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寥寥几笔的兰花为什么最难画好?最早画兰的画家用行动做了回答
(接上期)
墨兰
兰花因它生于幽谷、不争于世,又有玉骨冰姿、清爽幽香,所以很早就成为文人歌咏的对象。例如屈原就以“秋兰美人”来自喻。
但兰花入画要等到唐朝,而作为热门题材则是在宋朝。
为什么兰花到了宋朝就突然火了呢?
因为南宋的画家要借兰花来表示国土沦陷后的感伤和气节。其中最出名的是赵孟坚和郑思肖。
赵孟坚是宋宗室,宋太祖十一世孙。擅画梅兰竹石,尤以墨兰、白描水仙最为出色。
他是最早以墨画兰(墨兰)的画家,他的墨兰是受文同画竹之法影响,以笔墨直接写出兰叶,点出兰花,用笔劲利舒卷,把兰叶的翻卷刚柔和兰花的婀娜姿态表现得十分传神。
他的画风清爽秀雅,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征明、徐渭等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他的《墨兰图》是他早年所作,为纸本水墨,纵36.5厘米,横90.2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赵孟坚《墨梅图》
这幅《墨兰图》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飘逸、柔中带刚。兰叶的穿插疏密得当,已有“一笔长、二笔短、三笔破凤眼”的画兰套路——这种套路被后世借鉴,多用于草本花卉的创作。
光看画你可能还不觉得什么,但画上的题诗就挺有意思了:
国香谁信非凡草,自是苕溪一种春。此日王孙在何处?乌号尚忆鼎湖臣。
其中最后一句稍微难理解一点,翻译成白话就是:看到古代宝弓乌号便会怀念起那些在鼎湖随着黄帝一起升天的臣子们(暗喻南宋随皇帝一起逃亡的臣民们)。
——赵孟坚这幅画虽然看似写意,但也是寄托了他不甘于元朝“同流”,宁愿“孤芳自赏”的心态啊。
据说有一次在元朝为官的族弟赵孟頫来访,赵孟坚闭门不纳。经其妻子婉劝,才让赵孟頫从后门进来。两人话不投机,聊不了几句赵孟頫就尴尬的离去。赵孟頫走后,赵孟坚命人将他坐过的椅子洗了又洗,充分表达了鄙夷之情。
郑思肖像
宋末元初的郑思肖更为有名,他的名字思肖是宋亡后他自己改的——因为肖是宋朝国姓“赵”字(繁体)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他还在家里挂了一块匾,上书“本穴世家”四字——何谓本穴?以本之十置于穴盖头之下,就是大宋二字啊!
郑思肖只是一个穷秀才,他22岁失父,36岁丧母,妹妹出家为尼下落不明,因贫穷与时局动荡,24年间搬了7次家——即便如此,他位卑不敢忘忧国,自己坚持终身不降元,晚年还把仅有的一点家产捐给寺院,并接济穷困的四邻乡亲。
郑思肖把自己的爱国诗文编成《心史》一书,因无法出版自沉于枯井之中,直至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才被发现。梁启超读《心史》时,每看完一篇辄热血“腾跃一度”,他说:“此书一日在天壤,则先生之精神与中国永无尽也”。
——一笑为什么要说这些?因为郑思肖的这种爱国情怀也表现在了他的绘画上。郑思肖画兰花从来不画土,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土地已经被元人夺去,你还不知道吗?(地为番人夺去,汝不知耶?)”
当时一些元朝的官员要他画兰,他不干。官员用给他的田地加赋税来威胁他,他怒道:“头可断,兰不可画!”
即便他自娱自乐画了些兰花,也是画完即毁,不给人可趁之机。所以他能存世至今的兰花画极少。目前所知的只有《墨兰图卷》和《墨兰图》,分别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及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陈列馆。
《墨兰图卷》
《墨兰图》
——可见,墨兰一派的开创者们,都是具有高洁的品行与坚定的爱国情怀的人,所以喜欢画兰花的人别以为画兰花就是落上几笔的事情,你得秉承先辈的精神,对得起兰花的气节。如果画兰花只是为了争名逐利、附庸风雅、附炎趋势,或者是卖国求荣之辈(包括某些崇洋媚外的公知、数典忘祖的艺术工作者),那这兰花不画也罢,因为你-不-配!
(未完待续)
本文为《趣说汉字书法史》系列文章,每天只需1分钟,就能得到受用一生的艺术素养。请加关注,看之前文章获得更多有趣的知识,及时提示更新。转载请标明出处,欢迎出版社与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