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的类型很多、病理因素复杂,结局也大相径庭。这里谈的类型,不是单纯地指坏死处于某一期某一型,而是分析影响预后的要素、结合临床经验之后得出的综合判断。
比如有些病人没有吃药、手术,而仅仅进行了游泳、骑车等康复训练就控制了病情。点击下方链接:
比如,有的病人通过冲击波+药物治疗,坏死区域稳定,逐渐停止治疗(请参阅公众号主页菜单“冲击波专栏”)。更多的病人通过手术植骨得到了理想的结果(请参阅公众号主页菜单“参考病例”)。当然,对于相当比例的病人而言,关节置换是最简洁高效的治疗手段,不过也是终极手段了(请参阅公众号主页菜单“人工关节”)。相信不止于病人,很多创伤科医生刚接触骨坏死领域时,也会瞻前顾后、难下决断。辩证法告诉我们: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看清疾病的本质,治疗上就会少走弯路。
从磁共振图像看,这是一例典型的双侧股骨头坏死案例(股骨头内呈地图样改变)。
我们一直要求:即便做过磁共振检查也必须要做X光片。前者用来确诊、看“微观”方面:骨髓水肿、囊性变、滑膜增生、关节积液等;后者是看大体形态,可以了解髋关节发育情况、有无撞击综合征、股骨头的骨密度、骨盆有无倾斜等,二者完全不能互相代替。
需要往事重提的是,最初就诊时,病人曾被建议进行人工置换治疗。的确,股骨头全头坏死的病例,很多案例都是需要进行关节置换的。
基于股骨头软骨下骨呈“硬化”的表现,我们采用了“高能冲击波+药物+保护下锻炼”的治疗模式。
之所以不选择植骨手术,主要在于坏死面积过大,植骨失败的风险、速度恐怕要比不手术还令人担心。
之所以不选择关节置换,主要在于患者年轻、骨质条件尚好(符合我们对于“边缘硬化性坏死”的设想),且患者能够坚持治疗一段时间再做考虑(我们定义这样的病人为“优质”病人:依从性好、能理性看待医生的治疗方案)。
此次复查发现骨密度下降、右侧股骨头略有塌陷,依据化验检查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嘱病人减少负重量。2021年2月4日,为安心过年,病人于初次就诊23个月后复查(在此之前,停止治疗已超过半年):
能够“刀下留人”、力挽狂澜的,必须要提提冲击波的精准、高能治疗。需要强调一点,对于特殊病人,行冲击波治疗时我们都会标记治疗的关键点:
合理适应症是有效治疗的前提
关于“边缘硬化性股骨头坏死”理论的设想和实践,笔者在第22届ISMST国际医学冲击波治疗大会及第八届中国冲击波医学大会上均做过汇报,感兴趣的朋友可点击下方前两条链接。
欢迎骨科同道对 “ 边缘硬化性股骨头坏死 ” 理论设想提出质疑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