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乎情,止于礼,旧时女性的身体与精神的解放
前言
原来,是有那么多的人,因为一次偶然机会,开始了自己另一种生活……事情是这样的,1986年,一个瑞典女作家,在外祖母的抽屉里发现了一本相册。此时,距离外祖母离世已经过去半个世纪。女作家没想到,养育了七个孩子、大字不识的外祖母竟然会摄影,她拍孩子们、拍农妇、拍工人、拍猫猫狗狗、拍马车、厂房……让一个照相机,给予她另一种人生。而多年之后,这位女作家的丈夫,把老祖母的故事拍成了电影——《永恒记忆》。
这是一部小众的瑞典传记电影,上映于2008年,用一种别具年代感的琥珀色调,追溯回20世纪初的旧时光。曾获得第66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豆瓣8.5分,IMDb7.4分。改编自瑞典历史上首位女性摄影师玛丽亚·拉森的亲身经历。而身为玛丽亚的外孙女婿的扬·特洛尔,作为导演将这个故事完整的展现给了我们,影片充满了文艺气息,还带着生活的写实;洋溢着精神上的超脱,却又表现着立足于人间的苦涩。
影片伊始,当那个精致的皮老虎伸延出一个老式镜头出现,我们便知道这组漂亮的镜头实际上是导演对旧时的一份迷恋,一份惋惜,他似乎想保留住一个童话,他想告诉我们,这个精致的东西,曾经是多么的与众不同,甚至改变了一个女人的命运。
这个女人叫玛丽亚,生活于20世纪初的瑞典,那时得瑞典社会动荡,底层老百姓的生活糟透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双双匮乏。而她也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操持着一个并不富裕的家,日子很贫苦,但玛丽亚总会把家里收拾整整齐齐,空闲的时候,一家人也会一起拉手风琴、唱歌。然而,温馨的时光太短暂了。玛丽亚的丈夫西格染上了酗酒恶习,并且酒后常常把玛丽亚和孩子们打得鼻青脸肿。
而在那个年代,女人社会地位低下,离开男人独自抚养孩子几乎不可能。玛丽亚只好继续待在丈夫身边。她想:既然是上帝的旨意,那就遵从吧。然而生活也越来越窘迫,直到有一天,玛丽亚从柜子翻出了一台相机,那是她结婚前买彩票中的奖,本想变卖相机的玛丽亚心中一动,留下了它。她没有想到,这部相机将伴随她一生,成为她最亲近的朋友,甚至扭转了她的命运……
她开始偷偷学习拍照,并对此非常着迷,她拍下孩子成长的样子、随手发现的美景。慢慢的,她开始有能力为邻居拍照,赚点钱。国王来访时,她也被请去拍照……当然,这一切要背着她的酒鬼丈夫。而此时,玛利亚遇到了她的的伯乐,一直称赞她的天赋,鼓励她拍下去。一切美好就这样湮没在时光里,唯有玛丽亚拍下的美妙照片,至今留存……
影片并不着重刻画摄影师的摄影历程,多是将剧情围绕摄影艺术展开,将其融入动荡的社会,平凡的家庭生活中。与此呼应的是,影片始终笼罩在一种温暖暧昧的琥珀色柔光中,那些如同夕阳转瞬即逝的片刻柔光,虽然短暂却因摄影或记忆而永久留存。就像片中出现的那一张张泛黄的摄影作品一般,历历在目的前尘往事被永远镌刻在了银屏之上。
电影是流动的影像,照片是静止的画面,但它们意义同等重要,记录的都是永恒。玛利亚的摄影启蒙老师说:透过镜头,你可以看到了一个等待探索、保留和叙述的世界。镜头可以理解为人的眼睛、心灵和感悟,不同职业、身份、际遇的人们也都在用自己特有的眼睛记录着身边发生的故事。
导演的妻子曾对玛丽亚的大女儿采访,时间跨度达6年之久,采访录音超过100小时。电影的拍摄,也参考了这些素材。导演用温婉的方式,描绘了玛丽亚早年的生活琐事,以及她镜头捕捉到那些看似平常却感人至深的瞬间。
玛丽亚承受着我们难以想象的苦难,所幸,这些都没有把她拖垮,她用一部相机,为绝望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窗。蝴蝶振翅的瞬间、暖阳下窗边的猫咪、雪后屋檐下闪闪发光的冰凌、儿女们的满面笑容、窗外游行的队伍……美丽的影像,在显影液中一点一点显现。把她从生活的艰辛中暂时解救出来,为暗黑的人生点亮了微光。
邻居家的小女孩意外去世,她的妈妈请求玛丽亚为爱女拍张遗照。玛丽亚拍下了这样一张照片:小女孩双手交叠放在胸前,平静地躺在棺材里,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照射在她脸上。女孩妈妈说:我从来没见过她这么漂亮。
玛丽亚似乎有土地一样坚韧的生命力,承受风雨,承受污秽,把它变成养分,发芽、开花,还结出艺术的果实。她的精神早已突破时代的印记!
编剧: 尼克拉斯·拉德斯特罗姆
主演: 玛莉亚·海思坎恩 / 米卡埃尔·佩斯布兰特
豆瓣 8.5 IMDb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