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黄井慎德楼,拥军爱民成典范
黄 武 疆
【久闻其名,亲临造访】
慎德楼,早有所闻。而真正走进去还是在昨日上午受楼主后人之邀,拨出年底的紧凑时间,造访此楼。
从国道355线进入平和黄井工业园区向南方向拐一公里即可到上峰自然村,村口停车处远远即可看到庞大的青砖围楼,拖拉机正“嘭嘭”作响运载着土头垃圾,村民们手把锄头在清理水沟,一派繁忙的景象。
清理土头垃圾
慎德楼将再现雄姿
【青砖砌筑,硬山屋顶】
跟着楼主后人的脚步在慎德楼内内外外转了一圈,随随便便即可拍一组宝贵的照片。走近花岗岩条石方框拱形门,门楣上方置“慎德楼”泥雕匾额,为方正厚实的“馆阁体”,右边题“乾隆己卯穀旦”(即1759年),左边落款“民国壬戌年(1922年)重修”,门楣下沿置方形石刻“卍”字纹饰门簪一双,匾额上的二楼、三楼各留石框窗户。
慎德楼,在当地俗称“圆砖楼”,为通廊式圆形围楼,楼高三层,平面二十四开间,楼内有水井一口。一楼廊道宽0.75米,单元含内墙进深8米左右,底层外墙厚1.6米多,第二、三层设内通廊,楼内除开间之间隔墙用生土夯筑外,内外环墙均用青砖砌筑而成,外环墙花岗岩块石基脚高出地面大约2.4米,环楼外侧屋顶为硬山顶,墙头以红砖拼叠出挑作为檐口,此工艺手法多见于漳州沿海地区的大宅府第,在平和围楼并不多见。
从这座楼的用料与工艺可以了解到当年楼主除了“财大气粗”之外,更是一位有生活品位和文化内涵的富者。
慎德楼大门和匾额
【楼如其名,慎德家风】
慎德楼,楼如其名,尤其与楼主后人的交谈中可深深感受到楼名的的深刻含义与家风传承。“慎德”, 之“慎”,乃“慎独”之意,语出《礼记·大学》:“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三国·魏·曹植 《卞太后诔》:“祇畏神明,敬惟慎独。”,在独处中谨慎不苟。“德”,当然是“德行,品德,修养”之意,可见楼主起名“慎德楼”,勉励子孙后代要注重“谨言慎行的品德修养”,家业方能持续长久。据楼主后人、退休教师张庆辉介绍:上峰张氏乃唐“开漳圣王”陈元光部将张伯纪支系,自云霄经漳浦开基文峰扬美,分衍黄井上峰,其先祖当年(清朝乾隆年间)在漳州以及海外经商,曾拥有七艘商船,人称“张百万”。发迹后的张百万荣归故里建慎德楼,与儿孙族人团聚,过着耕读传家的田园般生活。时光荏苒,当年的“豪宅”已褪去旧日的光彩,在两百多年的沧桑岁月中,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特别在1918年2月13日,汕头南澳大地震,直线距离仅一百公里的平和县受其影响严重,不少民宅倒塌,慎德楼也难于幸免,有部分外墙坍塌裂缝,经过三年的重修,于1922年完工落成,恢复外观气势。慎德楼内右边的四个单元仍是平地,据说此楼地理为“烘炉地”,每将这四个单元建完整时就必然发生火灾,后人遂放弃重建,保持原貌。
楼内结构
上峰张氏族谱
【拥军爱民,此为典范】
站立于慎德楼中央,可以感觉到暖阳照耀、气场强大,尤其是张庆辉老师在讲述1966年至1971年期间,解放军某军分区部队驻扎于慎德楼,与张姓村民共同生产,共建家园。解放军部队具有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政治过硬,纪律严明,驻楼的几年期间,群众的家务活:挑水、卫生打扫等几乎被他们“承包”抢着干了,村民们也会教解放军如何插秧、收割水稻,真正体验到“军民一家、鱼水之情”。90多岁的阿婆是慎德楼的老村民,也是这段岁月的见证者,她讲述起慎德楼驻军的那段往事,边说边竖起大拇指,解放军都是大好人,都是我们的亲人啊!
根据1993年版《平和县志》记载:1968年至1969年,漳州驻军91师派部分指战员到平和黄井,帮助开筑郊柏线虎山到宝桥地段公路。县志记载的 “拥军爱民” 这段历史,原来与慎德楼有关。
不同年龄段的慎德楼后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现场访录视频
阿婆说:当年部队驻军慎德楼,经常帮忙干家务活,帮忙挑水、打扫卫生,整座楼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会帮忙插秧、耕田。
张庆辉老师说:1966年,“备战备荒为人民”和三线建设时期,虎山部队进驻慎德楼,村民每家每户都腾出三楼给解放军住,部队建好军营后才搬出去,头尾有六年时间。叶剑英大元帅的侄儿就住在你家的三楼。
【支招建议,造福乡亲】
考察了慎德楼,笔者与楼主后人们分享了本人多年来的古村落(古街区)保护、乡村规划设计之经验。告诉村民如何保护历史古迹,如何筹集资金修缮祖业并盘活运用祖先遗留下来的共有财产,设计打造乡村公园(文化中心)应注意地理格局与景观化解,以及如何成为一张地方名片等等。
愿为平和乡村振兴再努力,加油!
筆者題記
(慎)慎獨乃君子
(德)德行傳後世
(樓)樓主寄此願
(名)名號意在斯
CCTV走進平和「文化向導」
文博旅遊規劃工作者
中華鄉土人文探索者
精彩回顾
長按此二維碼
關注平和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