止于肩胛冈下缘的肩胛骨内侧缘;

肌肉类型:相位肌,当承受过度应力时易倾向于力量减退。然而在长期误用(misuse)菱形肌的情况下能让它改变自己的肌纤维类型,变成姿势肌(在承受过度应力会变短)。

肌肉功能:内收和抬起肩胛骨;内旋肩胛骨使盂窝面向下;手臂运动时稳定肩胛骨。

菱形肌牵涉痛模式:

由菱形肌激痛点引起的牵涉痛集中在肩胛骨和椎旁肌之间的肩胛骨脊柱缘,它也可能扩散到肩胛骨冈上肌的位置。

2、胸大肌:锁骨头(胸外侧神经;C5,C6

胸大肌的解剖

起点:(范围大,共分三部)

上部为锁骨部(借二角胸肌间沟与三角肌相隔),起自锁骨内侧1/2的前面

肌纤维走行:肌纤维斜向下外;

中部为胸肋部,起自胸锁关节到第六肋软骨之间的胸骨前面半侧和上6个肋软骨的前面

肌纤维走行:肌纤维大部分横行向外;

下部为腹部,此部分起点最小,起自腹直肌鞘前叶

肌纤维走行:肌纤维斜向上外旋行;

止点:三部分肌纤维向外集,移行于坚韧的腱膜.在三角肌前缘及肱二头肌长头之间,止于肱骨大结节嵴。(止点处的腱膜有两层组成:前层为锁骨部肌纤维及胸肋部的中部肌纤维移行而来;后层有胸大肌下半部及后面的肌纤维移行而来。)

3、胸大肌:胸锁头(胸外侧和内侧神经;C6,C7,C8)

4、冈上肌(肩胛上神经;C5,C6)

冈上肌

在日本语中成为“棘上筋”,在台湾教材中一般称作“棘上肌”

图片引自:www.mahotukai.net

位置

“冈”是指肩胛骨的“冈上窝”,还记得阿妹唱的那首“站在高岗上”吗?冈上肌就坐落于肩胛骨的冈上窝之上。

图片引自:nekolobiodori.jugem.jp

附着点

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起止点的叫法,因为肌肉的运动起止点是可以变化的,所以剖哥特别喜欢称为“附着点”。

冈上肌一端附着于:冈上窝。一端附着于肱骨大结节上部。

图片引自:www.nagasaki-sport.jp

神经支配

冈上肌被肩胛上神经支配(黑色箭头)

5、冈下肌(肩胛上神经;C5,C6)

冈下肌起于冈下窝,肌纤维向外集中,止于肱骨大结节(冈上肌止点的后下方),收缩时可使上臂旋外内收,由肩胛上神经支配。该肌深层与肩胛骨之间,有丰富的血管神经网,故该肌受损或受凉后,易引起剧烈疼痛。

6、背阔肌(胸背神经;C6,C7,C8)。

7、背阔肌(胸背神经;C6,C7,C8)

背阔肌是位于胸背区下部和腰区浅层较宽大的扁肌。背阔肌是一个大而有力的肌肉,它使我们用上臂将自己向上拉(或用上臂将东西向下、向后拉,如划独木舟)。它覆盖了躯干背面的下方,就像斜方肌覆盖躯干背面的上方一样;它向背上部和侧面延伸,连接到上臂的前部,因此从背下部和骨盆部稳固上臂。它与大圆肌一起形成肌束,形成腋窝的后缘。而且它也是导致肩周炎上举受限的重要肌肉之一,背阔肌的紧张导致手臂上举受限。

1背阔肌解剖结构与功能

起点:第7~12胸椎及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髂嵴后部和第10~12肋外侧面。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伸、内收和内旋。远固定时,拉躯干向上臂靠拢,并可辅助吸气。

2背阔肌与肩关节活动受限之间关系

在临床中经常会遇到肩关节活动受限的病人,多数病人存在“背手”动作困难。面对此类患者,除了处理肩关节周围肌肉、韧带外,背阔肌不容忽视。背手动作可细分为四个分解动作,并且每个分解动作中均有背阔肌的参与,足见背阔肌的重要性。

我们在做“背手”动作时,第一个分解动作为肩关节后伸。主要有四块肌肉参与肩关节后伸:大圆肌、小圆肌、三角肌(主要为后束)、背阔肌。笔者将其浓缩为:大、小、三角、背。

