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你何以式微?

郑令琼,中学语文教师,先后在天津、广州、深圳等大型民办学校,任常务副校长、校长、董事长助理、教育集团总裁等职。是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省杂文学会会员,荆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代撰报告文学专集两本,独撰《星空疏影》一部,发表论文、报告文学300多篇,主编专集多部。

文学,你何以式微?

文/郑令琼

动辄标榜“繁荣文化”的活动中,写作小说、诗歌的人很多,只是圈外的读者已经很少。唯有那些纪实性、哲理性的散文,在网络上拥有广大读者群。小说、诗歌等纯文学的魅力逐渐式微,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张贤亮,中国文坛的翘楚,名声赫赫的他,死前约20年就不再写作了。他自己说,后来出版的小说反响不大,觉得没意思,于是不写了;靠着影视城的大笔收入,他过起了很荒唐的晚年生活;死后,几乎没有朋友到场作最后的告别。

路遥、陈忠实,称得上是文学名家。只是,他们的名头响在文学圈子里,圈外很多人并不知道他们的大名。小说《白鹿原》据说很不错,还改编成了电视连续剧,可是我看了几行,实在看不下去;我的文友圈子里,看完这个电视连续剧的,几乎没有。

1993年10月,曾经得到热捧的诗人顾城在新西兰杀妻后自杀,有人评论这位制造了新闻热度的诗人道:“人生态度像他的诗歌一样极具特征,简单归纳一下就是:极端自私的自我中心,极端愚昧的大男子主义,极端空想的自由主义,极端幼稚的幻想世界……有时候像个天真的孩子,有时候像个疯狂的暴君。”从此,人们对诗人多了些怀疑,对诗歌也日趋冷淡。10多年前,我曾看到一个报道,说是一个著名诗人的诗集,在一个全国图书博览会上,只有300多本的订量,而许多畅销书当场订数过万。另一位著名诗人汪国真,其诗集曾被《新闻出版报》列为十大畅销书之一,但是,1990年10月,上海徐家汇书店购进他的诗集《年轻的思绪》二十本,二个月后才卖完。后来,他也基本不再写诗。他的为人并没有什么缺陷,2015年59岁的他去世,网上对他表达怀念的人非常多。

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仍在评着,可是,获奖作品也只是文学圈子里有些人看过,圈外人没几个读过。对于一般有大学文化的人来说,能说出这些年几篇有点影响的小说,恐怕极少。人们的阅读兴趣,不在小说,尤其不在严肃的小说,更不用提诗歌、戏剧了。

纯文学何以式微?窃以为,原因复杂,主要是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变,迫使纯文学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

首先是写作赚钱少甚至不赚钱,能写的文学家丧失了写作兴趣。追逐丰腴的物质生活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有感而发、分文不取的作家如蒲松龄、曹雪芹之流,在现代社会不可能有。比如韩寒、郭敬明等,当初风卷全国,现在也早就不写了。政府财政养着的职业作家,领着一份固定工资,写稿的另外收入不高,当然懒得多写。

其次是社会生活形态大为丰富,人们的消闲方式多样化,电视、手机、网吧、歌厅、咖啡馆、健身房、广场舞,眼有所视、耳有所闻、心有所动,人多人少、时间长短不受限,更能养眼怡情,还有多少人愿意一个人呆在家里读小说、诗歌呢?

第三是阅读需要不同了,人们需要通过阅读得到直接的帮助,而不是享受所谓的感悟和陶冶。比如我自己,阅读量是很大的,但是都服从于工作需要。管理学校我得阅读管理学、教育学的文章;写作报告文学我得阅读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以及时政评论,写哪个行业就得查找那个行业的有关资料,哪有时间读什么小说诗歌?年轻人比我的工作更紧张,他们要在岗位上立足,必须不断学习与工作相关的业务知识;放弃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自然在情理之中。

第四,真正有思想的文学家,在题材与主题的选择上,也得瞻前顾后,有些真实、深刻的思想,不便行诸文字。所以,读者不可能读到引起强烈共鸣的好文章,也就没有兴趣去卒读一部篇幅较长的文学作品。

第五,文学虽然式微,可是供读者浏览的文字量却不知增加了多少倍,只是大多不是文学作品。中国早已不是“学而优则仕”的古代,高等教育大众化10多年了,谁都可以拿起笔写出几行文字,叙写见闻,吐露心声,表达见解。近10年来,自媒体异军突起,使人目不暇给。比如我自己,有QQ,有微信,有新浪微博,有新浪博客,有美篇。去年注册了一个百家号,一个微信公众号,写过10来篇文章,有几篇点击量过万,但是收入太低,于是我不再写。上个月开始通知我要登录,今天终于告诉我:由于长期(半年)没用了,“荆楚清鸣”这个公众号已经冻结;其实我自己早已冻结了。

虽然如此,文学作品的数量仍然不少,只是质量不高,品质低下,通过各种手段诱导读者链接的网络色情小说数不胜数,挑逗人们的情欲;唯有严肃的纯文学失却魅力,读者群日渐萎缩。同时,一些人羡慕得到作家的头衔,没事做了就写上几行,哪管什么高度深度价值的大小,即使仅仅只能发表在网上或不能公开的区域性、行业性报刊上,从此也可自封为作家了。可笑可怜的是,这类作品作者多,读者少,应者寥寥,仅仅博得几个熟人之间的互相鼓励罢了。

高  成  文  学

春季版

顾      问:  王夏子 

                  覃世良

                  李克权

名誉主编:覃章海

                  周   兵

主       编: 覃亚志

执行主编:红    叶

副  主 编: 杨祖新

                  杜旭琼

文学总监:卢义宏

文       印:邓呈静

影像制作:刘红灵

                  曹    俊

(0)

相关推荐

  • 历史比虚构更精彩

    两个月前,在成都参加了一次检察官作家研修班.对"检察官作家"这个名头,我其实是很惭愧的.除了20多年前曾经在<十月>杂志发表过一篇报告文学之外,我从未创作过文学作品,倒 ...

