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惠泉
纪录园·第206期
有宋以来锡邑文献,都有记漆塘山有“通惠泉”、“通惠亭”。漆塘地名倒并不陌生,我这北乡人自小就知道。上世纪60年代,物资匮乏,经济拮据,父亲周日常带漆塘养鸡场的孵房蛋回来打牙祭,有的蛋吃时已见小鸡雏形,据说是这蛋还营养极丰富。漆塘养鸡场是无锡县属企业,时任场长顾姓,长安人。
第一次径直去漆塘东山,泉亭没觅见踪迹,东山古村的老宅古树却是很有看头。
(漆塘东山村)
后又听说古泉亭在宝界公园宝界山这边,第二次去漆塘,在新建的湖山草堂小山头转悠了一下,并沿着山脚下正修葺的纪念唐文治的“茹经堂”围墙外转了一圈。
(新湖山草堂)
前不久,偶见《江南文化播报》载有作者王维新、钱龙顺撰写的“千年文脉一线牵,古村不知何处寻”一文,内有宋“通惠泉”、“通惠亭”信息,不禁喜出望外。辗转联系上作者之一钱龙顺老先生,并在其指点下,次日即去宝界山古道溪流边,找到了仅存的据传为明王问手迹的“试茗”、“弄玉”摩崖石刻。
(王问石刻)
五一假期,钱龙顺老先生,又来到其宝界村(朱衣村)故地,带我和王问十七代孙伟丰君到宝界山,实地指认宋“通惠泉”、“通惠亭”故址和明“湖山草堂”故址。
(大松树处右即为“通惠泉”、“通惠亭”、“湖山草堂”故址)
宝界山“通惠泉”,宋绍兴三年(1133)钱绅所凿,并筑“通惠亭”。钱绅,字申仲,无锡人。宋大观三年(1109)进士,官知州,既仕而归,建别业隐居漆塘山(宝界山)。一日,走到所居别业南山边,见有一注清泉从山涧流出,尝之水质如惠山陆子泉,清洌甘甜,且取之不竭。钱遂命凿泉井、砌方池、筑泉亭。时人都说这泉与惠山泉相通,遂名“通惠泉”,亭曰“通惠亭”。后明嘉靖十四年(1535)王问在宝界山头近原钱氏别业处建“湖山草堂”,修葺“通惠泉”及“通惠亭”,堆假山,镌“通惠泉”三字摩崖石刻。钱老先生指着山下临湖(蠡湖,古名五里湖、漆塘湖)面对老宝界桥的公路中央处说:“这就是'通惠泉’及'通惠亭’故址”;路边现“梅梁湖景区”牌处,就是原王问所堆假山和“通惠泉”石刻故址。
(宝界桥)
(中央处即宋“通惠泉”、“通惠亭”故址)
(梅梁湖景区牌处即“通惠泉”假山及石刻故址)
(明湖山草堂故址)
宜兴人蒋瑎欣然为钱绅作《通惠亭记》。蒋瑎(1063—1138),字梦锡,书法家。宋元祐三年(1089)进士。历仕寿州司户参军、光禄卿、大司乐、徽猷阁待制知兴仁府,有诗文集。
《通惠亭记》 蒋瑎
彭城钱侯申仲,世家于无锡,既仕而归,卜居于邑南漆塘山中,聚书四万卷,日取而读之,探古圣贤之蕴以美其身。于其暇日,稍稍疏严剔薮,立台亭,莳松竹,为游观之适。然是山无水,率以罂瓶汲于湖,以供朝夕之用,仆奴颜汗肩頳,陟降告劳。绍兴三年春二月,申仲行于其居之南,爰有寒泉发于岩趾,以杖导之,如龙蛇蜿蜒盈科,而后进酌而赏之,清洌滑甘,与惠山之泉无异。于是甃以瓴甓,洄为方池,馈饍漱浣,日用而不竭,乃作亭于泉上,名之曰:“通惠”,意其与惠山通。山居之父老闻而观焉,惊顾颜色,且曰:水之行地中一气耳。兹山去惠山不百里,则其泉脉灌输理或有之。或曰:不然,吾与若居是山,老身长子日以远汲为病。今钱侯蒞止而泉发于其居,岂天藏神闭不轻付与,有待而出耶。泉以其言为是,乃相与歌曰:泉何为兮效祉,侯有德兮克君子。挹彼注兹兮,况饍馈祀;永收勿慕兮,自今以始。又赓而歌曰:孝友温良,溢于文章,钱侯之德兮,演迤汪洋,惠我无疆。兹泉之泽兮,德积而愈光泽,久而弥昌,世世其无歝兮。于是宜兴蒋瑎闻而异之,曰:昔唐相李文饶,既贵重其服御,饮食必欲极四方之怪珍,常喜饮惠山泉,置驿以取水,天下苦之。有浮图告曰:“长安昊天观井水,与惠山泉通。”公试之,信然,遂罢水驿。寥寥数百年间,其事相为符望。然以子观之,惠山距长安数千里而远,有高山大川之限,是乌能相通哉,特以其味似之耳。今九垅、漆塘相望密迩,而申仲以隐德懿行,蒙神之貺,则泉为时发亦无足疑者。因取父老之谣言,且本其所以作亭之由而为之记!
宋钱绅于宝界山建有“通惠亭”、“遂初亭”、“望云亭”、“芳美亭”等四亭。钱绅母舅丹阳人诗人蔡载作有钱氏四亭诗。蔡载,字天任,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进士。历晋陵县主簿。钦宗靖康中,李纲辟为御营司干办公事。高宗建炎中,有诏荐士,称疾不就。以寿终。
《钱氏四亭诗》 蔡载
通惠亭
水行天地间,万泒同一指。
胡为穿石来,要洗巢由耳。
遂初亭
结庐傍林泉,偶与心初期。
佳处时自领,未应鱼鸟知。
望云亭
白云来何时,英英冠山椒。
西风莫吹去,使我心摇摇。
芳美亭
高人不惜地,自种无边春。
莫随流水去,恐污世间尘。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驻足近九百年前的宋古泉亭遗址,不禁陷入沉思。斯人已去,古迹无法重现,是否至少应于遗址处那怕立块牌,也可让今人及后人在此发一下思古之幽情,于锡邑蠡湖畔亦能增添一束夺目的历史文化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