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科】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诊断及检查费用
1.早期诊断:受照早期(照后2~3天)快速有效地对受照人员进行分类诊断十分重要,主要以受照剂量、早期症状和体征、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下降水平进行分类诊断,以为后送伤员提供依据。早期的临床表现主要有:
1.1.呕吐:呕吐开始时间与剂量率有明显关系。对上海1990年6月25日钴60意外照射者观察发现,剂量率为0. 2~0.9Gy/min,剂量为12Gy、11Gy、5.2Gy和4.lGy的受照者分别于照后20分钟、50分钟、35分钟、50分钟开始呕吐,即均在l小时内发生。在早期诊断中,呕吐出现的时间是一个重要的诊断参考依据。
1.2.腹泻:初期无腹泻或仅1~2次软便,可考虑为重度以下。重度以上的ARS,腹痛、腹泻是一重要临床表现,亦是早期分类诊断的重要依据。例如,日本东海村临界事故病例A(肠型ARS)于事故10分钟内即发生腹泻;山东济宁“10. 21”;事故病例A(肠型ARS)于照后3分钟出现严重腹痛,持续3天之多,照后3天出现腹泻。有学者提出,肠型ARS以胃肠道的损伤为基本病变,突出表现是呕吐、腹泻、血水便。
《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GB2104-2002)》对肠型ARS定又为:以胃肠道损伤为基本病变,以频繁呕吐、严重腹泻以及水电解质代谢失衡为主要临床表现。
1.3.面色潮红、酒醉样面容、口唇疱疹、肿胀和腮腺肿大:全身受到大于10Gy的照射时,患者于照后即出现面部潮红、发热感、双眼干涩、口唇肿胀,是早期分类诊断中重要体征。根据受照者早期体征判断其受照剂量有一定的价值。
1.4.实验室检查:主要根据受照者于照后24小时或48小时淋巴细胞绝对值变化规律粗略估计其受照剂量,为后送病人提供依据。
2.临床诊断依据:
2.1.明确受照史
2.2.临床表现
2.3.估算受照剂量主要方法:
2.3.1.物理学方法:物理剂量模拟测量和估算、ESR剂量估算等;
2.生物学方法: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 aberration,CA)分析是辐射生物剂量计中最可靠和最常用的方法,但其应用的剂量范围仅是0.5~5Gy,如果超过上限,则会因为淋巴细胞急剧减少或细胞分裂受到抑制,而难以获得足够的分析细胞,以至于影响受照剂量的正确估计;也可用微核分析法(micronucleus analysis),但此法个体间差异较大,使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早熟染色体凝集分析(prcmature chromosome condensation analysis)和DNA损伤或突变分析方法,例如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方法,也存在某些不足;国内学者多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外推法(extrapolated CA analysis)估计大剂量照射,结果亦显示出不确切性,低估了实际受照剂量,但采用大剂量拟合曲线(6~22Gy)进行生物剂量估算,可克服染色体畸变分析的不足。
3.各型诊断标准:
3.1.骨髓型ARS诊断标准:
3.1.1.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分次接受1~10Gy均匀或比较均匀的全身照射。
3.1.2.早期(照后1~2天)。
3.2.肠型ARS诊断标准:
3.2.1.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分次接受大于10Gy。
3.2.2.轻型肠型ARS,受照剂量10~20Gy;照后1小时内出现严重恶心、呕吐,1~3大内出现腹泻、血水便,可有腮腺肿痛;3~6天缓解,随后症状加重,进入极期,腹泻剧烈,且发热。
3.2.3.重度肠型ARS,受照剂量20~50Gy;照后l天内出现频繁呕吐、难以忍受的腹泻、高热,导致脱水、全身衰竭、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升高。
3.3.脑型ARS诊断标准:受照剂量>50Gy,病程2天后出现站立不稳、步态蹒跚等共济失调,定向力和判断力障碍;肢体或眼球震颤、强直抽搐、角弓反张等;受照剂量>100Gy时,意识丧欠、休克、昏迷,很快死亡,病程仅数小时。
极重度骨髓型、肠型和脑型三种类型ARS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