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立秋了,这四件事再不做就晚了!

天还是那么热,蝉还是那么闹,以至于完全没意识到明天就立秋了,毕竟三伏有满满40天,要到8月19日才结束。
之前我们总是在讲夏天要多出汗、三伏要养阳气,一副正经养生脸。这会儿夏天马上要过去,还是来聊聊如何享受夏末秋初的伏日吧。
四时流转不等人,那些酷暑独有的乐趣要抓紧了。
虽然时至立秋,三伏才过半,接下来还有闰中伏和末伏要过。
古云:「伏者,隐伏避盛夏也」,酷热的三伏天,宜「伏」不宜「动」。此时应躲避暑热,避免10点~16点在烈日下行走,这时候最容易中暑,即便出门,也最好在阴凉处行走。
过去的农村,往往有「歇伏」之说,顾名思义,是得注重休息了。此时,庄稼人会利用清晨的短暂时间下地劳作。等太阳热浪威力渐大,就会陆续收工歇息。另外,出了门的姑娘也会在夏末秋初接回娘家小住一段,休养生息。
对于现在的城里人而言,睡觉就是最好的「歇伏」了。可以睡个午觉,晚上也早睡一会儿,子时(23点~1点)和午时(11点~13点)在睡眠中度过再好不过了,真是「食补不如睡补」。
伏日的阳气还是很旺,我们睡前可以练习一个养阳的睡姿,让睡补事半功倍。这个睡姿叫做还阳卧,大概是下图这样的:
身体自然平躺仰卧,胯关节放松,两腿弯曲,小腿向内收,两脚心相对,腿似环。脚后跟正对着会阴处(如果能顶着会阴最好),两手心放于小腹处,掌心向着腹部。
摆好姿势后,微闭眼,心中默念「虚」字,以鼻吸气,意想气聚于小腹处,再滚动到后腰;以嘴呼气,意想体内的邪气随着呼气排出体外。每晚睡前练习半小时。
这个姿势会把气血往下引,所以很多人做的时候,会感觉脚心发热。我们平时想得太多,气血能量都在脑子这里,自然睡不着。就像是泡脚让人感觉特别好眠一样,气血下去了,睡眠都会踏实不少。
同时,还可以很快的把肾气充盈起来。生命力强盛的关键就是看肾气是否充足。摆这个姿势,更有利于充盈肾气。

最后一步,在睡觉前可以贴个足贴,躺着也能养生,懒人必备啊!