第二个分解动作为肩关节内收。内收主要有大圆肌、胸大肌、菱形肌、背阔肌完成。笔者将其浓缩为:大、胸、菱形、背。

第三个分解动作为肩关节内旋。内旋主要由大圆肌、胸大肌、肩胛下肌、背阔肌完成。笔者将其浓缩为:大、胸、肩胛、背。

最后手在背侧向对侧伸,即肩关节“极度背手”,主要通过内收肩胛骨实现。参与“极度背手”主要有三块肌肉:斜方肌、菱形肌、背阔肌。在实现“背手”动作的全过程都有背阔肌的参与,足见背阔肌在处理肩关节活动受限过程中的重要性。

8、大圆肌(肩胛下神经;C5,C6,C7)

大圆肌是背阔肌的直接协同肌,也常被称为“背阔肌的小助手”。

部位:冈下肌、小圆肌下方。

起点:肩胛骨下角背面。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2、大圆肌功能

肩关节内旋、内收、后伸(在无阻力的运动中,不表现出电的活动,但在做抗阻力动作时,它是原动肌),由于该肌对手臂的作用同背阔肌很相象,所以,被称为“背阔肌的小助手”。它与背阔肌共同工作,从肩胛骨产生力量。这两个肌肉形成肌组织束,从肩胛骨进入腋窝并连接到肱骨上段前面。这一肌组织束形成了腋窝的前壁。

3、与小圆肌的区别

小圆肌主要是冈下肌的辅助肌肉。与冈下肌有相同的功能,当有激发点时影响相同的部位(上臂的外侧部)。小圆肌的功能是外展上臂并使其向外旋转。

4、大圆肌手法松解

二、肌皮神经

前臂外侧皮神经感觉区

肱二头肌(肌皮神经;C5,C6)

患者对抗阻力屈曲旋后的前臂。

三、腋神经

腋神经损伤造成的感觉变化大致区域。

三角肌(腋神经;C5,C6)

患者对抗阻力外展上肢。箭头可见肌肉的前侧和中间肌纤维。

三角肌(腋神经;C5,C6)

患者对抗阻力收缩外展的上肢。箭头所示肌肉的后侧肌纤维。

四、桡神经

桡神经高位损伤(高于前臂后侧皮神经的起点)造成感觉变化的大致区域。

肘关节上方与前臂后侧皮神经起点下方之间的桡神经损伤造成感觉变化的大致范围(桡神经浅支的支配区域)

1、肱三头肌(桡神经;C6,C7,C8)

患者对抗阻力在肘关节处伸直前臂。箭头可见肱三头肌的长头和外侧头。

2、桡侧腕长伸肌(桡神经;C5,C6)

对抗阻力在腕关节处伸直和外展手部。箭头所示为肌腹与肌腱。

3、肱桡肌(桡神经;C5,C6)

保持前臂位于旋前位和旋后位之间,屈曲前臂对抗阻力。

4、旋后肌(桡神经;C6,C7

前臂在肘关节处伸直,抗阻力旋后前臂。

5、拇长展肌(骨间后神经;C7,C8)

腕掌关节与手掌呈直角固定于一平面,对抗阻力外展拇肌。

6、拇长展肌(骨间后神经;C7,C8)

指间关节对抗阻力伸直拇指。

7、拇短伸肌(骨间后神经;C7,C8)

掌指关节处对抗阻力,伸直拇指。

五、正中神经

1、正中神经损伤造成感觉变化的大致区域

前臂的正中神经损伤

腕管内的正中神经损伤,注意分出的掌指不过腕管。

2、旋前圆肌(正中神经;C6,C7)

对抗阻力旋前前臂

3、桡侧腕屈肌(正中神经;C6,C7)

腕部对抗阻力,屈曲和外展手部

4、指浅屈肌(正中神经;C7,C8,T1)

固定近节指骨,患者在近节指间关节处对抗阻力屈曲手指。

六、尺神经

1、尺神经损伤造成感觉变化的大致区域

位于背皮支起点以上的损伤

背皮支起点以下、掌皮支起点以上的损伤

掌皮支起点以下的损伤

2、前臂内侧皮神经损伤造成的感觉变化大致区域

七、下肢神经

1、股外侧皮神经感觉区域

2、股神经感觉大致区域

3、闭孔神经损伤造成感觉变化区域

4、股侧皮神经损伤造成感觉变化区域

5、坐骨神经干损伤造成感觉变化大致区域

6、腓浅神经起点以上腓总神经损伤造成感觉变化大致区域

7、腓深神经损伤造成感觉变化区域

8、腓肠神经损伤造成感觉区域大致变化

9、足底皮神经支配大致区域

10、髂腰肌(L1、L2、L3)

