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之官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对于肝和胆的描述

在内经中有些相似

但是胆在六腑里面是

比较重要的一个器官

刚正果决,故官为中正

直而不疑,故决断出焉

很多注家,对胆的注释

很多都是,从这条引发

胆到底是什么?

“中正之官”

这个职位

历史起源

《社会通史》考证古代的官籍

两汉的时候,实行的是察举制

选取贤德,向朝廷推荐

选取之前,要事先考察

更早的时候

孔子却可以

周游列国

进行自荐

那个时候做官

是实行举荐制

姜子牙,也是通过,别人的举荐

周武王,才会跑去,河边找到他

直到魏晋以后

举荐制也就是察举制

被九品中正制所取代

各个州郡,有声望的人

担任中正,这一个职位

他们负责,评定当地的,人事品级

朝廷根据,这种评定来,授官录用

中国文化史词典

更明确地指出了:

曹操在东汉末年

提出“唯才是举”

魏文帝曹丕

把这个制度化

“九品官人法”

设立了

九品中正官

这一个职位

隋朝以后

这个制度

被科举制度取代

这是用人制度

进步的体现

魏晋之前,并没有

中正之官,这个称谓

侧面证明

这篇是从

后面补入

不过这个也不影响

我们对内经的认识

因为它的思想模式

看十二脏腑的模式

依然还是跟内经

其他篇章很接近

依然有指导意义

所以也不用探究

“胆,中正之官”

这一种说法

是在春秋就已出现

或在魏晋之后出现

决断出焉:

朝廷需要

靠健康的

人事制度

运转管理

输送这些

全部是靠

中正之官

来作抉择

应象到人体

气血正常运行也是靠

胆功能的正常而实现

对比笔者之前讲过的

“十一脏皆取决于胆”

两个理论,完全相通

《奇病论》:

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

五行这里看

肝胆的关系:

胆是甲

肝是乙

肝是阴木

胆是阳木

阴木受气于甲木而熟

肝取决于胆

《难经》:肝熟复浮

《类经》:

五脏者

主藏精

而不泻

故五脏

皆内实

六腑者

主化物,而不藏

故六腑,皆中虚

惟胆以中虚,故属于腑

然藏而不泻,又类乎脏

故足少阳为

半表半里之经

亦曰中正之官

又曰奇恒之府

故能通达阴阳

十一脏皆

取决乎此

当然在张仲景之前

没有半表半里概念

这些都是后世添加

张仲景小柴胡汤

半在表,半在里

胆可以调和整体

的气血阴阳脏腑

及精神情志变化

由于胆的统帅和抉择功能

统帅气血,气血调顺之后

表里症状,都可得到缓解

《伤寒论》:

伤寒五六日,

头汗出,微恶寒,

手足冷,心下满,

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

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

脉沉,亦在里也

汗出即为阳微,假令纯阴结

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头

半在里

半在外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

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

今头汗出

故知非少阴也

可与小柴胡汤

设不了了

得屎而解

所指症状上

一半是表症,一半是里症

没有半表半里这样的部位

“半表半里”

首见于成无已的

《注解伤寒论》:

小柴胡汤以除

半表半里之邪

“半表半里”,由此而来

自他以后,反而是,合之者众

我们辨证

胆气不足

情志异常

惊悸胆怯

这类症状

当然还有内经里面

很早就明确地提出

惊木声

这类的

情志病

《阳明脉解》:

胃者土

闻木音

而惊者

土恶木

也是胆气

功能异常

的现象

通过调畅甲木

就可达到效果

治疗抑郁症之时

这种病人有明确

肝气淤滞的表现

长期抑郁的病人

并不只是通过疏肝

就可达到治疗效果

如果设立一个

肝胆配合方式

那么效果更好

“温胆汤”的立意

就是随胆气可以抉择

统帅气血的升发而成

针灸时,配足临泣穴

再加上,中脘穴,大包穴

它也是,同样的立意

(0)

相关推荐