  • 现在还有所谓的纯文学吗?如果有,那是怎么样的文学?

    有人说现在还存在所谓的纯文学.但是说这话的人并不一定能准确说清楚什么是"纯文学",什么是非纯文学. 请问什么是纯文学呢?这本不是个特别严谨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很容易让人感觉到迷惑. ...

  • 中国文学的体裁与其发展历程

    什么是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 ...

  • 【诗刊】2021第1204期 《陷进诗的漩涡》(外三首)​作者: 朽田(安徽)

    陷进诗的漩涡 作者 朽田(安徽) 我洁白如雪的智商 陷进了诗的漩涡 想抓住诗的尾巴 诗一甩 把我扔进了小学的课堂 老师的作业本发下来了 我同桌的女孩宛然一笑 她就是一首美丽的诗 诗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 ...

  • 【小小说】吴华/粉红色梳子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网络版 吴华 关上房门,他一个人坐在书案旁. 书案上乱七八糟的试卷,堆得一塌糊涂. 他慢慢地把这些刚考过的试卷,一张张按考号理整齐,放在书案一角. 无意 ...

  • 徐光耀:战士风采,赤子情怀

    徐光耀的家紧临世纪公园,每逢春暧花开,总是景色怡人.每天两次,徐光耀都会去那里散步.年届九十的徐光耀平和.谦逊,和一位普通的老人没什么区别,可是一旦我们的话题重新纳入到他曾经拥有的生命轨迹中,他内心的 ...

  • 【名家新作】李炳银:文学人生与文学观察——古槐独谭之一

    魏锋专访(微风读书会ID:weifeng279965337) 文学人生与文学观察 --古槐独谭之一 本文原刊2018年第2期<黄河>(山西作家协会主办) 文/李炳银 3月21日上午,著名作 ...

  • 【作家掠影】陈占超:一个基层作家的文学情怀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苏小蒙 壹 首先声明:在这里我所指的"底层作家",绝不是贬意.而是指生活.工作在基层,如农村.乡镇.县城.工矿.企业.街道.社区,他 ...

  • 【随笔】论灵魂写作、功利写作与违心写作

    您真是个特别的人 开篇语 有些朋友对我说:"我看过你的部分文章,题材没有紧握时代脉搏,也不去抓社会热点,而且你的文章普遍冗长,你就不能转换思路写一些喜闻乐见.短小精悍的文章?"这个 ...

  • 张晓兰:哈佛及海外汉学家中国文学研究何以卓越之我思我见

    哈佛汉学家的中国文学研究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如哈佛大学东亚系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教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曾被认为是国际第一人.王德威教授师承夏正清,得到了很好的学术训练, ...

  • 考研文学史笔记003:魏晋南北朝何以成为文学发展的自觉时期?

    提到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魏晋南北朝就不可能忽略,它是文学自觉的时代,那么它何以成为文学自觉的时代? 一,儒学与政治重压的消退 魏晋南北朝不同于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社会关系正在形成 ...

  • 【三秦文学】赵国权:【数以万计的满族人何以改成汉姓】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带来好运哦!! 数以万计的满族人何以改成汉姓 作者:赵国权 满族姓氏形成于氏族社会,最初是表示同一氏族内血缘关系的称谓,即为满洲八旗. 满族这种血缘关系称之为"哈拉" ...

  • 【三秦文学】李雨家:【不疯魔,何以青春】(诗歌)

    不疯魔,何以青春 作者 ┃李雨家(青海) 不疯魔,何以青春 夕阳余晖我见过有多美 却不及你温暖 纷飞大雪我见过有多美 却不及你潇洒 沧海桑田多壮丽我不知晓 却定不及你回眸轻笑 你的眼睛会说话 它告诉我 ...

  • 陈国球|文学何以成为一门知识?

    "文学批评"引入现代中国后,作为一种专业性的知识活动,与中国文学的学科建制发生了密切的关联.通常情况下,朱自清总是被冠以学者和散文家之名,但作为文学批评研究者的朱自清,却是大家比较 ...

  • 《文学的故乡》第二集阿来

    我觉得我对于故乡的爱,不是盲目地说爱或者不爱,我按照它本来真正的面目,去认知它,书写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认识自己故乡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成了我的信仰.--阿来(来源:央视网) 我觉得我对于故乡 ...

  • 唯有文学和爱不可辜负,168篇客都原创文章你关注了吗

    "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客都原创公众号自发布以来,到2020年2月23日,已发表原创文章556篇,现将其中部分文章整理以下,以飨爱我们和关心我们的读者,同时感谢所有作者的 ...

  • 廖是添‖红色长沙文学采风

    红色长沙文学采风 文/廖是添   踩着秋天的尾巴 披着细雨的轻纱 长沙,我们来了   你敞开山里人好客的胸怀 引我们于革命历史纪念馆 瞻仰红色苏区的丰功伟绩   以见面礼的形式赠我们一支 蘸满梅江水的 ...

  • 中国古代神话考(十)--中国古代神话对文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神话产生于古代文学的初始时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它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古代神话从诞生起就以其丰富的内容.乐观的精神.奇特的想象.浪漫的风格哺育着中国文学. 15.1中国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