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有望》(长篇连载)三卷 大学启蒙 2
这所大学也是方晓和朱友剑的母校,他们前后级校友,亲历“文革”的他们,也亲历了母校办学理念的变迁。每一次政治思潮和学术思潮都会深深地影响到这所大学。“文革”学院闹派性的高潮时,小红楼的平顶因为高度大大超过了主席台,是理想的制高点,于是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轰派与支派都争抢平顶的二楼顶作为张扬旗帜和大喇叭的地方。
当初母校的理科重科研,文科练笔杆是一种传统学风。建国初期入校学习,新中国建设百废待兴,尤其是工业建设热火朝天,当时社会上校园里,流行“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对于学师范将来当教师总感到不理想,尤其是读文科的同学这种想法更突出。就在这风雨操场上,第一任院长非常庄重地说:“当教师也是一种工程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话音落地,同学们先是心头一愣,看同学们尚未醒过神来,院长接着反问一句:“不是吗?”这时大家如梦初醒,会场顿时一片欢笑。“教书育人,成人成才,教育跟不上,没有德才兼备的人才不断涌现,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和各方面的建设就会落空。”此后“厌师”的怨言就很少听到了。
又一任院长在同一片操场上作动员报告,着重强调“不做庸庸碌碌的教书匠,要做革命的教育家。”当他讲到动情处,用清脆嘹亮的湖南口音说:“不当盆中鲜花,要像岸边杨柳——插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开花!青年人要在大风浪中锻炼成才。”当时,整个会场的师生都激动了,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声响彻上空。接着,从会场中走出几个同学,不约而同地将院长抬了起来,举过头顶,绕会场一圈……那情景,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文革”兴起后,串联,文斗,武斗,轰派,支派,学校进行了军事化管理,各个系不叫什么系而是什么连,如“中文系”改称“中文连”。大学里当权的和知名教授都受到了冲击,行政瘫痪,知识群体溃不成军。为抗争成分论和血统论,遇罗克动乱中殒命。红专与白专的斗争,读书有害论,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旷日持久的读书无用论泛滥成灾。
1966年“文革”开始,朱友剑因为逍遥怠慢,怀疑文革终于被打成了“右派”。到1970年夏天,朱友剑眼看着同学开始分配工作,先到部队农场“劳动锻炼”,朱友剑被留校接受监督劳动改造。当时他躺在校园一个路口处因病而发着高烧,他眼看着他的同学由一辆辆汽车拉走了。学生宿舍里到处是散落的大字报、油印小报。
肖承均凭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来到了这所新时代的大学。“万寿无疆”的水泥残片哗哗落地,然后由一辆四轮渣土车拉走。他发自内心地感谢邓小平,是他恢复了考试制度,落实了联产承包,推动了中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从他所在的美术系教室里看,像肖承均这样的应届毕业生寥寥无几,同学多是些大哥大姐,他们大多是社会青年,有的带薪上学,甚至还有结婚生子的。他们应该是遭遇“文革”暴风雨,最终浮出水面爬上岸边的最后一批大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