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人骂我 我也骂人
人骂我 我也骂人
齐白石 40.5x29cm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有趣 有趣
文-韩羽
酒、色、财、气,哪个字都不好对付。尤其“气”字,只要沾惹上它,不要说凡夫俗子,就是圣人也再难以温、良、恭、俭、让了。
请看《论语》:“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孺悲登门欲见孔子,孔子不想见他(肯定有原因),命人传话,说有病不能接待。却又把瑟取出,鼓瑟而歌,故意让孺悲听见。你看孔圣人多逗,这一招,用老百姓的话说,学会不生气,再学气死人。
齐白石也有过不舒心的事,也受过气,也斗过气。他的招数,不是“取瑟而歌”,更干脆,拿起画笔直戳:“人骂我,我也骂人!”
谁没挨过骂,谁又没骂过人。挨骂归挨骂,骂人归骂人。骂了,挨了,可从没见谁公开标榜:我也骂人。“骂”字,脏兮兮,谁愿意拿屎盆子往自己头上扣?现在不能不认真想想了,“人骂我,我也骂人”这句话对不对?不敢说对,也不敢说不对。如若说对,人会说这是在教唆骂人。如说不对,人家把唾沫都吐到脸上来了,难道逆来顺受?到底应该“人骂我,我不骂人”?抑或“人不骂我,我也骂人”?画上的那个老头儿执两用中,令人想起庄子那句话:“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再看这老头儿,嘴里说着气话,脸上却毫无愠色,诙谐样儿令人绝倒。也许正是这诙谐样儿才显出了他的坦荡、率真,显出了他活得真真得大自在也。也许正是这“率真”,才使得他这个艺术形象生面别开,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矛盾的特殊性”的“这一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前不久,郎绍君先生赠我一册其专著《齐白石研究》,从书中又见到了与之久违了的“人骂我,我也骂人”的那位老头儿。凡事有果就有因,沿河寻源,往事可稽,原来“人骂我,我也骂人”的缘起,始于门户之见的口水之争。且看原汁原味的“人骂我”:“乡巴佬”“粗野”“俗气熏人”“一钱不值”……咬牙之状如见,切齿之声可闻。再看原汁原味的“我也骂人”:“飞谗说尽全非我”“还家休听鹧鸪啼”。哇哈,是作诗哩。如谓之“骂”,是炒菜放错了作料——不对味儿。寄萍堂老人生起气来比孔圣人还逗。
搔背图
齐白石1926年89x47cm纸本设色北京画院
读《搔背图》
文-韩羽
捉鬼者与小鬼,本势如水火,忽而亲密无间了。究其缘由,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说不大,小事一桩,背上瘙痒了。说不小,是苏东坡的话,忍痛易,忍痒难。
于是“哥俩好”了,看那钟馗陶陶然之状,想是搔到了痒处。却又未必尽然,絮絮叨叨,哼哼唧唧:“不在下偏搔下,不在上偏搔上。”
《搔背图》痒在钟馗的背上,搔在世人的心上,弄得世人始而笑,继而思,复而慨。真真个“张三吃了李四饱,撑得王五沿街跑”,钟馗小鬼,何其神哉!儿童之趣,老人之智,岂止《搔背图》,诸如《不倒翁》《发财图》《他日相呼》以及叼着空壳螃蟹腿的小老鼠的《灯趣图》……如谓齐白石的绘画为中国写意画之顶峰,上述画作当为顶峰之峰尖儿。
有理之事,未必有趣,有趣之事,定当有理。且再将《搔背图》对照《庄子》: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没再问下去,如若再问,当可代庄子答:“在脊背。”何以“道”在脊背?且看陈老莲的老友周亮工的一段话:“有为爬痒廋语者:上些上些,下些下些,不是不是,正是正是。予闻之捧腹,因谓人曰,此言虽戏,实可喻道。”(周亮工《书影》)不闻《搔背图》中钟馗话语:“不在下偏搔下,不在上偏搔上,汝在皮毛外,焉能知我痛痒。”不自证怎得自悟,喻道之言也。
挖耳图
齐白石 68x34.2cm 纸本设色 香港苏富比拍卖会
《挖耳图》跋语
文-韩羽
未曾查对金圣叹说过的“不亦快哉”是否包括挖耳朵。挖耳朵,确实快哉,何以见得,看白石老人《挖耳图》便知端的。
那老汉一眼睁,一眼闭,手指捏一草茎儿伸向耳朵眼,上些上些,下些下些,不是不是,正是正是,哼哼唧唧之状,悠然自得之态,令人羡煞。
反观我辈,寝不安枕,食不知味,俯仰由人,宠辱皆惊,能不慨然而叹:这老汉活得多滋润。
看罢老汉,再往上瞅,桴鼓相应,还有题跋哩,且看题跋:“此翁恶浊声,久之声气化为尘垢于耳底。如不取去,必生痛痒,能自取者,亦如巢父(应为许由)洗耳临流。”
浊声,脏话也。信口雌黄,指鸡骂狗,谄言媚语,诽谤诬蔑,怕他个鸟,阿Q“妈妈的”,五花八门,数不胜数。
此翁厌恶脏话,谓“脏话”积于耳底,久之可化为“尘垢”。
榫不对卯,“脏话”怎能化为“尘垢”?“此翁”莫非逗人玩儿?可白纸黑字却又明摆在这儿。问老汉到底是咋回事,可那老汉一门心思挖耳朵,不再吭声,意思是说,你们思摸去。
哇哈,明白了,这话虽然榫不对卯,恰好对准了“许由洗耳”的那个“洗”字。正应了《文心雕龙》中的一句话:“因夸以成状。”浊声(脏话)本是声音,话出如风,看不见摸不着,将它“夸”而喻之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尘垢”之“状”,这固然悖于事理,可正是这有悖于事理的“尘垢”,才能在情理上和“许由洗耳”的那个“洗”字相切合,使“洗”字有了可触可摸的对应物。
竹床上坐着的是老汉欤?抑许由欤?
本文选自韩羽著《我读齐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