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十讲一丨人需为儒:个人需求与社会价值的揉合
2017-09-17 13:23
儒学的出发点,是人的需求:人需为儒。
只要是人类的合理需求,都可以成为儒学尊重、儒者努力去争取的范畴。
所以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和后世的儒者谈色而色变,大有不同。
作为儒学的祖师爷,孔子是“平易近人”,尊重人之本性需求的;
而后世标榜是他的学生一帮人,却多是“假正经”:拿道义说事,却忽略了人的本性和需求。
所以孔子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因为爱财是人类的正常需求。既然是正常需求,儒者就可以努力去争取。
——只不过,要取之有道:“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这一点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非常重要,以正当合理的手段获取的富贵,才能安然处之。
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儒家孔子的道,与道家之道有所不同,儒学的道,是“仁”,下一讲展开。
说到需求,似乎是西方心理学的范畴,其实儒家将需求和个人价值揉合到了一起。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在其论文《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人类的需求可以从低到高,分为阶梯式的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儒家提出了三个需求层次,是这样的:
格物致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认识世界,学习生存生活的技能;
修身齐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自我修养,能够担负一定的身家责任;
治国平天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对国家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这三个需求层次,很好的完成了个人生存需求(马斯诺第一二),到社会价值(马斯诺第四五)的过渡。
或者说,儒学直接告诉我们,要满足这些需求,应该怎么做——而不是停留在需求理论的层面上。
至于社交需求,在儒学这里,应该是属于基本的工作生活技能。
儒学讲究“合而不同”的社交理念,中国人甚至将“做人”放在做事的前面,可见社交是最基本的技能。
人需为儒。儒学以人的合理需求为出发点,认同需求,并且以“合乎道”(即仁)的方式,去追求需求的满足。
这就是孔子所创立的“儒学”的最基本出发点——所以可以说,后世违反这一基本原则的,都是“非儒”的。
现在有很多人拿着“非儒”的一些言论,来嘲笑和辱骂儒学,也是可笑。
还有一些人更可笑,拿着“非儒”的言论,当经典膜拜,甚至还大张旗鼓的到处开学教人。
综合来看,现在多数的儒学言论和批评,都是针对被宣扬的很多错误的言论。
在我看来,儒学的原生理论到了孟子荀子这里,就已经完成了构建。至于后世的王阳明“心学”,虽有新意,却只不过是一次“从心出发,践行儒学”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