屈髋屈膝,髋关节对抗阻力屈曲大腿

11、股四头肌(股神经;L2,L3,L4)

肢体屈髋屈膝,对抗阻力,伸直下肢。

12、内收肌(闭孔神经;L2,L3,L4)

膝关节伸直,对抗阻力内收肢体。

13、臀中肌和臀小肌(臀上神经;L4,L5,S1)

屈髋屈膝,对抗阻力内旋大腿

14、臀中肌、臀小肌、阔筋膜张肌(臀上神经;L4,L5,S1)

下肢伸直,对抗阻力外展肢体。

15、臀大肌(臀下神经;L5,S1,S2)

平躺,下肢膝关节伸直,对抗阻力于髋关节处伸直肢体

16、腘绳肌(坐骨神经。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头肌;L5,S1,S2)

平躺,屈髋屈膝,对抗阻力屈膝。

17、腘绳肌(坐骨神经。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头肌;L5,S1,S2)

俯卧,对抗阻力屈膝。

18、腓肠肌(胫神经;S1,S2下肢伸直,对抗阻力,跖屈足部。

19、比目鱼肌(胫神经;S1,S2)

屈髋屈膝,对抗阻力跖屈足部。

20、胫前肌(腓深神经;L4,L5)

对抗阻力背屈足部

21、趾长伸肌(腓深神经;L5,S1)

对抗阻力背屈足趾。

脊神经(spinalnerves)是躯干、四肢与脊髓相连的神经,共有31对。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和尾神经1对。

每对脊神经以前根(anteriorroot)和后根(posteriorroot)连于脊髓两侧。在椎管内行至相应的椎间孔,并在该孔附近会合而成。后根在邻近椎间孔处有一椭圆形膨大的脊神经节(spinalganglion),内有假单极神经元(感觉神经元)的胞体集聚,其周围突分布于躯体和内脏成为感觉神经末梢。中枢突组成后根入脊髓,属感觉性。前根主要由脊髓前角和侧角(运动神经元)发出的(躯体、内脏)运动神经纤维组成,属运动性,所以脊神经属于混合性神经

神经纤维成分

(1)躯体运动纤维:起于脊髓灰质前角运动细胞,经前根入脊神经,支配骨骼肌运动

(2)躯体感觉纤维:起于脊神经节的假单极细胞,其中枢突静候根入脊髓,周围突加入脊神经,传导皮肤、骨骼肌、关节及韧带的感觉。

(3)内脏运动纤维:起于胸1~胸3脊髓节侧柱的细胞,经前根及白质交通支,或至相应的椎旁神经节,在此交换神经元;或只通过相应的椎旁神经节至其他椎旁神经节或椎前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其自椎旁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又经灰质交通支至脊神经,随该神经及其分支,分布于脉管、腺体及平滑肌。由骶2~4脊髓节发出副交感纤维经盆内脏神经至盆神经丛,再分布于盆腔各脏器及部分结肠,再脏器德壁内交换神经元。

(4)内脏感觉纤维:来自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细胞,其周围突或随脊神经走行,或经白质交通支,穿行于交感干神经节,在节内不交换神经元,直接分布于内脏。其中枢突脊神经后根入脊髓,可以躯体或内脏传出神经纤维形成反射弧。

出椎间孔分型

(1)前支(anteriorbranch)粗大,分布于躯干前外侧部和四肢的肌及皮肤。大多数前支先交织成丛,由丛再分支分布于相应的区域(只有胸2~11神经前支保持明显节段性)。脊神经前支形成左、右对称的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

(2)后支(posteriorbranch)细短,其分布具有明显的节段性,分布于项背部的肌肉及皮肤。C1神经的后支称为枕下神经,分布于项部深肌;C2神经后支为枕大神经,分布于枕部的皮肤;L1-3及S1-3后支的外侧支,分别分布于臀上部和臀下部的皮肤,即为臀上皮神经和臀中皮神经。S4-5和尾神经的后支,分布于尾骨周围的皮肤。

(3)脊膜支(meningealbranch)细小,经椎间孔返回椎管,分布于脊髓的被膜、椎骨骨膜、椎间盘和韧带等。上3对脊神经的脊膜支还分布于颅后窝的硬脑膜。

(4)交通支(communicatingbranches)细小,连于脊神经与交感干神经节之间。

体表定位

图1

图2 ASIA定位
图3 格氏解剖学
图4 奈特解剖学
图5 坎贝尔骨科学
图6 现代脊柱外科学
图7

图8

图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