《黄帝内经》记载“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睡觉前,把足贴分别贴在脚底上。

一觉醒来,撕开足贴,你就能看见白白的那层包药,已经变得乌黑浑浊。这就是足贴把你体内毒素吸出来的最直接效果体现。

点击图片进入购买
伏天逢入秋,我们之所以要尤其重视睡觉,子午觉还阳卧,是因为此时天地之间阳气会由极盛转入收敛状态,最需要通过睡眠去吸取敛藏能量。足够的睡眠,能帮我们做好秋收冬藏的准备,来年才能更好地生发舒展。
另外,有一点尤其要注意:立秋(8月7日)当天,不仅要睡好子午觉迎接养阴季,最好还是呆在室内尽量不出门。《黄帝内经》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立秋这天就是要避虚邪贼风的。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大节气交接当天,是「太一移宫」的日子,如果出现5级以上大风天气,称之为「变」,务必要躲避。
所以古人在这八个重大的节气里,都是全国放假,官员也不早朝,就是为了避虚邪贼风。如果没大事儿,我们最好也待在室内吧,不得不外出的话,记得穿上风衣护着点儿。
老人说:「一立秋水就凉喽」,因为立秋后早晚偏凉,露天的水池会比原来凉,但是未出三伏天,还是可以游泳的。要是出伏之后再游泳,就容易「秋水伤人」了。
游泳可以算是最享受的全身运动,不仅能消耗更多的热量,让身体各大肌肉群都得到锻炼,而且水流还能很好的给身体做个按摩,尤其是颈椎腰椎不好的人,借助浮力可以起到一定的恢复调整作用。
最佳时间是在饭后一小时左右,户外游泳的话最好避开中午阳光特别强烈的时问段,以免中暑也避免晒伤。游泳前,充分做好热身准备,再用凉水浇浇面、胸等部位,慢慢适应水温,以防抽筋。
有人会担心游泳有寒湿入体,对多数人而言是多虑了。如果水温适宜,你在泳池里又保持运动,你的卫气足够保护全身,不会有生湿问题。
而且运动本身是健脾的。中医讲脾主肌肉,肌肉强健了,反过来会使脾气强健,从而让因为受寒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湿气,还可以更快排出去。
有一个细节尤其要注意。游完泳上岸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先用干毛巾使劲擦身,把全身的皮肤擦红,最好是用半旧的毛巾,稍微粗糙一点的,这样的毛巾对皮肤的刺激性比较大,而且不会擦伤皮肤。
通过擦身使皮肤发红发热,毛孔张开,湿气就从毛孔排出来了。这样身体既得到了运动的锻炼,又没有湿气的滞留,会非常舒服。
经常游泳的朋友或者体质偏弱担心受寒湿,建议备备好姜茶,于游泳后温服。平时淋雨受风或者空调着凉,姜茶都是祛寒排湿的不二之选。
还有两周就出伏了,趁着天热,再去水里浪荡浪荡吧。选择白天的时间,上岸及时擦干身体,避免受风受寒。游泳最适合平和、阴虚、气郁体质,还有整天久坐的人。
《随息居饮食谱》说西瓜能:清肺胃,解暑热,除烦止渴,醒酒凉营,疗喉痹、口疮,治火毒、时症。正是暑热三伏的一大救赎。
然而,入秋后气温下降,像西瓜这样天然成熟的瓜果开始逐渐减少,这类瓜果只有经过夏季的烈日暴晒才会有独特的甜蜜清香。
《法天生意》记载:「立秋后十日,瓜宜少食。」瓜类多性凉,清热解暑,秋凉天气再吃,容易损伤了脾胃,引起腹泻、腹胀等问题。这也是老人常说的「秋瓜坏肚」。
趁着三伏天还未结束,再品尝一下只有经过暑夏独有的瓜果清香吧。秋天眼看就要到了,吃瓜的时间也是宝贵呀。脾胃实热、阴虚内燥嚷嚷上火的吃瓜群众,要抓紧时间止馋了。
如果担心西瓜寒湿伤脾胃,最好适当的吃一些西瓜籽。西瓜瓤与西瓜籽,一红一黑,性格相反。西瓜瓤是寒性的,西瓜籽却是温性的。西瓜壤是补水的,而西瓜籽是排水的。所以如果西瓜吃多了脾胃寒湿,西瓜籽正好能帮你清理掉。
但吃西瓜籽不是让你直接囫囵吞掉,最好是把西瓜瓤和西瓜籽一起放进榨汁机里面榨成果汁喝,既方便又好消化。
立秋过后,天气渐渐就清凉了,但暑热余威还在,再加上秋天的燥气加临,各种上火的问题也会多起来。
动不动就牙痛、便秘、痘痘、淋巴肿大、口腔溃疡、风疹红疙瘩、眼睛红血丝干涩、血压升高……尤其是大鱼大肉、熬夜生气之后,这些症状更为多见。
所以,夏末秋初,老辈人都有吃豆的习惯,可以清暑热,养五脏。俗话说「每天吃豆三钱,何须服药连年」,《内经》里也提到「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豆子虽小,含的精气却一点不少。
现代营养学也证实,每天坚持吃豆类食品,两周时间,人体就可以减少脂肪含量,增加免疫力,降低患病的概率。对于想瘦身的小仙女还有三高人群,豆类是比肉肉更适合的蛋白质来源。
中医药理来看,豆类均有补益气血、健脾和胃的功效,但不同的豆类还有自己的专长。
比如黄大豆、白扁豆补益功效最显著;黑豆补肾又长于祛风;绿豆清热解毒解暑。多数豆类均能化湿利尿,以赤小豆之利水功效尤强,还能消肿解毒。
有的地方立秋有吃赤小豆的习俗,用秋水送服赤小豆:取7~14粒赤小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赤小豆味甘,性平。能健脾利湿,散血,解毒。立秋宜养脾胃,生服赤小豆可能不太适合,但我们领会精神就可以了,用它煮粥、泡水也是很适合的。
我们常听说赤小豆薏米煮水可以祛湿,但现代人那么复杂的体质,光靠赤小豆和薏米,很难解决湿气问题。下面这个茶方是根据现代人体质科学配比的,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试一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