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枚素传真】| 唯自重,始能尊重
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人类最大的幸福就在于每天能谈谈道德方面的事情。无灵魂的生活就失去了人的生活价值。道德需要我们一同去遵守,一同去落实。如果人人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那么这个世界将变得无限美好!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需要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必须时时留意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实践,需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到情、意、行的统一。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首先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如果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那么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积跬步,以至千里;汇小溪,以成江海。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
我个人觉得是因为小的时候很单纯,接受的道德教育也很纯粹,应该怎么想,怎么做都有依据。但随着我们长大,接触的世界变得复杂,接触的人也不纯粹,做事的时候也不再过分强调道德,还要考虑各方的利益。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对自己人生的最高要求。每个人都希望可以拥有精彩的人生,当你享受着自己的人生的时候,如果妨碍到了他人的权利,那你的幸福不就是凌驾于他人的不幸之上了吗?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今天,我捡起地上的烟头扔进垃圾桶;明天,我就可以闻到自己努力维护着的那一片新鲜的空气。这是我作为一个学生价值的体现,也是我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基本要求。
道德在社会:道德是度量尺,是规范人们言行举止,为人处事的重要标准,与我们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它无处不在:遵守规章制度是“公德”,尊老爱幼是“仁德”,救死扶伤是“爱德”……百川汇流入大海,道德汇聚显爱心,人类正是拥有了道德的基石,社会才会不断进步。当纹川大地震发生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爱心的传递凝聚成飘逸的黄绸带;当奥运会在北京举行时,举国欢腾,爱心的奉献凝聚成鲜艳的红色海洋,这些都是道德的倡导、传递和发扬!
现在越发严重,人们的道德底线越来越低,放弃理想和爱好,我记得我的小时候崇拜的钱学森先生,邓稼先先生,钱钟书先生等科学家,文学家,希望自己长大以后能成为一个科学家,为祖国做出贡献,虽然没有成功但最起码有努力的方向和动力和自己的理想,对事物的是非观判断,现在我的侄女偶像明星,长大就想当明星挣钱玩,很可怕没有梦想没有理想,没有道德底线的束缚,在本来就没有了理想和对道德教育的缺失一味追求分数,当走向社会,面对社会各种的压力,各种打击,各种诱惑,如果只想挣钱享乐不敢相信道德底线会变成怎么样。当我发现伤害了他人的感情,浪费了他人时间,损害了他人利益之后,我十分懊悔,自责,整天抑郁,每天晚上睡觉前都在脑子里召唤出那些我愧对的人,我想象着他们拿着枪,或者有时候是刀,面带恨意地朝我开枪,刺刀,每当这个时候,我都很开心,因为我觉得这样我就不再欠任何人了,我终于自由了,我可以放下了。
社会环境、利益、家庭教育,更多的是后者,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关乎孩子长大后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的方式。还有可能是遗传因素!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学生德育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行为、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身上。据调查,当代中学生家长本身道德修养不够,道德教育缺乏,没有能力对子女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这很容易让学生染上不良的社会习气。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分溺爱和姑息迁就,养成了子女骄横、逞强、贪图享乐、为我至上的不良习气。其次,学校教育是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前高考第一的指挥棒下,一些学校只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文化成绩越来越重视,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学校和家长总抱着只要文化成绩优秀,别的什么都好说的态度听之任之。这也是学生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发挥儒家等传统思想的历史作用。小时候,老人们夸讲小孩时候,往往会说:“这孩子真仁义。”贫穷家庭教育子女时会说:“要人穷志不能穷。”长大以后才知道,这些出自普通百姓的最平凡的话语。近些年来,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种现象的产生致使我们的学校教育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当下,我们生活在一个浮躁的社会中。在这个社会中由于人们诚信的缺失,导致了一系列类似于“三鹿奶粉”造假事件的产生。以前是真穷,真穷的人需要那些必须互助的道德观念,因为每个人都想自己在饿死之前有人救助,所以没有道德的人会被集体排斥,然后大家为了被人接受就必须披上互助的外衣。现在有钱了,大部分人不需要接济也能好好过一辈子,也就对加入一个稳定的互助集体兴趣缺缺,只要不犯法,就没人能够让自己的生活质量下降,自然不在搞什么互助道德约束,互助道德观念自然下降了。并不是现在才道德缺失,不管在什么国家什么地区什么时代都存在“道德缺失”。所以,“道德缺失”的只是部分人,他们存在于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同样,正直的人也存在。
本栏目主编:宋蔷
作者简介:马枚素,原名马兰,笔名:素素、小马扎。1995年4月出生,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退役后,在国外某航空公司工作。热爱写作,阅读,舞蹈。在本平台开辟了【枚素传真】栏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